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們從茶在剛傳入日本初期,還是很單純地被認為是「提神飲品」或是「養生良藥」,聊到後來慢慢在貴族與武士之間,變成了一種很雅痞的興趣與嗜好,進而對日本建築的空間設計產生了影響,於是「書院茶」逐漸形成一股潮流。於此同時,這股洪流也擋不住地流向了民間,庶民百姓不僅開始對茶產生了興趣,也瘋迷在「鬪茶」的遊戲裡。就在全國上下「玩」茶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演進,「喝茶」這件事情,竟也喝出了一套規則與哲學。
茶禪如一
時間來到了室町時代的下半場,將茶帶入日本的禪宗僧侶們,自然而然地成為引領這股流行的「專家」,我們稱之為「茶人」。除了在寺院裡坐禪喝茶之外,他們將「禪」的思想與喝茶結合起來,並逐漸發展出一套規範,這也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茶道」。在日本,所有的事物只要在後便加上了「道」這個字,乍看之下就是讓人覺得有很多嚴格的規定與繁瑣的程序,但就像我們聽過的「道可道,非常道」,其實舉凡如「茶道」、「書道」、「香道」、「武士道」...等等,其實在這些「道(規矩)」的背後所隱含的「精神」,才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信念。因此,我們說「茶道」,與其說是在喝茶與泡茶的過程中,一連串的程序與規定;倒不如說是茶人們想要藉由「茶道」來傳遞被包裝在裏頭的「禪」的精神與思考,而這也是最需要親身體會、無法言傳的部分。
茶人
這些禪宗僧侶出身的「茶人」,由於精通茶道,或甚至本身就是茶道的創始者,所以便理所都然地被視為是當代的流行顧問與老師。就像哪些產地的紅酒有甚麼樣的特色、喝紅酒以前的醒酒方式、如何判別紅酒的色澤、紅酒杯該怎麼拿才不會讓手的溫度影響到酒本身的氣味...等等,當時不僅時尚圈的雅痞哥們,就連各地的地方角頭老大們(比較大尾的武士頭頭們,晚點我們會聊到他們),也都為了提升自己在茶領域的「sense~」,紛紛開始向這些茶人們拜師學藝。如果用現在我們熟悉的台灣環境來想像這個畫面的話,大概就是舉凡立法委員、國會議員,乃至於顏清標也都想帶著一群小弟們,乖乖地坐在台下聽著蔣勳老師演講著「甚麼是美?...」。對,雖然我不知道蔣勳老師喝不喝茶,但我覺得將蔣勳老師比喻為當時的「茶人」真的是再貼切也不過了。
茶道的形成與確立:從一休到千利休
(這一段會出現一些大家看了頭很昏的專有名詞,但別心急,NANA依舊會適時地搭配歪樓的現代白爛文翻譯,慢慢解釋給大家理解的XD)
室町時代後期,在經過幾代茶人的傳承與不斷地研發、精進之後,原本曾在上流社會風靡一時的「書院茶」逐漸退了流行;取而代之的,是當時這些茶人們所倡導的「侘茶」(日文:わびちゃ,「侘」音同「詫」)。這種「侘茶」的概念,並非一夕之間突然蹦出來的,而是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的提煉與萃取,由最早的村田珠光搞出了「草庵茶」,接著經過了武野紹歐,一直到了千利休集大成提出「茶道」為止,前前後後整整花了將近80年的時間才發展出來的。
雖說大家比較熟悉的可能是千利休,但在介紹千利休之前,還是得先講一下他的老老老前輩-村田珠光-這個人,因為沒有他的出現,後面哪還輪得到千利休出場呢?話說村田珠光這個人曾經向當時紅極一時的一休和尚拜師參禪,是的,就是我小時候曾經看過的卡通「一休和尚」裡的一休。在當時的一休是一個「瘋瘋癲癲、不太正常」的禪師,據說他曾經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跟草鞋就出席了隆重的法會,就像如果我們看到證嚴法師,哪天如果穿著破掉的T恤跟藍白拖出現在會場上一樣,大家應該都會覺得很不成體統吧?但一休和尚在當時就是走這種風格的人,他還經常寫詩諷刺那些寺院裡的長老們,暗指他們攀權附貴、諂媚那些上流社會的人等等(關於一休的趣事非常多,以後我們有機會再來聊聊)。
總之,受到一休和尚對於當時上流社會的不屑與批判精神的影響,村田珠光也很看不過那種貴公子哥們沒事就在家裡舉辦紅酒(喝茶)PARTY,然後把重點放在那些名貴的「傢伙(茶具、茶碗)」上,互相高來高去的「書院茶」。村田珠光搞出了與之完全相反的「草庵茶」,也就是在極其簡陋且狹小的草庵裡,只留下喝茶需要的東西,其他都是多餘的。而且用來喝茶的東西,不一定要是昂貴的舶來品,只要用自己削出來的竹茶匙取茶、用隨手可得且看起來不怎麼樣的茶碗喝茶(如果換成現代,那大概就是隨手拿一個上次在7-11用點數換到的史努比不鏽鋼杯來喝紅酒的概念),就能輕鬆地品茶。因為他認為,甚麼唐碗糕皇帝用過的舶來品茶器有多名貴、PARTY的空間有多豪華...等等,只是那些上流社會們的財富炫耀大會;所謂的喝茶,應該是看你是否能夠透過這樣的過程得到「精神上的富足」才是,這種強調「茶禪如一」的新觀念,可說是長期以來流行的貴族風「書院茶」的反動。從此以後,喝茶這檔事,不再是單純的「身分地位的象徵」而已,而是多了一層「禪宗思想的哲學與態度」在裏頭。
