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聲讀後|《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也許正是時候,也許是過於晴朗的天氣契合著村上溫柔的筆調,這本我高中在曬書節買時的書就在多年後,總算被好好地閱讀了。我對村上的印象停留在大學一次穿梭圖書館的無意間。還沒改版封面,淺灰色底,分成三冊的《1Q84》,我永遠不懂那個「繭」是什麼意思?「青豆」怎麼可以是一個女學生的名字?再多就是與諾貝爾文學獎無緣數次,被西南方某個小島國媒體炒作,成為連自己可能也未料想的話題主角議論。假使想要再拿這件事大做文章,或許台灣媒體可以從這段,細細品味村上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最重要的是擁有好的讀者。任何文學獎、勳章、善意的書評,都比不上親自花錢去買我的書的讀者,擁有更實質的意義。(p.66)」
  談及自身出道的契機得從《聽風的歌》說起,一直以來對寫小說的態度,以及回應讀者對於「有什麼辦法可以成為作家」,甚至是「他這樣」的作家之期待,全部都能從《身為職業小說家》一探究竟。當中,我最有感受的,莫屬村上好好地說明了「成全小說家之責」得付出什麼努力:「小說家多半會把自己意識中的東西,轉換成『故事』的形式加以表現。透過意識原本有的形式,和從意識運轉中產生的新形勢,利用兩者之間的『落差』,以那落差的動能作為槓桿來述說什麼。這是相當迂迴而費事的作業。(p.17)」當太過沈浸在學術的論調間,有時候我都忘了怎麼把話說好。村上說,太聰明的人不能當小說家,也就是說,那些在心裡應該被醞釀的,一下子就被精準地表達出來了,失去了被重新組裝的機會,無緣成為故事。仔細思考,我從沒像村上那樣,完成一個故事,就把稿子放進抽屜,讓自己也讓故事,好好靜養。我總迫不及待發表,獲取期望的讚美,加諸於自身,顯現他人對我才華感到認可。一如我不管做任何事都是如此,學習等待是很不容易的事。而這也是村上之所以成為村上的緣由。我指的是,一直以來,學習什麼人類都慣性必須有明確的學習步驟,按照一套標準以此成為想像中的效仿者。坊間、網路那些教別人怎麼寫一本可以出版的小說的書,充其量就是讓不得其門而入的人減少犯錯的機會罷了,也非只要讀了照做就能實現所想。
  小說家在村上心中是很包容的職業,什麼人都可以成為,沒有具體的標準。演員成為小說家,與小說家成為演員, 照常理來說大概會覺得前者比後者還可以理解。為什麼呢?這讓我想到,班雅明〈作者作為生產者〉這篇文中有提到:「文字書寫的權力已不再奠基於書寫的專業訓練,而是建立在多種職訓的基礎上,因此,它便成了人民的共同資產。」書寫是眾多選中成本最低,紙筆還有學習怎麼說故事的能力就可以讓文章儼然成形。在幾乎可以說沒有門檻的情況下,它是不如言說的直白,卻能重現交雜內心情緒變化的緩衝器。而村上在成為小說家之前,並沒有明確地把這設為目標試圖達成,他摸索適合自己的寫作方式,建構小說對他的意義為何,一切進度在我看來就像不疾不徐的川水順順流過,然後成為「村上春樹」。
  當然,他還是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某次課堂,教授提到,村上在日本大學學運盛行時,是那種盡可能不與激進學生扯上關係的旁觀型。在那個語境,我想像的村上既是冷漠又卻乏社會關懷,並且好奇,到底村上在哪本書裡提到這些,沒意外的話,竟讓我在這本書找到答案。在村上眼裡,學生運動會受到情緒動盪最後衍伸使人不安的悲劇,這讓激昂的理想受到摧毀,徒剩空殼,「如果沒有能夠徹底支持正確和美麗的力量、道德的力量的話,一切不過是空虛語言的羅列而已。(p.35)」以及在其他篇章,村上也屢次強調自己是個「任性」的人。可是總加他所想的,其實他所謂的任性不過是作為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存時間裡獲得比較自我一點。不過偏偏從書中文句,又能感受得到村上避免使用煽動性、概括性詞彙引來不必要的紛爭,這讓人覺察到他的溫柔與細心,但也顯得小心翼翼。或許也是一種大和民族精神性的表徵。
