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的人明明有伴侶,還對他人動心。建議這樣處理——

2021/12/2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正文開始前,做一個小調查:
你有在明明有對象的情況下,對其他人心動過嗎?
可能有人會第一時間表達對這個問題的反感:怎麼可能?我又不是渣男/渣女,怎麼做得出這種事?
其實,會想到這個問題,是因為已經不止一次收到類似的求助了,情況也都很相似:認識了新朋友/同學/同事,並從對方身上久違地體驗到了小鹿亂撞的感受。
有不少求助者們已經和現任相處了相當長的時間,也並不希望離開現在的關係,對別人產生的心動卻讓ta們很是自責。
在眾多的留言中有這樣的一條戳中了我:
平常我們可能傾向於認為,「對伴侶以外的人心動」是不負責任的人自己選擇的結果,但或許實際情況比我們想象得更為複雜。
今天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明明有伴侶了還對別人心動,聽起來是不是非常有「渣男」「渣女」的味道?
從研究上來看,這類「渣男」「渣女」,似乎還不算少——
一份調查發現,有28.1%的參與者都表示自己曾對伴侶之外的人心動過 (Belu & O'Sullivan, 2019)。並且,絕大部分 (97.2%)有過這類經歷的人都產生過性幻想。(作者注:由於中西方文化差異,同樣的研究在國內得出的結論可能會有所不同。)
研究也指出,被伴侶之外的人吸引與是否出軌並不相關 (Belu & O'Sullivan, 2019)。當然,看到這個結論,可能已經有人拳頭硬了:
其實,這裡所說的「心動」,只是感受到來自伴侶之外的人對於自己的浪漫/性吸引,即大家平常說的「crush」,尚未到喜歡或者深愛的程度。我們在舊文中也提到,它雖然強烈,但更像是一場熱烈的幻想,尚未發展出實質的關係。
同時,對伴侶以外的人心動和移情別戀確實也不一樣,因為——
Belu和O’Sullivan (2019)認為「心動」受到很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包括機會、頻繁地接觸等不可控的外界因素,和我們難以預知的一些內在因素,比如當時的心情。可能恰好最近一起合作項目的人聲音很好聽、能力也很強,也可能是那天失落難過的時候,恰好得到某人的安慰。
之所以說這件事很隨機,還因為影響它的因素確實有那麼一點兒奇怪——
比如,從神經科學的研究來看,我們的大腦會自動注意到好看的外表,尤其是當大腦專注於學習、工作、思考等認知活動時,很可能不知不覺地就被好看的人吸引住了 (Rellecke et al., 2011)。
再比如,對於女性而言,是否對伴侶以外的人心動,可能還受到我們生理期的影響。Anderson等人(2010)的研究指出,有伴侶的異性戀女性在排卵期(ovulation)會對有吸引力的男性更加關注。不過,她們一般「看過就忘」,這種關注最終並不會轉化為對這些男性更深的記憶。
也就是說,對於很多有伴侶的女性而言,這個時期,她們可能確實容易心動,但下頭也和上頭一樣迅速。
但是!雖說心動存在隨機性,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任它的發展,也不等於它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無害的。畢竟,心動只是第一步,它的下一步是被我們忽略並且自動下頭,還是演變成危害關係的源頭,甚至發展成出軌,也得考慮這些因素——
a) 如果你發現自己就是容易對他人心動的類型
有些人彷彿天生就很「博愛」,不管在關係中還是關係外,遇到優秀的有趣的人總是不受自己控制地心動——如果你發現自己是這種類型的人,那很可能意味著你內心深處對於親密關係是逃避的。
Dewall等人(2011)研究發現,回避型依戀的人會更關注浪漫關係以外的潛在對象。這可能是因為,對於依戀關係的不信任使得ta們傾向於和伴侶保持距離,減少在關係中的投入,而對他人心動,則很有可能是ta們隨時離開當前關係的「門票」。
b) 如果你在現有關係中頻繁地對他人心動
為了防止心動過於頻繁地發生,我們的內心其實是有關係保護機制存在的——處於穩定的親密關係中時,人們會一定程度地屏蔽伴侶以外的人的吸引力 (Lydon et al., 2003)。
在這個機制生效的狀態下偶爾心動,可以被視為保護機制偶然失效的一兩次「事故」。但是,心動如果頻繁發生,則很可能意味著我們下意識地在搜索關係之外的潛在對象作為「備選方案」,並威脅到雙方的關係穩定性 (Belu & O'Sullivan, 2019)。
這時候,對他人心動其實是你當前關係的警告信號,它在提醒你仔細思考你當前的關係是否出現了問題。