聽說千利休身高有180公分呢~/圖片來源:網頁資訊
「侘寂」:歪樓板的茶道詮釋
在上述的「侘茶」中所提倡的「茶禪如一」新觀念,強調的便是「侘寂(わびさび)」的精神,分別是由「侘(侘しい)」與「寂(寂しい)」所構成。「侘(侘しい)」如果就其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的話,有一種寂寥、貧困、安靜、昏暗的意思,通常被用來形容風景與建築比較多;而「寂(寂しい)」則多用在心境上敘述寂寞、孤單、寂靜的感受;同時,在日文裡「寂しい」的發音裡,前兩個音「さび」與「錆」相同,也就是有生鏽、劣化、老化、衰老等的含意。所以,由上面這些解釋看起來,「侘寂」這兩個字合起來之後,是不是有一種讓人覺得孤單寂寞覺得冷然後快要老死的感覺XD。然而,正是因為這世界上的萬物都不是完美的,也會隨著時間而逐漸衰老,在這樣的過程中,看似靜止不動的事物,其實每一刻都在變化,而每一刻的「差異」與不圓滿的「缺陷」,就是讓他們看起來各自有獨特的「美」的主要元素。因此,這種代表不完美的、不圓滿的、非恆久的狀態,正是「侘茶」所認為的美。
這樣的「侘寂」的美,在一代傳一代的禪宗僧侶茶人中,不斷蛻變與提煉,最後集大成於大家比較熟悉的「千利休」手上。在日本茶的演進史上,他做出了許多的重大貢獻與改革,以下NANA先用虛無飄渺的文言文敘述之後,在各別翻譯成現代版白爛文吧XD。
<文言文版本>
1.和敬清寂:提出「和敬清寂」的茶道理念,裏頭當然隱含了許多禪宗的精神內涵,包括對於事物的思考方式與生活態度;
2.茶道:確立了「茶道」中的許多規範,看似硬梆梆的規定,其實無一不在體現日本人的「款待之心(おもてなし)」。
3.待庵:最流行的新茶室設計,透過茶室每個細節的物理設計,來引導與觸發亭主與賓客之間的各種互動與交流。
以上千利休的每一條貢獻,都可以在往下繼續深挖,有興趣的人可以就前面的關鍵字做更多的研究與探討,以下為NANA不負責版的白爛文翻譯。
<白爛文版本>
1.和敬清寂:泡茶與喝茶時,空間與用具不能很虛華,捨棄奢華的舶來品,改用破掉的、歪七扭八的國產茶碗;環境只要很樸素、整潔即可;動作放慢,不能大聲說話,主人要貼心,賓客要有禮貌...。簡單來說,就是好寶寶生活規範,請你跟我這樣做。
2.茶道:過程中的讓賓客感覺很舒服於無形之間,這種舒服的感覺,來自於亭主(主人)在每一個細節背後動的許多手腳。簡單來說,就是你的舒服來自於我的用心。
3.待庵:故意在入口前的庭園裡排上一顆顆的小石頭,讓賓客們不得不乖乖保持安全距離,排隊入場;入口的門故意設計的超小,想喝紅酒嗎?先給我跪著爬進來再說...。簡單來說,就是不用任何言語,就能挫挫你們這些「貴賓」狗的銳氣,高招啊~高招!
以上千利休的每一條貢獻,之後NANA會留在品茶的流程介紹與茶室建築設計時,再來慢慢跟大家屁一屁XD。我們先跳回主角千利休的故事主軸上。
日本亂世之下的蔣勳:魚販兒子出身的國民美學大師「千利休」
話說千利休這個傢伙,出生在「堺」這個地方(大概位於今天的關西機場附近),原本只是個魚販的兒子,後來長大後因為修習禪宗,進而接觸到也深深地迷上了「茶」。在他確立了茶道與蓋了待庵(茶室)之後,無論是他所宣傳的茶道精神、他所用的茶具、他的審美觀...無一不吸引眾人的目光與效仿。在這之後,「侘茶」的精神也逐漸從非主流的次文化,轉為取代原本的「書院茶」,搖身變成像宗教一般的信仰主流。舉凡是千利休說的、做的、用的、看上的...,大家自然而然就覺得是最「美」的,簡直就是當代的蔣勳老師啊。因此,即使當時正值日本國內各地亂哄哄、打成一團的戰國亂世之中,無論是貴族也好、角頭老大也罷,都化身為他的粉絲,紛紛登門向他學習茶道。
然而,在戰國亂世之中,即便是強調「侘寂」的茶道文化,在這之後竟然被當時非常有政治手腕的人給利用了,當喝茶就不單單是喝茶,而是可以用來輔助統治國家的一種手段之一時,以茶人這種美學顧問身分出道的千利休,自然也不得不在與政治扯上關係。下一次,我們就來看看在戰國亂世之中,這些武將們是如何用茶道來統治國家的吧。
為了呼應這一篇很哲學的標題,最後,還是想送大家一句很哲學、很深奧的話給大家。這是日本近代美學藝術家-岡倉天心-在他的著作「茶之書」(1906)中寫的一句話,就讓我們很哲學的開始,也很哲學的結束這一篇吧~
「本質上,茶道是一種對『殘缺』的崇拜,是在明知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所進行的溫柔試探。」 ─岡倉天心
感謝您的閱讀, 如果想聽NANA用白話文,說說與濃縮日本的小故事,非常歡迎您投零錢到我的小貓撲滿裡,給予NANA更多的鼓勵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