  早先曾跟朋友討論過寫小說這件事,我正為了大綱寫到沒有結局傷透腦筋,朋友則說他不喜歡寫大綱。讓故事自然發展,聽起來不是比較有意思嗎?老實說,我不敢想像這種沒有終點的旅程它會走到哪個時候。「這樣不會顯得故事太龐大、太鬆散嗎?」面對我產生的問題,一樣喜歡讓故事順其自然發展的村上,倒是在這裡提出他的經驗談,他以《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為例,主角多崎作與他愛戀的女子沙羅提到高中時代的憾事,沙羅建議多崎作去查清楚整件事始末,接收到這個「決定」的多崎作,到底該不該實踐?村上認為,後續的行動都是在他寫出這些對白後,多崎作的意識順其自然地讓村上「繼續」往尋找之道邁進,也就是說,在沙羅提這建議之前,沒有預設的村上,也不曉得多崎作會怎麼決定,更證明村上不知道故事會怎麼發展下去的前提。
  這聽起來有點玄,但我認為可以連結到村上提到,他覺得有時候是角色在操控他的創作感受。村上的角色並不以身旁的人作為藍本設計,他不是有些作家,很明顯就是拿大家都知道的事放進小說中讓它再一次復活(請注意,我不認為這種做法不好,它本身就可以牽扯另一篇文章討論,暫且擱筆不多做申論),村上傾向於以不是他這個年紀的人物來當主角,讓自己與角色劃清界線,不可置否一定還是會有自己的意識加入角色思考,但是創作這件事本身「在某種程度上」(當你讀馬庫色讀過頭時,就會特別謹慎地使用藝術領域中,所謂「自主性」這個詞到底在現代社會能不能成真)就應該是自由的,很難透徹地分析到底這名角色他現在做的,是作者自主期望的,還是作者設想角色立場,他認為角色應該做的。而這本身也是在探究一篇故事時,非常值得玩味的地方。我們必須在不能越過超譯的前提下,讓故事的表達產生更立體的意義,當在談論一本小說的時候,就不會僅僅是分享劇情那麼簡單的事了。
  化約一個人的總體印象,進而定位他是一個怎樣的人,到底來說,總是不公平的。身為一名作家,甚至創作者,更會需要面對各種發表後隨之而來的評論,無論好的壞的。讀者會根據作品感受給作家一個總體印象,同樣地,作家也會給閱讀他作品,有什麼反應的讀者一個總體印象。這就很像透過一層毛玻璃在對看彼此。知道對方確實存在,但進入眼裡,永遠看到的都只是模糊,預留想像空間的形體。因此當面對他假設的「虛擬讀者」,以及這群讀者給予作者的「總體印象」,作者唯一能做到的除了把故事寫好外,村上在退守底下的核心堅持引用了Rick Nielsen的〈Garden Party〉「如果不能讓全部人快樂,就只好自己快樂吧。(p.254)」在讓寫小說這件事不應是痛苦的前提下,繼續磨練自己,讓將來的自己回顧這一切時,是能夠有「我也長大了啊」的念頭,那將會是最好不過的成長。
avatar-img
79會員
167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陳思宏意圖在這本書將「鬼」這個字的意義發揮到極限。我會這麼說,並不是因為裡面出現了許多以鬼姿態登場的角色,而是主角的家鄉——永靖——有太多光怪陸離故事可分享。永靖不僅在客觀上位處未開發地帶,文明邊緣,猶如被遺忘之地,使外人對這裡充滿負面印象,就連主角陳天宏都以「鬼地方」嘲弄他的家鄉。永靖更
吳明益在今年七月於澳洲台灣影展的一場對談提到:「我有時候會跟比我更年輕的學生講,:『就說,你的人生裡面一定會有一本書是你可以寫得不錯的。這本書就可能是你人生成長、確實經驗的,改變你人生的經歷。』
《敵人的櫻花》在書寫角度是以強烈主觀意識的第一人稱「我」身上,討論的立基點因以此為依據開展。故事從頭到尾都是「我」負責推進,受愛人秋子離去,「我」在同樣可能失去父親的羅白琇的引導,回顧至今為止人生經歷。
在紀大偉教授的導讀中提到,如今當我們被疫情受困於家中時,或許正因此多了時間可以回頭面對那些堆疊成山或累積一層薄薄灰粉,沒有機會打開的書本,甚至是拾筆書寫、抄經。
近日參加一場以「田野調查與小說創作」為題的講座,陳又津提出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我們要對受訪者的說詞相信幾分?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
陳思宏意圖在這本書將「鬼」這個字的意義發揮到極限。我會這麼說,並不是因為裡面出現了許多以鬼姿態登場的角色,而是主角的家鄉——永靖——有太多光怪陸離故事可分享。永靖不僅在客觀上位處未開發地帶,文明邊緣,猶如被遺忘之地,使外人對這裡充滿負面印象,就連主角陳天宏都以「鬼地方」嘲弄他的家鄉。永靖更
吳明益在今年七月於澳洲台灣影展的一場對談提到:「我有時候會跟比我更年輕的學生講,:『就說,你的人生裡面一定會有一本書是你可以寫得不錯的。這本書就可能是你人生成長、確實經驗的,改變你人生的經歷。』
