方格精選

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內行人都知道,參加臺東慢食節,絕對不能錯過每天下午的「慢食講」, 連本地人也每次都大開眼界。不但學習新知、發現藏於民間的慢食高手,更嚐到難得的滋味、聽見從來都不知道的故事。​ ​ ​

現在,就來重現去年《有種餐桌》的第一場慢食講:「吃一口就流淚的白色小米飯」。事實證明,根本不是吃一口就流淚,而是還沒吃就一直流淚!

究竟流下哪些眼淚?請接著看下去--

raw-image
我總會想起:第一次復耕小米收成的時候,部落阿嬤圍到小米飯的大鍋子前,用湯匙舀了一小口放進嘴巴裡,然後忍不住開心落淚的樣子

天國爸的復育小米之路

我們邀請海端鄉崁頂部落蓋亞那工作坊的胡天國(人稱「天國爸」),來跟大家分享白色小米的故事。布農族有一種傳統的稉小米,被稱為haising,在族語裡就是「米飯」之意。

raw-image

「haising 是我們的傳統品種,顏色比較白,小時候就是我們的主食。我記得,漢人同學都用他們的便當跟我換小米飯。但是,民國68年之後,崁頂就沒有人種小米了......

一直到民國100年,我們才從母親的櫃子裡,找出這些裝在玻璃瓶裡、用草木灰覆蓋保存的布農族原生小米品種,開始復耕小米。剛開始只種了兩分地,然後慢慢變成現在的四甲地,部落裡需要工作的人都可以一起加入。

雖然種小米很辛苦,但是我總會想起:第一次復耕小米收成的時候,部落阿嬤圍到小米飯的大鍋子前,用湯匙舀了一小口放進嘴巴裡,然後忍不住開心落淚的樣子......」

raw-image
raw-image

來慢食節搭三石灶

天國爸說,他可以煮這種白色的小米給大家吃,還要現場架爐灶。

我們懷疑:「可是三點半一定要讓大家吃到熱騰騰的喔......」
天國爸拍胸脯保證:「沒問題!」

那天下午兩點不到,只見天國爸推著推車走過來,推車上有整組煮小米飯的材料與用具: ​ ​ ​

■ haising 白色小米 * 1大盒(已浸泡水一整個上午)
■ 飲用水 * 2桶
■ 豬油少許(養鍋用)
■ 鋤頭、鍬、土強等各式挖土工具*數把
■ 長形石頭*3
■ 油木(火種用)
■ 木材、竹料(燃料用)
■ haidadasu 飯槳*1
■ lakatkat 鍋巴剷*1 ​ ​ ​

天國爸邊走邊問:「有沒有人可以一起來挖土搭灶啊?」實習工作人員之中,兩個東專餐飲科的同學自告奮勇,在天國爸的帶領下,還沒流淚就先開始流汗啦。

請跟緊我們的腳步,點進每一張照片,一步一步感受生米煮成熟飯的過程--架三石灶➛ 生火➛添柴➛豬油養鍋➛智慧洗米➛煮飯➛拍打翻攪➛剷鍋巴!

▍第一步:架灶

「這個灶叫做 Baning。」天國爸一邊揮鋤頭鋤土,一邊解釋。

Baning,布農語「三石灶的三顆石頭」。這種用三塊長形大石搭成的灶,是布農族傳統家屋中的核心。同吃一爐灶的飯,不僅僅是吃飯而已,透過每日共食,更形成一種社會關係,是最親近的家人、最緊密的朋友。

選出最合適的石頭來架灶,就是個真功夫。而為了要使三塊石頭能插進土地裡立起來,讓鍋子安穩地固定在石頭上,洞得要挖到一定的深度,三個洞的距離、向下挖的角度也需講究,等下大力攪動小米飯時才不怕翻鍋。

raw-image

石頭立好之後,要把土覆蓋回去讓根基穩固,確認鍋子放上去非常平穩。

raw-image

▍第二步:生火

天國爸取出油木點燃。油木通常選用飽含油脂的松科木材,小小的幾塊隨身攜帶,用來當作火種。

raw-image

▍第三步:添柴

先小心放入剛剛劈好的竹片。

raw-image

火苗穩定後,再慢慢添加大柴。熱度夠了,就可以把鍋子架上去囉!

