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種背景使文言文轉變成白話文?

2022/01/02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文言文起源於中國春秋戰國時期,是一種經過潤飾過後的漢語口語,至五四新文化運動改革以來有數千年的歷史,其實,白話文的傳統幾乎與中國文學史一樣悠久,從上古神話傳說到漢樂府詩直至明清時《水滸傳》、《紅樓夢》等小說都乘載白話文學的感人魅力。
為甚麼諸如唐代的新樂府運動、古文運動、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都沒有使白話文受到重視呢?
在20世紀,中國發展起商品經濟化形式,強調人的社會性,與以往小農生活特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的生活條件來說,工業化建立起人們各種錯綜複雜的關係。隨著商品的交換流通,文化市場的形成與民眾文化水平提,打破了封建士大夫對文學的壟斷,白話文突出重圍,得以深入民間。正是這樣的背景使白話文肩負起審美與娛樂的特定使命,滿足人們多層次的需求,一躍而成為主流。
當然少不了文人發聲,1917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上紛紛發表文學改良文章,側重從語言形式、內在思想著手, 1919年「五四」為顯著標誌的中國現代文學改革運動,在魯迅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刊載下,為白話文打開一條開闊的道路。多數文學刊物與書籍吸引著大批的讀者,他們的支持與歡迎,迅速壯大作者群。於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終於承認白話文為「國語」,通令學校採用。
總體來說,是社會的反傳統意識、西方文體演進的參照影響,與經濟傳播媒介的變質,加上文物學刊受到大批讀者支持,讓白話文浮出水面,有了正宗地位。
    星辰大海
    星辰大海
    跟我一起學習吧~當自己心靈成長的助手,建構一個強大的內在,以分辨外在種種的誘惑。喜歡找出生活的美好,在人生這條路,我們還有許多要探索的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