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老舖廚師碎碎念--初四啦,沒在怕的自走炮文化守護者】《日本料理的常識與奧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日本完全沒在限制台灣人入境,乍聞立馬開啟日本航空網站......優羅本,回家囉!
可能還太早,但會想借這本書,也是想看看自己究竟在日本踩了多少地雷XD
只是在睡前翻一下,沒想到欲罷不能,因為廚師阿伯太可愛了,對於東京人的酸口,直讓我笑到睡不著。
本來是為了今年目標,要做「茶香歐式麵包」,所以開始上「茶課」;沒想到,會一腳深陷,無法自拔,不務正業!
而且我從來不知道,「台灣烏龍茶」可是馳名世界的巔頂之花,茶的世界博大精深,本只是為了開發新口味,卻不知不覺被捲進了新世界......
所以,在讀 #村田吉弘#日本料理的常識與奧祕》這本書時,有很多對應自己心境的部分。
我很愛吃,但是我很懶得煮也不太會煮,所以開始烘焙後,對自己最大的影響是會很注意「原料來源」,還有拍照時的「擺盤器皿」。
學了手拉坏,之後上了茶課,才發現自己對於「嗅覺」與「觸覺」也很遲鈍。
茶老師上課會煮幾壺茶,在輪流詢問同學香氣時,我真的很頭痛。
即使明白這些氣味的差異,但是要化成文字,只會「很香啊」、「喜歡或討厭這個味道」,詞彙庫到底是有多貧瘠,連交互地說出「花香」、「果香」、「草味」、「火味」都無法。
同學們完全絢爛,「納豆味」、「玫瑰味」、「海苔味」、「豆漿味」什麼的,搞得品茶跟嘗遍滿漢全席沒兩樣,我好羞愧。
這本書提到「要吃到某種程度才懂得食物滋味」,作者舉松露為例,提到腦神經有名為「NEURON」的神經元,要形成迴路就需要一定程度累積的刺激。
視覺記憶是如此,其他感官記憶亦然--我也稍稍安心了,不是我太弱智,而是我喝的茶太少,所以也很難辨別優劣,與分類更細微的感官描述。
有一陣子在蝦皮上買食器,會發現某些名字反覆出現。
但因為我是很愛問為什麼的人,所以對於這些食器好在哪裡,有時真的摸不透,又不甘願當「盤子」。
作者認為「懂得器皿」要多看多學,才能了解食材放在器皿上的平衡感,還有整體線條與比例的平衡搭配--就如同不同種的茶需要搭配相應壺器,才能徹底釋放茶香茶韻茶氣。
我以前最討厭的黑黑紅紅土土壺,竟能讓茶湯更為明亮甜美;同學們信口說出的台灣陶藝家們,是讓喉韻繞樑的魔術師,喔喔喔,我又上了一課。
由於作者是京都懷石料理老舖的經營者,因此對於維護日本傳統文化,以及對於季節感的追求,讓人印象深刻。
日本文化追求的「真、行、草」,是指由最端正至最隨興的形式,這種生活的潛規則如空氣般遍布。
但這些習規並非指高低優劣,而是對於「時間、地點、情境」的因應;所以茶席與餐桌上,器皿與料理的搭配,無形中符應了這樣的哲學與美感,而形成了「道」。
道是難以言說的,卻並非毫無規則。
第一次擺茶席時,老師給的評語是「缺乏重點」還有「材質不符」。
忽然想到花藝老師所提點的,「顏色」、「層次」、「線條」,似乎也可套用在茶席的布置上。
因為形式的不熟悉而緊張兮兮,老師說這也會影響茶的滋味,畢竟喝茶,是非常注重雙方的互動。
作為一個經營者,作者也分享了他對於空間營造的心法;無論是他對於材質的講究都能有所根據,或是依據顧客資訊而編排的菜色設計,不僅展露他對於美感的堅持,同時也有對於他人的體貼心意。
自己的心情與想法,也會影響到周遭的人,該是多麼慎重又多麼甜蜜呢?
孫藝珍在《You Quiz》受訪時提到,成為演員的契機是因為青春期時,在心裡那些莫可名狀的感情與想法,似乎只能藉由演戲來抒發--某種程度上來說,也許這就是「創作」的本質吧?
差別只在於,我們所使用的工具是什麼,而有的人利用「料理」,有的人利用「文字」,有的人利用「茶」,有的人利用「器皿」,然後,互相交流,互相理解,互相扶持。
沒想過會推薦一本有點偏碎碎念性質的書,但即使是瑣碎的言談中,仍能感受到廚師的自豪與耀眼,所以還是想跟大家分享。
希望也能一解你們對日本的相思之苦,一如我!
