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試解(12.1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到圖書館借了《當下的力量》裡面所詮釋的似與《金剛經》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相通且相互補充之處。我們先看<法鼓山>是如何解釋這句經文的?

「住」是執著之意,執著於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判斷。

「無所住」,就是「不在乎」,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

比如受了打擊,被心外的事物所困擾,那就叫心有所住了。

「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可是這樣的解釋似乎有點僵硬,例如「自我中心及自我價值的判斷」,這個判斷從何而來?源於何處?「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這兒的念頭或任何現象又是什麼?從何而來?源於何處?執著,不放的又是什麼?如何做到?<「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這句話又是什麼?無私無我智慧是什麼?如何使用?


釋性華(2020)針對此句經文的解釋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記》:「是故須菩提,菩蕟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應生無所住心,心無所住即能住菩提,若心有住則非任佛道矣。」依據上述的解釋,《金剛經》中說:「應生無所住心。」是指應當生起不安住於貪著諸法的心。

法鼓文化(2021)把「住」解釋為「在乎」,意思是遇到外界的不管什麼刺激之後,我們會「在乎」,如果我們…不在乎利害得失,不在乎自己好不好,這就叫作「無住而生心」,但這個心已不是煩惱的心了。有住而生心,生的是有我的心,是煩惱心;無住而生心,生的是慈悲心,是智慧的表現。

法鼓山的<金剛經講記>則認為:

「應無所住」就是「不執著」,不在乎自我的利害得失;
住的意思是:心裡有罣礙、很在乎,
如果心中不牽不掛,就叫「無所住」。
「生其心」,就是以無私、無我的智慧,處理一切事物。
菩薩在行布施、做好事的時候,不能起執著,
如此便能降伏煩惱心,就可以達到「心無所住」的目的。
當我們的六根接觸外境時便會產生種種反應,
面對這些反應,心中不受影響,不留下任何痕跡,就是「無住」

在《當下的力量》一書中,有針對「有所住」部份的說明和解讀(當然他不是用此名詞):感官碰到了外界的刺激,不管是看到,聞到,聽到,觸到,都會引起我們的思考與情緒,而且我們無法控制這些思考和情緒,例如看到垃圾,聽到喇叭,聞到油漆味,碰觸到樹枝,甚至想到有事待辦,都會引起我們的思考和情緒。以看到垃圾為例,你一看到垃圾就想到是什麼人那麼不守規矩,竟然把垃圾就丟在那裡?有沒有公德心啊?聽到喇叭聲,馬上想到市區也在按喇叭,而且還按那麼大聲按那麼久,煩不煩啊?…這些想法和情緒是立即出現在腦海中的,很難控制,結果呢?你被影響了…,你的情緒開始起伏波動了…,又因為你舉目所見,傾耳所聽…都會刺激到你,換句話說:你的感官隨時隨處都會受到外界的刺激,於是你的心也就一直受到那些感官所刺激到的東西的影響;一直上上下下的起伏波動著,這些起伏波動,往好的積極的方向的不多,往壞的消極的方向的不少。除非你察覺到此點-你的心受到外界刺激的影響-,所以正在生氣,不安,焦慮,煩躁…,你察覺到這種狀況了,你注意到你了你的情緒和想法了,然後你才能沈靜下來,你才能注視著它,與它相處在一起,浸澗、臣服於這個情緒中,然後呢?這個情緒就因為你的察覺而慢慢的平和下來,漸漸的淡了消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講的就是你不在乎,你不執著於這種外界刺激所帶來的情緒,可是《金剛經》的這段經文並沒有告訴你要如何不在乎,不執著?

再者,「而生其心」,法鼓山似乎將「有所住而生其心」,與「無所住而生其心」做對比了,把「有所住而生其心」為煩惱心;而「無所住而生其心」為慈悲心;或者

「生什麼心?生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般若智慧。
生智慧心,是以智慧心行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
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我個人認為這樣的解讀似乎還有小問題,既然「無所住」了,那麼心應該是回復原來的面貌,平靜,安詳,空靈的狀況,因為你在「無所住」的情況下生其他的心,你的情緒,或者你的心又受到波動了,例如你生了慈悲心了,那麼你要把這個心化為實際的動作,可是你生的心,你的化為實際都會牽扯到思想和情緒,你又「有所住」了,不是嗎?可是一昧的追求無思無慮,讓心不受波動,又似乎太過空寂,太過消極,人生也太無意義了。因此佛家似乎有意克服此侷限。

那要如何解讀呢?「應無所住」應該是如古德所言:「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但心的主人翁是誰?這心的本來面目又是如何?六祖大師云:「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思善、不思惡的當下這念心才是真正的自己,才是心的本來面目。「生其心」應咳是要回復這個本來面目。

可是佛家重視的不止是那個本來面目,它還有六個得度的法門,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和般若。得度的第一個法門就是<布施>。換句話說:我們平時不僅要觀照自心-回復本來面目-,還要學會作主,時時刻刻都起善念去利人-如佛光山提倡的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而且是有機會就盡力的去做-;但起了善念後,連善念也不執著;做了善事後,連善事也不執著-,既然已經盡力了,那麼是非成敗就不掛在心頭,做完就放下了,連要放下的那個心,都放下-,這就達到了絕對的境界。