raw-image

▍第四步:豬油養鍋

先挖一點豬油均勻塗在鍋底,天國爸說這是為了養鍋。每件食器都要好好對待,一點都不馬虎。

raw-image

▍第五步:智慧洗米

接下來加水。不是為了煮飯,而是為了洗米。天國爸說:「這是智慧洗米!注意看喔。」

raw-image

先把泡了一上午的小米倒進鍋裡的水中,用水瓢一瓢一瓢仔細地重覆掏洗:小米會隨著水流回鍋中,而雜質、砂石則會沈在水瓢底部,再把瓢底的沉澱物丟棄。

raw-image

天國爸好眼力!指著淘出來沈在瓢底的小黑點:「有沒有看到,這些沙子要洗掉。」

raw-image

▍第六步:煮飯

洗米完畢,把水加至與米同高,開始慢慢翻攪。

raw-image

水慢慢煮沸、變乾,鍋裡像是好幾座小火山,咕嚕咕嚕地冒泡。記得要持續用小米飯神器--haidadasu (飯槳)翻攪。

「要煮到什麼時候啊?」
「煮到你看不到小米一粒粒的形狀,就可以吃了!」

鍋子裡持續冒泡,火堆的煙也越來濃,燻得大家都開始拿面紙擦眼淚。(偷偷告訴你,我們那天記錄過程拍照的相機,直到今天都還有煙燻味呢......)

raw-image

換天國爸的女兒--Ibu上場接力囉!(煮小米飯,必須全心全意地照顧,不斷翻攪、忍受高溫與煙燻......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水太乾得加一點水,再繼續翻攪。

raw-image

▍第七步:拍打翻攪的密技

使用haidadasu(飯槳)來拍、推、翻鍋中的小米,也是門真功夫,這樣煮出來小米飯才會Q、才有紮實的口感。(跟搖搖飯不一樣喔!)

raw-image

▍第八步:剷鍋巴

小米飯最重要的,就是要連鍋巴一起吃。用這支lakatkat 鍋巴剷,細心把鍋巴剷起來攪進小米飯中。

raw-image

從架灶開始,到現在約一個半小時,正好三點半。看不到米粒的形狀,可以起鍋開動囉!

raw-image

來認識一下崁頂部落的不同小米品種:

raw-image

►dulaz:崁頂部落地方品種/小米穗尾端分岔像爪子/糯小米。
►名稱待確認:從屏東的排灣部落傳到崁頂的品種/糯小米。
►臺東7號:農改場培育之商業品種/糯小米。
►haising(米飯之意):崁頂部落地方品種/粳小米。
►hanivalval(彩虹之意):崁頂部落地方品種/粳小米。