那我們下一本書見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會員
58內容數
個人書評為主,因私人因素離開教育界後,期許提供新課綱下國文教育的多元選書,成為體制外的教育助力。 著重議題討論與台灣文學,若有講座研習或課程設計,歡迎留言或來信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ㄓˊ感書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看到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提及: 俄羅斯國會通過法案: 「定義使用俄語、血統為俄國民族之一者,皆為俄國人。 烏克蘭族、白俄羅斯族都將被加入俄國民族列表」 (https://www.facebook.com/NeanderthalArtisan/posts/5088399017919181)
《D機關》並未處理「情報運用」這塊,我想是因為「結城中校」的信念使然-「這世上沒有事情擁有正確的解答」-所以機關裡的每個人都要用盡全力去討論,組織裡的每個人都要竭盡所能地去思考。 而高喊「世界和平」的所有人,都必須認知到「情報」傾覆的力量。 一旦戰爭開打,情報是否能降低死傷或提前結束戰爭呢?
我很喜歡書名,這「最後」像是劃上句點,但其實是最沉痛的控訴。 只要有人活著,只要這段記憶還存在,就沒有「最後」。 更甚者,只要有戰爭,「人」就註定豬狗不如;就像是畜生,就像是禽獸,就像是螻蟻。 死掉的人也許痛苦,但活著的人也不成「一個人」。 「一個人」意味活得有尊嚴,活得有滋味,活得幸福。
COVID19疫情期間,政府陸續提供醫療物資予外國。 「Taiwan Can Help」 成為國際交流的積極標語,隨著歐美官員的陸續訪台,台灣屢屢躍升為國際焦點;俄烏戰爭慘烈開打之時,台灣也如同強國們,或表態或贈與。 如果幾十年後,台灣亦能與強國們平起平坐,那麼會是什麼原因呢? 先來分享一個故事:
俄烏戰爭持續進行中,各面向與戰爭相關的報導,離我們或遠或近。 沿襲戰爭主題選書,今天要來分享的是: Witold Szabłowski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獨裁者的廚師》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論述剛提出時,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為何不是先跳出「今日俄國,明日XX」? 於是,他活下來了。
2022.02.24 俄國入侵烏克蘭,和平了七十多年的歐洲,再度面臨戰爭選邊。 但二次大戰後,世界的交通運輸與經濟貿易更加緊密,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網路上一時紛紛「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暫不論比喻是否適切,然而戰爭再也不遠,戰與不戰的選擇也在小島人們的日常裡,留下煙硝味。
今天看到 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提及: 俄羅斯國會通過法案: 「定義使用俄語、血統為俄國民族之一者,皆為俄國人。 烏克蘭族、白俄羅斯族都將被加入俄國民族列表」 (https://www.facebook.com/NeanderthalArtisan/posts/5088399017919181)
《D機關》並未處理「情報運用」這塊,我想是因為「結城中校」的信念使然-「這世上沒有事情擁有正確的解答」-所以機關裡的每個人都要用盡全力去討論,組織裡的每個人都要竭盡所能地去思考。 而高喊「世界和平」的所有人,都必須認知到「情報」傾覆的力量。 一旦戰爭開打,情報是否能降低死傷或提前結束戰爭呢?
我很喜歡書名,這「最後」像是劃上句點,但其實是最沉痛的控訴。 只要有人活著,只要這段記憶還存在,就沒有「最後」。 更甚者,只要有戰爭,「人」就註定豬狗不如;就像是畜生,就像是禽獸,就像是螻蟻。 死掉的人也許痛苦,但活著的人也不成「一個人」。 「一個人」意味活得有尊嚴,活得有滋味,活得幸福。
COVID19疫情期間,政府陸續提供醫療物資予外國。 「Taiwan Can Help」 成為國際交流的積極標語,隨著歐美官員的陸續訪台,台灣屢屢躍升為國際焦點;俄烏戰爭慘烈開打之時,台灣也如同強國們,或表態或贈與。 如果幾十年後,台灣亦能與強國們平起平坐,那麼會是什麼原因呢? 先來分享一個故事:
俄烏戰爭持續進行中,各面向與戰爭相關的報導,離我們或遠或近。 沿襲戰爭主題選書,今天要來分享的是: Witold Szabłowski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獨裁者的廚師》 「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論述剛提出時,我覺得有意思的是,為何不是先跳出「今日俄國,明日XX」? 於是,他活下來了。