《敵人的櫻花》在書寫角度是以強烈主觀意識的第一人稱「我」身上,討論的立基點因以此為依據開展。故事從頭到尾都是「我」負責推進,受愛人秋子離去,「我」在同樣可能失去父親的羅白琇的引導,回顧至今為止人生經歷。
在紀大偉教授的導讀中提到,如今當我們被疫情受困於家中時,或許正因此多了時間可以回頭面對那些堆疊成山或累積一層薄薄灰粉,沒有機會打開的書本,甚至是拾筆書寫、抄經。
近日參加一場以「田野調查與小說創作」為題的講座,陳又津提出了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我們要對受訪者的說詞相信幾分?
《準台北人》是陳又津在身份進行空間跨越的一種紀錄。寫了關於父親,關於母親,關於三重,關於與她類似的新移民二代的身份追尋與認同。在《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中提到,地方的概念是流動的,與之有類似屬性的是身份建立,恆久的身份難以存在,多半時候順應外力因素刺激,我們不得不接受改變為求生存。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春樹先生,我是偶然間發現這本書的。   會想拿起來看,是因為我很好奇,在台灣的職業作家與日本的職業作家,有什麼不一定的境遇或心情?社會上的待遇那些又有怎樣的差異?   沒想到不看還好,一看就覺得哀傷——在我們還在煩惱出路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太過受矚目而感到困擾了。   當然
Thumbnail
(黎明即起)凌晨4點起床,開始埋首於小說創作 上午連續工作 5~6 個小時後,下午則用來跑步或游泳 晚上 9 點準時上床,30年如一日 在如此規律的生活中,偶而來杯啤酒或咖啡搭配音樂 這是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生活中的小確幸 我想村上春樹先生生活中之所以有小確幸(幸福感) 應該是在規律的生活當
Thumbnail
村上春樹,這是一個所有文藝青年都會被吸引住的名字。日本作家,名字裡有村還有樹,試問哪個一天到晚頭腦中帶著幻想、思緒裡懷著惆悵的肖連郎有辦法抵抗。 俗話說得好:「 替身使者都會互相吸引 」在我19歲的那一年直接上網載了[海邊的卡夫卡 ]的盜版電子書,雖然這個行為和文藝青年的形象不太般配,不過「竊
Thumbnail
這是ㄧ本舉重若輕的書。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但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而這本書(實際上僅算是ㄧ篇短文吧了)卻是關於父親,他想說的事。在他年近古稀時,方才提筆寫下。是他最直接面對自身將老與家族死亡的情感紀實之作。
Thumbnail
|好想放下一切瑣事讓自己去流浪。| 村上春樹在四十歲之前,決定把一些工作了結,跟太太浪跡歐洲,三年!當看到這位大作家旅歐那麼久,實在很好奇他在歐洲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放下俗務的他,在異地真的得到他想要的放鬆或解脫了嗎? 《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是在那段歐洲生活中完成,對創作者來說能夠全然浸泡在
Thumbnail
【被村上春樹拯救過的世界】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嗎,一個全台灣文藝青年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樹明珠體,就這麼明目張揚的寫著用著,我無所謂喔,無論怎樣都可以喔,我也不太明白,但只要故事有趣就可以了。 直到整本讀完之後,有一種很奇妙的違和感,一種漸漸被說服的理解是:被理解的建構是從何而來的,而那些建
在《身為職業小說家》的〈和時間為友〉這一章的最後,村上春樹提到了真實感。
Thumbnail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Thumbnail
