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冤家》:「我想做自己」是一個迷思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想做自己

一位女性個案來到我的心理治療工作室,眼神堅定望著我,說「我想做自己」,意思是她在感情和職場上總是努力滿足他人的期待,忽略自己的需求,講白了是討好別人作賤自己。現在,她不想再管別人了,只想追尋自己想過的生活。在個案的思路中,他者變成自我完成的阻礙,想做自己意味著必須切斷跟別人的聯繫。

「做自己」的心聲一點也不奇怪,連我自己有時也會陷入一種幻想,獨自去一個無人相識的他鄉過日子,沒有人情的負擔,做自己,多麼輕鬆!

做自己

做自己

然而,英國客體關係學派美國自體心理學,都很清楚地告訴我們,「我」的意義必須建構在跟重要他者的關係之上。生命之初嬰兒的大腦透過觀察、內化照顧者對他的反應,為他粗略但強烈的生理、知覺、情緒經驗找到語言,這就是一步一步從「別人怎麼看我」來建構「我」的自然過程,也和自尊自信的建立息息相關。

即使是在湖濱山巔離群索居的作家,內心難免也存在著讀者的熱切目光。我們可以擺脫身邊的討厭鬼,移居到周遭全是陌生人的地方,可是內心小劇場裡,與父母、阿公阿嬤、手足、老師同學互動的印象必然持續存在,這就是內在客體,而我們無從迴避。

更糟的是,如果我們再也不和別人發展出有意義的關係,包括工作關係、伴侶關係、家庭關係等等,沒有新的情感經驗灌注生活,那麼原本內在客體關係的模板根本無法更新。這個舊模板充滿令人挫折、感到羞辱或罪惡的壞關係,反倒一直主宰我們的心靈,變成無間地獄了!

我想起電影《王牌冤家》這部奇特傑作,奇特之處在於,導演的名字讓人記不得,而導演的作品中似乎僅此一部光彩耀人,足以留名影史,中文片名之爛也很奇特。另一部特點類似的名作,就是《刺激1995》(The Shawshank Redemption)。《王牌冤家》中原本相愛的男女主角後來不只離開對方,還各自跑去消除腦中和對方相關的所有記憶,重新開始生活,這應該算是人類史上最徹底的切斷了!沒想到緣分太強,倆人儘管不知對方是舊識,卻不知不覺再度邂逅、交往。電影告訴我們,即使想換對象,潛意識使我們不由自主重覆過往的力量是多麼強大,但一瞬間也可能浮現相互諒解的契機。

金凱瑞 凱特溫絲蕾

金凱瑞 凱特溫絲蕾

哀悼與抑鬱

電影傳神地刻畫出佛洛伊德在「哀悼與抑鬱」[1]中描繪的心理歷程。當男主角喬爾(金·凱瑞飾)處在昏睡狀態下而技術人員正要幫他消除記憶的時候,他的潛意識出現依戀與抗拒,展現出某種「未完成的哀悼」,對女主角克蕾婷(凱特·溫絲蕾飾)的印象大量湧現,甚至想利用「濃縮」(condensation)的夢工作機制將克蕾婷藏匿到童年鄰家阿姨和兒時小女孩玩伴身上,不想讓她的身影被技術人員抓到而被刪除。我說「未完成」,因為這些映像終究只是喬爾在睡眠中的潛意識掙扎,醒來後在意識上是渾然不知的。

最讓我感嘆的是,刪除這些記憶是喬爾意識清醒下所做的自主決定,是他自己索求的(科幻式)腦科學專業付費服務,換個角度看,喬爾以某種方式在內心謀殺了克蕾婷並且毀屍滅跡。我不禁要問,到底哪一個喬爾才是真正清醒而明智的呢?或許沉睡者反而是最明智的?人心真的好矛盾,沒有一個簡便答案,而分析治療經常在分秒之間梳理這些矛盾。

佛洛伊德認為哀悼是一種內在工作:

「現實感…要求撤回所有對該客體依附的原欲。這個要求激起可理解的反抗…這個反抗可能很強烈,甚至導致悖離現實,藉由幻覺式願望滿足的精神病來繼續依附客體……正常來說,尊重現實會佔上風。然而它的規定並非立刻就被遵守。這些過程花費大量時間和能量灌注,一點一滴地執行,過程中同時延長了失落客體在精神上的存在。每一個原欲與客體連結的記憶與期待都被拿上來高度灌注(hypercathected),經此過程原欲達成與客體分開。」[1]

讀起來是不是很像電影中所見喬爾的體驗?差別在於哀悼必然需要相當時間,台灣民間宗教殯喪習俗如「做七」,就是一種對哀悼歷程的尊重;但喬爾被迫在一夜之間做個了斷,而且不復記憶,所以「未完成」。

