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書評第二部分,想談論的是寫作這件事,以下分四部分論述,分別去談:寫作的目的和心情、寫作的特色與風格、寫作的初衷與意義,以及寫作的題材與層次。同為作者與讀者的你,千萬不要錯過本文!
(一)談寫作的目的和心情
在村上先生這本書中第十回「為誰而寫」的章節中,提及自己沒有特別想過要為誰寫小說,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為自己而寫。村上先生說:「如果自己寫著時覺得快樂,想必在什麼地方一定也有讀者讀了會同樣感到快樂。數目也許不太多,不過那樣就夠了吧。如果能和這些人的心情好好的、深深的相通的話,暫且心滿意足了。」我看到這段話,心中著實欣喜,因為我跟村上先生的心情是一樣的,讀者不求多,只求有少數一兩個知音,如此,足矣。
(二)談寫作的特色與風格
村上春樹意識到自己的文筆、想寫的東西,就是跟他人不同,村上龍的作品只有村上龍寫得出來,中上健次的小說也只有中上先生寫得出來,換言之,村上春樹的風格也只有村上春樹寫得出。這樣的理念,也是我寫作的概念。世上的諮商師有百萬個,但諮商獅就只有一個,只有諮商獅能寫出諮商獅的東西,只有諮商獅可以漸漸踏尋出自己的寫作風格,旁人寫了多少文章,也都只是我擷取文章素材的參考,只有我手可以寫出我心,沒人能幫我代筆,這是身為作者孤獨的地方,但也是一種驕傲。
我很佩服村上先生可以寫小說,而且把每篇小說寫得那樣引人入勝,但誠如上一段所述,人各有志,亦各有所長,我想我適合的一定不是寫小說,我沒辦法讓自己的想像力拓展成為一部有脈絡貫串、前後邏輯一致的作品,也沒辦法寫出質量好的學術性論文拿去發表,我的專長大致就是寫寫網路文章,一字一句的,把自己針對各種主題的淺見集結成段落、篇章甚至是系列文章,可以的話,再穿插、湊合著一些心理學或諮商專業的概念,絮絮叨叨地分享在方格子了。
(三)談寫作的初衷與意義
曾經考慮說要開啟方格子「付費限定」功能-要付費才能閱讀我的文章,後來左思右想,就覺得如今我若擔起「作家」、「專業寫作者」、「專業寫手」這些身分會過於沉重,還是想要「寫著玩」,回憶過往跟金錢交手的經驗,都太複雜了,就是因為喜歡寫作,才不忍讓寫作也沾染上銅臭味,或黏附上一些不太純粹的雜質,覺得暫且不想這麼有目的性地與金錢或什麼個人品牌掛勾,所以還是盡可能單純地,每週每週更新一篇文章,忠於本心來創作,寫自己想寫的一點東西。
另一方面,也因自己曾經經歷過困苦的日子,知道社會上有太多人兒終究是沒能有機會進入諮商室或社福體系接受幫助,又或者,即便短期進駐資源,有短暫的機會接受到晤談的機會,終歸還是活得太辛苦,沒辦法持續性地長年接受心理專業資源來療癒自我,所以希望我的文章,至少能透過網路的媒介散播到這些人的生活中,哪怕只是在這群人黑暗的心中點上小小的一點燭光也好,杯水車薪,希望能讓他們不花一毛錢,也能知道一些照顧自己的方法,感受到專業資源的滋養,知道自己值得文字的陪伴,只要他們願意打開方格子搜尋文章,就能被本獅、被文字無條件的關懷與陪伴。
(四)談寫作的題材與層次
村上先生在第十一回「到海外去。尋找新邊境」的章節中,提及自己首先在日本確立了自己身為作家的身分,然後轉向海外,拓展自己的讀者。接下來,他要發展的新邊境也是最後的邊境,就是自己的內心。他想要下降到自己的內部,往更深更深的地方去探尋。看到這個章節,再度讚嘆即便村上先生跟我不同領域,但想的事情跟心理學家或諮商師如出一轍,目標都是「往內探尋」。很敬佩村上先生自我探索的勇氣和精神!反觀自己,目前方格子文章談論的多半是心理衛生知識啊,或者各種影評書評等相對淺層的東西,而且有部分文章還是會考量大眾口味,試圖把文章處理得讓大眾更好入口、更好咀嚼。就算是個人的心得、感觸,畢竟人在江湖中,縱然思想再狂放,也不適宜把所有思緒都攤在方格子的平台上,我想有些更細膩的感觸,也只能在包裝底下淺談輒止,論深度,我還沒有勇氣讓大部分文章都下降到太深的自己的內部去,跟大家分享太多自己內心幽微的風景。但若未來我能將一己榮辱看得更豁達、更不在意他人評價之時,自然就可以寫得更深、談得更幽微,到時就嚮往自己能效法村上先生,讓文筆也逐步探索下降到最底層的那塊邊境了。
最後,村上先生提到寫作多少都有自我療癒的意味與自我修補的意圖,村上先生在本書中的最終回回憶起了自己與日本心理學家兼心理治療師河合隼雄相遇的場景,下篇為本系列書評最後一篇,我們將藉著兩位不同領域的大師相會的回憶作為楔子,來廣泛地聊聊「療癒」是怎麼樣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