《當下的力量》將「應無所住」解釋得淺顯易懂,告訴我們如何保持心靈的平靜和安和,佛家則是在《應無所住》的平靜和安和的本來面目之外,還要「生其心」,超越平靜和安和,走向六個得度的法門,而且是從利人的布施入手,只是既然進行了就會費盡全力,但又不在乎其結果如何,不因結果而使心境受到影響。因為不管是自己是主動的布施或被動的受感官刺激,都「應無所住」。


註:法鼓山關於這句經文的解釋在不同的網路上有不同的出處和說法,可參考網路上的此句關鍵字。

釋性華(2020):《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要生什麼心?與「應生無所住心」有何不同。2021.12.10摘取自https://www.amrtf.org/zh-hant/%E3%80%8A%E9%87%91%E5%89%9B%E7%B6%93%E3%80%8B%E3%80%8C%E6%87%89%E7%84%A1%E6%89%80%E4%BD%8F%E8%80%8C%E7%94%9F%E5%85%B6%E5%BF%83%E3%80%8D%E6%98%AF%E8%A6%81%E7%94%9F%E4%BB%80%E9%BA%BC%E5%BF%83%EF%BC%9F/(大慈恩譯經基金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陳躍宗-avatar-img
2025/04/30
太極生兩儀,一虛一實,逍遙自在;平常寬恕慈悲待人助人為快樂之本,當輪到要表現時能決斷明快啟迪人心
avatar-img
退休教授:慕鐸的沙龍
70會員
924內容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6
前言 「美國之行有何感觸?」是回國後數度被問起的問題,我稍稍整理了一下印象較深的幾個節點—但必須說明的是那僅僅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其他人,因為,因為同件事(或人,或物,或景),不同人看法多少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觀感 房價便宜,利息很高:我,內人,同行的親家母,大女兒,二女兒,二女婿等所
Thumbnail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4
出外越遠,離己越近 為何旅遊 旅遊其實是透過不熟悉的環境來跟自己對話,透過自問自答的流程,來了解、認識真正的自己。熟悉的環境,固定的生活,你已經習以為常,你已經可以不加思索的應付了,沒有朋友有什麼關係?沒有結婚有什麼關係?我是獨立自主的,不必依靠別人……你嫌棄這個,你批評那個…沒有一樣東西在你看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2025/03/22
前言 天還濛濛亮就已經盥洗好,收拾最後的行李,準備出發了。八點多的飛機,因此六點多就要到。旅館的早餐七點才開始,小兒準備載我們去之後,再回來吃個早餐並再睡一會,中午去吃台灣菜,再回朱比特的家。 黯然銷魂 有點涼,有點雨,車子的窗戶濕濕的,小兒要我把後照鏡和後窗擦拭一下,並提到在明尼蘇達時有時零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唸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每天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細細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心靜,才能與宇宙相應。」 眾生無明習氣深重,若沒有透過修行,將七情六慾和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地除去,就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中輾轉來去,苦不得脫,無有出期。修行,要守戒律,才不會一直造惡業、犯因果;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六祖壇經》:「菩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心靜,才能與宇宙相應。」 眾生無明習氣深重,若沒有透過修行,將七情六慾和貪嗔痴慢疑一點一點地除去,就會一直在六道輪迴中輾轉來去,苦不得脫,無有出期。修行,要守戒律,才不會一直造惡業、犯因果;修行,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 《六祖壇經》:「菩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前面提到,以無為用,陰陽兼具。如果只有側重「無」,而不讓「有」展現,這個也不是明白人。明白了以無為用,以有界定,陰陽兼具,那要如何在日常生活裡,確實施行呢?要明白它,得先把「無」「有」再弄的更清楚些。要清楚「無」跟「有」的分別,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感受。
Thumbnail
金剛經雖未言明什麼是「佛心」,但卻從很多角度來描述「佛心」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金剛經雖未言明什麼是「佛心」,但卻從很多角度來描述「佛心」的各個面向。
Thumbnail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Thumbnail
本來就是佛心,修行人不能看破虛妄的根源,直下承當佛心,卻還要「拿著」佛心去「造作扭捏」意識心,以意識心的禁伏不起、堅凝不動,甚或潛伏到潛意識的深處,以為這樣的修行,就是佛心了,不知,佛心是本來現成的,無始時來,未曾虧欠,不是造作而得來的,所以這樣的修行,難道不是正如「騎牛覓牛」般的大錯嗎?
Thumbnail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Thumbnail
必須打破「住」,才能建立「如來知見」,這在神會稱為「無住立知」。 好比有人要爬上十層樓的塔台,當還在樓層中拾級而上的階段,所看到的都是幽暗的塔中景象,直到登上塔頂,突然豁然開朗,普觀一切,四面八方的美景一覽而無遺。
Thumbnail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Thumbnail
你有分別、就有不甘願的心,那這種心是無形的,你只要把分別心捨棄,無形的這種分別心,馬上就轉為清淨心。 修行,你若不捨棄你的分別心,當無常來臨時,你能不能克制你自己不再造業呢?這就是修苦行,苦行真正的涵義也就是這個,你在折服你的妄想習氣時,當下的那個覺知,就是修苦行能理解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