佛洛伊德  哀悼與抑鬱

佛洛伊德 哀悼與抑鬱

佛洛伊德在這篇名作中說:「抑鬱和意識上無法察覺的客體失落有關,此與哀悼相反,在哀悼中沒有甚麼失落是無意識的……在哀悼中世界變得貧乏空洞,在抑鬱中是自我變得如此。」佛洛伊德在本文又講了一句傳世名言,他認為抑鬱是「客體的陰影落在自我之上」

《王牌冤家》像是一則佛洛伊德抑鬱理論的寓言,克蕾婷和喬爾一前一後刪除對對方的記憶,腦海中這個客體消失,但空缺的「陰影落在自我之上」,形骸輪廓不在,但空缺的陰影徘徊,或許兩人內心皆殘留某種「不知自己失去什麼」的迷離以及伴隨的抑鬱。


兩者之間的荒涼地帶

佛洛依德的論述好像是個二分法,也就是哀悼是正常而抑鬱是病態,彷彿哀悼者可以完全放下失去的客體進而尋找新對象,抑鬱則有情感兩歧(ambivalence)、過度執著、內化失落客體、自責自貶等情形。已有研究者指出兩者並非截然二分,從克萊恩學派角度來看,實際上哀悼者亦有內化之情形,差別在於:哀悼者內化的是客體正面的面向,而抑鬱者內化的是負面的面向,抑鬱者所缺乏的是恢復好內在客體的能力[2]

蔡榮裕醫師的比喻也很貼近臨床實境:「大部分的情境是,對於重要客體的失落,是處於兩者之間的某個地帶。不論是哀悼或憂鬱,那裡都是荒涼地帶,差別在於,哀悼和憂鬱以不同比例混合的結果,個案在荒涼地帶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3]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結論

我的結論是,「做自己」當然可以是一個目標,換成精神分析的說法就是,健康的自戀原本就是人的發展需求,但是,以「切斷和他人的關係」做為手段,卻很難成功做自己,常見的反倒是生活變得空洞而虛耗。沒有客體做為映照,自身也隨之喪失意義。相對的,堅持留在原本關係之中,或投入一段新的關係,都需要耐性與勇氣;待機運到來之日,有可能出現對的人或者夠好的經驗,推動「我」的轉化,這個過程也將是分析治療的方向。


(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Michel Gondry,2004。)


[1]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tandard Edition, 14:237–258. London: Hogarth Press, 1957.

[2] Carel, H. (2007). The Return of the Erased: Memory and Forgetfulness in 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2004). Int. J. Psycho-Anal., 88(4):1071–1082