2022.02.24 俄國入侵烏克蘭,和平了七十多年的歐洲,再度面臨戰爭選邊。 但二次大戰後,世界的交通運輸與經濟貿易更加緊密,沒有哪個國家能置身事外--網路上一時紛紛「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暫不論比喻是否適切,然而戰爭再也不遠,戰與不戰的選擇也在小島人們的日常裡,留下煙硝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喝茶,好好是一個空間,以茶相伴於生活中。 這是位於萬華街巷內,一個以茶為載體的生活空間。二男二女以夢想為軸心的嶄新小天地。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本文介紹日本豐富的文化傳統及主要觀光景點,包括日本獨特的禮儀與尊重、傳統藝術、飲食文化、動漫與漫畫、傳統節日、茶道,以及日本各地的景點介紹。文章將提及京都、奈良、大阪、滋賀、名古屋、岐阜、以及金澤和富山等地的著名景點。
Thumbnail
日式綠茶跟台灣綠茶,在品種上完全不同,雖然都屬於不發酵茶,但台灣的綠茶大多使用「青心柑仔種」,將茶葉萎凋後,使用「炒菁」的工藝加以後製。 而日本綠茶的品種以「藪北種」やぶきた 為主,也就是日本境內,茶佔比 70% 以上的主要品種,而且是用「蒸菁」的方式,做以後製。
Thumbnail
真的是我覺得吃過最好吃的最中,真心推薦 其實Norika是一個不愛喜歡紅豆的人,對紅豆湯的記憶連結到幼稚園以前每天睡醒午覺起來,都會有紅豆湯或是綠豆湯,但這樣喝了三年後來看到這兩種湯都會怕,從小到大如果甜點口味有選擇那一定不會選紅豆,刨冰也不會選紅豆料, 來日本後發現日本也是有好多紅豆餡的甜點,
Thumbnail
我記得我剛來日本留學時, 家徒四壁。 連個像樣的杯子盤子都買不起, 餐具大都是接收學成歸國的學長學姐代代相傳下來的。 其中有一個深紫色的馬克杯用它來泡茶喝熱牛奶剛剛好, 我很喜歡。 有一天洗的時候不小心磕碰到了, 缺了一角。 覺得丟掉很可惜, 後來還是一直用著。
Thumbnail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
Thumbnail
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與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
Thumbnail
12/30自製焙茶泡飯。 其實本來沒想這麼早弄泡飯。有研究一下由來。 但泡了焙茶不好喝。 剛好家裡有煮油揚豆腐、青菜,我撕了點大片海苔的一條。 少了那種酸梅與紫蘇片。但我想以後用台製的紫蘇酸梅來取代就好?!哈。 不過,茶泡飯剩下的焙茶,我也喝了。真不錯。 今天的茶泡飯,有點當時剩菜剩飯卻
Thumbnail
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喝茶,好好是一個空間,以茶相伴於生活中。 這是位於萬華街巷內,一個以茶為載體的生活空間。二男二女以夢想為軸心的嶄新小天地。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本文介紹日本豐富的文化傳統及主要觀光景點,包括日本獨特的禮儀與尊重、傳統藝術、飲食文化、動漫與漫畫、傳統節日、茶道,以及日本各地的景點介紹。文章將提及京都、奈良、大阪、滋賀、名古屋、岐阜、以及金澤和富山等地的著名景點。
Thumbnail
日式綠茶跟台灣綠茶,在品種上完全不同,雖然都屬於不發酵茶,但台灣的綠茶大多使用「青心柑仔種」,將茶葉萎凋後,使用「炒菁」的工藝加以後製。 而日本綠茶的品種以「藪北種」やぶきた 為主,也就是日本境內,茶佔比 70% 以上的主要品種,而且是用「蒸菁」的方式,做以後製。
Thumbnail
真的是我覺得吃過最好吃的最中,真心推薦 其實Norika是一個不愛喜歡紅豆的人,對紅豆湯的記憶連結到幼稚園以前每天睡醒午覺起來,都會有紅豆湯或是綠豆湯,但這樣喝了三年後來看到這兩種湯都會怕,從小到大如果甜點口味有選擇那一定不會選紅豆,刨冰也不會選紅豆料, 來日本後發現日本也是有好多紅豆餡的甜點,
Thumbnail
我記得我剛來日本留學時, 家徒四壁。 連個像樣的杯子盤子都買不起, 餐具大都是接收學成歸國的學長學姐代代相傳下來的。 其中有一個深紫色的馬克杯用它來泡茶喝熱牛奶剛剛好, 我很喜歡。 有一天洗的時候不小心磕碰到了, 缺了一角。 覺得丟掉很可惜, 後來還是一直用著。
Thumbnail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
Thumbnail
從過去在第一線的銷售經驗,到近期陸續從茶職業體驗包與學茶新手村的學員回饋中了解到民眾普遍對於茶的認識誤區。我認為最嚴重的誤解是烘焙,甚而有人把烘焙連結成炒茶。而這個誤解已經形成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 綠茶烘焙(炒茶)輕
Thumbnail
12/30自製焙茶泡飯。 其實本來沒想這麼早弄泡飯。有研究一下由來。 但泡了焙茶不好喝。 剛好家裡有煮油揚豆腐、青菜,我撕了點大片海苔的一條。 少了那種酸梅與紫蘇片。但我想以後用台製的紫蘇酸梅來取代就好?!哈。 不過,茶泡飯剩下的焙茶,我也喝了。真不錯。 今天的茶泡飯,有點當時剩菜剩飯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