一邊聽爵士樂一邊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很棒!是因為村上先生小說裡出現大量爵士樂的關係吧,這樣說起來他還是個雅痞呢。 所以看張愛玲小姐的小說該配三零年代的上海灘音樂囉?下回重讀小團圓可以試試看。關於村上先生於這屆諾貝爾文學獎再度敗北這事兒我看見許多人說,也許是他的小說缺少了國家、民族性,缺少了大江大
這本書其實看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正好跟論文期程重疊,就被我一直擺著,前幾天才又想起來。 是這樣的,學校書店每到學期末就會有回頭書展,很適合挖書,但念在職班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學校閒晃,直到我開始寫論文,偶而會請假去學校圖書館閉關,才有時間在一般學生上課的時間進入校園,也才有時間去逛回頭書展,然後看見
Thumbnail
  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春樹先生,我是偶然間發現這本書的。   會想拿起來看,是因為我很好奇,在台灣的職業作家與日本的職業作家,有什麼不一定的境遇或心情?社會上的待遇那些又有怎樣的差異?   沒想到不看還好,一看就覺得哀傷——在我們還在煩惱出路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太過受矚目而感到困擾了。   當然
Thumbnail
(黎明即起)凌晨4點起床,開始埋首於小說創作 上午連續工作 5~6 個小時後,下午則用來跑步或游泳 晚上 9 點準時上床,30年如一日 在如此規律的生活中,偶而來杯啤酒或咖啡搭配音樂 這是知名作家村上春樹生活中的小確幸 我想村上春樹先生生活中之所以有小確幸(幸福感) 應該是在規律的生活當
Thumbnail
村上春樹,這是一個所有文藝青年都會被吸引住的名字。日本作家,名字裡有村還有樹,試問哪個一天到晚頭腦中帶著幻想、思緒裡懷著惆悵的肖連郎有辦法抵抗。 俗話說得好:「 替身使者都會互相吸引 」在我19歲的那一年直接上網載了[海邊的卡夫卡 ]的盜版電子書,雖然這個行為和文藝青年的形象不太般配,不過「竊
Thumbnail
這是ㄧ本舉重若輕的書。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但很少提及自己的身世。而這本書(實際上僅算是ㄧ篇短文吧了)卻是關於父親,他想說的事。在他年近古稀時,方才提筆寫下。是他最直接面對自身將老與家族死亡的情感紀實之作。
Thumbnail
|好想放下一切瑣事讓自己去流浪。| 村上春樹在四十歲之前,決定把一些工作了結,跟太太浪跡歐洲,三年!當看到這位大作家旅歐那麼久,實在很好奇他在歐洲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放下俗務的他,在異地真的得到他想要的放鬆或解脫了嗎? 《挪威的森林》和《舞舞舞》是在那段歐洲生活中完成,對創作者來說能夠全然浸泡在
Thumbnail
【被村上春樹拯救過的世界】 一開始,我以為這是在開玩笑嗎,一個全台灣文藝青年都很熟悉的村上春樹明珠體,就這麼明目張揚的寫著用著,我無所謂喔,無論怎樣都可以喔,我也不太明白,但只要故事有趣就可以了。 直到整本讀完之後,有一種很奇妙的違和感,一種漸漸被說服的理解是:被理解的建構是從何而來的,而那些建
在《身為職業小說家》的〈和時間為友〉這一章的最後,村上春樹提到了真實感。
Thumbnail
記憶像捉不住的落日,一跳一跳地作弄著生者,湮滅,又再現,湮滅,又再現。
Thumbnail
一邊聽爵士樂一邊讀村上春樹的小說,很棒!是因為村上先生小說裡出現大量爵士樂的關係吧,這樣說起來他還是個雅痞呢。 所以看張愛玲小姐的小說該配三零年代的上海灘音樂囉?下回重讀小團圓可以試試看。關於村上先生於這屆諾貝爾文學獎再度敗北這事兒我看見許多人說,也許是他的小說缺少了國家、民族性,缺少了大江大
這本書其實看完好一陣子了,但因為正好跟論文期程重疊,就被我一直擺著,前幾天才又想起來。 是這樣的,學校書店每到學期末就會有回頭書展,很適合挖書,但念在職班其實也沒多少時間去學校閒晃,直到我開始寫論文,偶而會請假去學校圖書館閉關,才有時間在一般學生上課的時間進入校園,也才有時間去逛回頭書展,然後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