[3] 蔡榮裕。生命荒涼所在還有什麼?高雄市:無境文化,2020,第62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3P夢拓野的沙龍
130會員
51內容數
日暮途遠,步履向前。影像、戲劇、搖滾、精神分析,永恆的糾纏。
3P夢拓野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2/08
《祕密與謊言》是一部探討家庭祕密與謊言、人際關係及情感創傷的英國電影,透過三個主要角色的故事線交織,展現社會議題、階級差異與種族隔閡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此影評除劇情概要外,亦深入分析角色心理,結合精神分析理論探討祕密的本質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並點出嫉妒與想像的缺憾皆為內心祕密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5/02/08
《祕密與謊言》是一部探討家庭祕密與謊言、人際關係及情感創傷的英國電影,透過三個主要角色的故事線交織,展現社會議題、階級差異與種族隔閡對個人及家庭的影響。此影評除劇情概要外,亦深入分析角色心理,結合精神分析理論探討祕密的本質及其在人際關係中的作用,並點出嫉妒與想像的缺憾皆為內心祕密的一部分。
Thumbnail
2024/12/30
本文描述作者追蹤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出現的東京公廁景點的經歷,並分享在東京步行探訪景點的心得,以及作者對電影與人生的感悟。
Thumbnail
2024/12/30
本文描述作者追蹤電影《我的完美日常》中出現的東京公廁景點的經歷,並分享在東京步行探訪景點的心得,以及作者對電影與人生的感悟。
Thumbnail
2024/12/08
岩井俊二導演的《情書》不僅僅是一部純愛電影,更深刻探討死亡、悼念和記憶的主題。透過主角的情感回憶,觀眾能體悟到伴侶間隱藏的過去,以及如何重新理解青春歲月。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死亡的現實交織著內心的悼念,使得每一次的回顧都富有新的訴說。中山美穗分飾兩角演技出色,讓我們深深懷念並哀痛。
Thumbnail
2024/12/08
岩井俊二導演的《情書》不僅僅是一部純愛電影,更深刻探討死亡、悼念和記憶的主題。透過主角的情感回憶,觀眾能體悟到伴侶間隱藏的過去,以及如何重新理解青春歲月。在這部經典影片中,死亡的現實交織著內心的悼念,使得每一次的回顧都富有新的訴說。中山美穗分飾兩角演技出色,讓我們深深懷念並哀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將“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捨棄,為了不被對方討厭(目的)而滿足他人慾望(手段),這其實只是用著自己的人生在過他人的生活罷了,此時也需要注意,他人也是完全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期望過生活。 套用一部我很喜歡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的台詞: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阿德勒提出了課題分離的概念,將“取得他人認同”的想法捨棄,為了不被對方討厭(目的)而滿足他人慾望(手段),這其實只是用著自己的人生在過他人的生活罷了,此時也需要注意,他人也是完全不需要為了自己的期望過生活。 套用一部我很喜歡的韓劇《我的出走日記》裡的台詞: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的面對自己。
Thumbnail
當我們以為我們走到終點,其實我們走到的是起點。就像當我們真正願意面對我們自己,直面我們的苦難。 乍看之下,我們好像放棄抵抗,而命運的海嘯將收拾我們。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我們這麼做,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頭緒了!
Thumbnail
當我們以為我們走到終點,其實我們走到的是起點。就像當我們真正願意面對我們自己,直面我們的苦難。 乍看之下,我們好像放棄抵抗,而命運的海嘯將收拾我們。然而,有意思的是,當我們這麼做,我們往往會發現,我們找到解決問題的頭緒了!
Thumbnail
【王牌冤家】雖然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可是放大來看,如何擅用過去的回憶,建立自己看待未來的動力及勇氣—找到屬於自己那道無瑕心中的永恆陽光,或許才是【王牌冤家】的弦外之音。
Thumbnail
【王牌冤家】雖然講的是一個愛情故事,可是放大來看,如何擅用過去的回憶,建立自己看待未來的動力及勇氣—找到屬於自己那道無瑕心中的永恆陽光,或許才是【王牌冤家】的弦外之音。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Thumbnail
「也許你該找人聊聊」是一本溫柔的書,描述了一位心理師同時身為諮商師也身為諮商者的故事。書中講的是別人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卻也讓讀的人一起踏上認識自己的旅程。 我節錄了一些文字,加上個人的小小心得,跟大家一同分享我在書裡與自己對話的心靈旅程。 連不那麼美好的那面一併認識自己  心理治療是認識真正的自
Thumbnail
一切的生命關係,最終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這是一個常常聽到「愛自己」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在「做自己」標籤大放異彩的時代 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中 試著界定「自己是誰」的種種 在原生家庭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兒女 在伴侶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伴侶 在朋友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朋友
Thumbnail
一切的生命關係,最終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這是一個常常聽到「愛自己」的時代 這也是一個在「做自己」標籤大放異彩的時代 我們在各式各樣的關係中 試著界定「自己是誰」的種種 在原生家庭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兒女 在伴侶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伴侶 在朋友關係中,定義自己是什麼樣的朋友
Thumbnail
做自己可以是一個目標,換成精神分析的說法就是,健康的自戀原本就是人的發展需求,但是,以「切斷和他人的關係」做為手段,卻很難成功做自己。作者從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香港譯《無痛失戀》)引申至對佛洛伊德論文「哀悼與抑鬱」的辯證思考。
Thumbnail
做自己可以是一個目標,換成精神分析的說法就是,健康的自戀原本就是人的發展需求,但是,以「切斷和他人的關係」做為手段,卻很難成功做自己。作者從電影《王牌冤家》(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香港譯《無痛失戀》)引申至對佛洛伊德論文「哀悼與抑鬱」的辯證思考。
Thumbnail
有一件很值得了解的事:在心理健康,即並非對情感與關係作防衛的層面,到底有甚麼人不會對愛情產生憧憬?那些滿足且因自己而喜悅的人,尤其是那些投身工作──這個工作應該屬於《聖經》意義上的「勞動」──並以工作的成就為理想而自我實現的人……
Thumbnail
有一件很值得了解的事:在心理健康,即並非對情感與關係作防衛的層面,到底有甚麼人不會對愛情產生憧憬?那些滿足且因自己而喜悅的人,尤其是那些投身工作──這個工作應該屬於《聖經》意義上的「勞動」──並以工作的成就為理想而自我實現的人……
Thumbnail
沒記錯的話,在粵語裡,有一種對走到絕境但又必須作戰的形容方式,叫做「打爛仔交」,意思是「像8+9(巴嘎囧)那樣去打架」,沒有章法技巧、不惜拼死一戰、卑劣至極,但只求出路。回到一種分手後常見現象,即「讓我約炮算了!」,背後往往不是一種性解放的自由、或重回森林的美好,卻是一種沒有自我價值的自我作賤……
Thumbnail
沒記錯的話,在粵語裡,有一種對走到絕境但又必須作戰的形容方式,叫做「打爛仔交」,意思是「像8+9(巴嘎囧)那樣去打架」,沒有章法技巧、不惜拼死一戰、卑劣至極,但只求出路。回到一種分手後常見現象,即「讓我約炮算了!」,背後往往不是一種性解放的自由、或重回森林的美好,卻是一種沒有自我價值的自我作賤……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