臺東小米。延伸閱讀:
黏的做阿粨、不黏的當飯吃 海端鄉崁頂部落蓋亞那工作坊的故事
吃一口就哭了 延平鄉永康部落美華姊的小米故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發現臺東慢食的沙龍
40會員
30內容數
帶你走訪臺東慢食評鑑所評選出的星級店家,認識實踐慢食精神的廚人,品嚐優質、純淨、公平的臺東真食味!
2021/12/08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Thumbnail
2021/12/08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Thumbnail
2021/12/07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Thumbnail
2021/12/07
黃媽媽的福菜苦瓜排骨湯 上次介紹「萬物皆可醃」的阿美族,今天登場的則是「處處皆可藏」的客家主廚,帶來經典的客家發酵食。 水腳仔到阿姬師  黃媽媽除了是九個孫子的阿婆、黃媽媽手作客家小館 的掌門人,還具有另一個鄉親最熟悉的身分--總舖師,辦桌經驗三十年,曾經一日出餐上百桌。起初,她是總鋪師身邊的「水腳
Thumbnail
2021/11/23
阿美族人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們的冰箱。 其實,族人家裡還有更多不插電也不需冰塊的「微冰箱」,就是家中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 ​ ​  ​ ​ ​  長濱鄉長光部落的 一耕食堂,主打阿美族發酵醃漬料理。一走進去就看見兩大玻璃缸的 Fukah (發音為「福尬」,酸筍)
Thumbnail
2021/11/23
阿美族人常說:太平洋就是我們的冰箱。 其實,族人家裡還有更多不插電也不需冰塊的「微冰箱」,就是家中那些五花八門的瓶瓶罐罐! ​ ​  ​ ​ ​  長濱鄉長光部落的 一耕食堂,主打阿美族發酵醃漬料理。一走進去就看見兩大玻璃缸的 Fukah (發音為「福尬」,酸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圖 :現場設有原住民風味輕食攤位 【李婉如/ 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農業部農糧署首度合作,自今(21)日起到22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原鄉小農到你家』暨『食物原理』」活動,向民眾傳達原住民族特色作物的多樣性,展現部落農業的永續價值,讓這些作物不只在部落廚房的餐桌出現,也成為更多民眾
Thumbnail
圖 :現場設有原住民風味輕食攤位 【李婉如/ 報導】   原住民族委員會與農業部農糧署首度合作,自今(21)日起到22日於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辦「『原鄉小農到你家』暨『食物原理』」活動,向民眾傳達原住民族特色作物的多樣性,展現部落農業的永續價值,讓這些作物不只在部落廚房的餐桌出現,也成為更多民眾
Thumbnail
長一輩對於食物的象徵意涵非常看重,農婦阿香姨的祝福和用心,在製作黑糖發粿的每一步驟流程中,滿滿的「發」心意,自然流露。很感謝也很懷念,曾經有機會看見一場微笑發粿花的備食勞動風景。
Thumbnail
長一輩對於食物的象徵意涵非常看重,農婦阿香姨的祝福和用心,在製作黑糖發粿的每一步驟流程中,滿滿的「發」心意,自然流露。很感謝也很懷念,曾經有機會看見一場微笑發粿花的備食勞動風景。
Thumbnail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Thumbnail
你愛吃玉米嗎?玉米與稻米、小麥,並列為世界三大主食,原產於中美洲,16世紀時因為地理大發現而傳播到全世界。玉米在臺灣種植的歷史久遠,早年由南洋傳入,成為原住民的主食,有些部落至今還保留著祖先傳承下來的地方品系。 ​ ​
Thumbnail
savusavu ,中文是小米粽,我也一直不清楚他們是用什麼做成的,我實際做才發現也是很需要技巧,然後原來是用芒草(在布農族俗稱巴楠花)
Thumbnail
savusavu ,中文是小米粽,我也一直不清楚他們是用什麼做成的,我實際做才發現也是很需要技巧,然後原來是用芒草(在布農族俗稱巴楠花)
Thumbnail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Thumbnail
你喜歡吃粽子嗎?你吃的是哪一種粽呢? 臺東的各部落裡藏著多種「部落粽」, 我們常見的阿粨 (abai)、奇拿富(cinavu)、還有一般西部朋友較少聽過的 (qavay),都是「用葉片包裹米糧澱粉」的原住民傳統食物。它們到底有什麼異同之處呢?
Thumbnail
在困境異域中,如何安然自處?從一碗麵說起。 這天中午在飢腸轆轆下,來到偏鄉的邊陲地帶,為的是品嘗傳說中很特別的 #瑤族滇緬風味小吃,掌廚字大姊卻因牙疼去就醫,跟這個美食小店錯過了3次。索性帶著北部來的好友一探前次因 #孔雀宴 而得知的 #馬家有福有機農場。 一走進小小的庭院,前次僅一面之緣的馬
Thumbnail
在困境異域中,如何安然自處?從一碗麵說起。 這天中午在飢腸轆轆下,來到偏鄉的邊陲地帶,為的是品嘗傳說中很特別的 #瑤族滇緬風味小吃,掌廚字大姊卻因牙疼去就醫,跟這個美食小店錯過了3次。索性帶著北部來的好友一探前次因 #孔雀宴 而得知的 #馬家有福有機農場。 一走進小小的庭院,前次僅一面之緣的馬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Thumbnail
煮好的米團泡入薑湯,在過去以農業為大宗的客庄裡,「漉湯米齊」這道米食就是農忙時節田邊最常出現的慰勞點心。拜訪過客庄媽媽以後,才知她們口中的「漉湯米齊」不完全等同我們一般認知的「牛汶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