c) 如果你在試圖掩飾心動的同時,有意無意地享受著和對方的調情
對於伴侶外的人心動,很多時候是隱蔽的。不僅是對於周圍的人保密,我們甚至可能不會坦蕩地向自己承認——「我沒有心動,只是很欣賞ta」「我沒有心動,對ta就是像朋友般的喜愛」。
這時候,我們和對方的調情也往往是隱蔽的——找機會共處、開對方的玩笑、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互動等等 (O'Sullivan et al., 2021)。一邊隱藏,一邊享受著帶有愧疚感的快樂,可能反而會讓我們在自己的心動幻想中越陷越深。
研究中發現,是否出軌更多地取決於我們如何處理這樣的情緒——是放任自己順應情緒接近對方,還是有意將自己的注意力回到自己的伴侶身上。在那些選擇了後者的人當中,不僅沒有因為對他人心動而移情別戀,反而更渴望自己的伴侶了 (Mullinax et al., 2016)。
如果你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但仍然希望維持現有的關係,這裡有一些建議供你參考:
a) 承認這種情緒的發生
承認心動情緒的存在,我們才有辦法決定如何應對。
隱瞞、否定,或者試圖逃避這樣的情緒,反而可能陷入「自欺欺人」的怪圈,即一邊縱容自己受這種情緒左右,一邊卻否認它對於自己的影響——這種狀態下,再不起眼的心動也可能在不知覺的情況下發酵成對關係的巨大威脅。
b) 愧疚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不要過度沈浸其中
大多數情況下,對於伴侶以外的人產生心動情緒時,我們也會對伴侶感到內疚 (O'Sullivan et al., 2021)。
雖然前文提到心動存在一些隨機性,但這並不等於我們要完全擺脫內疚感。實際上,適度的內疚感是一種準備好承擔責任的情緒。只有當我們打算對一件事情負責,並且認為這件事是我們有能力改變的時候,我們才會內疚;而沒有內疚感的人很可能會說——「這不是我能控制的,不是我的錯」。
感到內疚對於關係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它說明我們內心仍然重視與伴侶的承諾,因而也更願意去付出努力來維繫關係。因此,如果你意識到自己內心有所愧疚,不妨讓它化作你改進雙方關係的動力。
c) 有意識地將注意力轉移到伴侶身上
在一段長期關係中,我們往往會走向較為平穩的慣性期。在慣性期中,我們對於彼此已經足夠地熟悉,也有了較為固定的相處模式,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度關注彼此。
慣性期中的關係會讓我們感覺到舒適和自在,但同時也更容易「分心」,因為我們的大腦常常自動被更新奇的人和事吸引,而忽略了身邊的伴侶。
想避免對他人偶爾的心動威脅到關係,不妨試著有意識地擺脫慣性,比如約定好時間段,在此期間專注陪伴彼此,放下手機和瑣碎小事。
d) 如果你和伴侶的關係足夠穩定,可以用開玩笑的口吻聊起這件事
當研究人員詢問女性受訪們都是如何處理自己的心動時,最常被提及的做法是「和自己的伴侶聊聊這件事」 (Mullinax et al., 2016)。
其中一個受訪者的描述讓我印象很深刻。她說,自己公開和伴侶分享讓彼此感到心動的對象,是因為雙方心裡都確信:不管如何心動,ta們都堅定地選擇了彼此長久相伴。
這種長久關係中培養出的穩固信任,讓ta們擁有了「怎樣的心動都不足以威脅現有關係」的強大的信心。
注:如果看到這條建議你感覺自己也可以試試看/平常正是這麼做的,那麼恭喜你,你大概率擁有一段讓人羨慕的穩定的親密關係。
但如果你感到這個做法讓你不安,或是擔心伴侶因此受傷,則千萬要謹慎,僅採用前三條建議就好。畢竟,伴侶有權力因為你的坦白而吃醋/生氣/缺乏安全感,而你也有義務照顧對方的情緒。
想象自己的伴侶可能在某些時刻對別人心動是一件很難讓人接受的事情——同樣道理,當我們嚮往穩定長久的愛情時,自己卻「開了小差」,也足以讓我們感到自責和內疚,質疑自己對待這段關係的認真程度。
理想的感情里雙方能夠從一而終地永遠只為彼此心動,而現實中能夠做到的可能只有一部分人。我認為ta們非常幸運。
但是,即便對於沒能做到這一點的人而言,我也相信,比起努力做到「從不對別人心動」,更好的一種狀態是「即便偶爾對他人動心,我也確信這不足以動搖我維持現有關係的決心」。
長久的愛情需要心中的湧動,但更需要我們冷靜而堅定的選擇。
如果覺得有幫助,請點讚並轉發唷,晚安~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7會員
    67內容數
    是戳穿係,不是治愈係。飯糰@亮亮帶你「關注自我和內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