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就讀到高中就好,18歲以後就把妳趕出去」
「讀什麼大學,根本就在浪費錢!」
這是我在高中時,很常從那個男人口中聽到的話。
我應該很少向人提及過自己的家庭背景,簡單說明的話,就是:
男的賴在家裡吃家裡的,自從娶了我媽後就把工作給辭了,整天無所事事,也不出去賺錢,而且沒事就要挨一頓罵(只差沒有拳腳相向)
聽聞,導演李安曾經在南一中演講時說過一段話…意思大概是這樣的:
「『父親』的這個稱呼,不是你把小孩生下來他就得這麼叫你,你得盡起這個稱呼該有的責任,不然就配不起這個稱呼」
大概是這樣的意思…
打從我有印象以來,我應該沒叫過「爸」這個字。
我也說不上來,就是一種「叫不出口」的感覺,一直到聽聞到上面這段話時才恍然大悟…
「原來如此,因為他不配,所以我自然就叫不出來了。」
━━━━━━━━━━
▼ 愛的五種語言
━━━━━━━━━━
「愛之語」這本書,由 Gary Chapman 所寫,一開始的初版是在西元一九九八年時問世,出版已行之有年,爾後多年來被再刷出版無數次。
愛的五種語言,分別為:「肯定的言詞」「精心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與「身體的接觸」。
講得更簡單一點的話,就是:
「稱讚」「有品質的相處時光」「送禮」「為對方做事」「擁抱等肢體接觸」。
每個人的「愛之語」都不同,代表著我們感受到被愛的管道和方式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覺得為太太做家事、打掃、煮飯,做了一切他認為愛太太的舉動,但是太太卻沒有感受到。
沒發現太太的「愛之語」,也就是最重視的部分,其實是「有品質的相處時光」,促膝長談時不要玩手機,可以好好聽她說話就好…等等。
人們常常因為用錯誤的「語言」去表達我們的愛,但卻從來沒有真正了解過對方要的是什麼,而導致彼此間誤會、爭吵不斷。
比起不間斷地付出我們覺得對方需要的,倒不如直接問對方(或請對方做個愛之語的小測驗)來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地把我們對對方的愛好好地傳達到對方心上。
━━━━━━━━━━
▼ 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
人們常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也許他們只是用錯了「愛的語言」,在用他們覺得對我們好的方式 來對待我們。
但我用力地回想了一下我的童年,試圖想找出一些優點。但是,很遺憾地,這五樣,我從來沒從那個男的身上得到過。
很殘酷地,我仍然相信「天下就是有不是的父母」。
老是挨罵、也從沒收過任何禮物,更別說什麼有品質的相處時間和接觸了。
曾經因為看到動物園門票太貴而轉頭就走
整天只會教訓小孩說:「我看你們是嫌過太好…」
跟隔壁鄰居搞小三小四,搞到不知道是被打還是怎樣
整個頭腫起來,住院進加護病房,我們還得承擔醫療費。
媽媽扛起一家的生計,做著菜市場的小生意
推在路中間,做著流動攤販。
她要忍受丈夫惡言相向、她要忍受男方親戚、整天無所事事的嬸嬸鄙視的眼光。
以及在搞外遇到頭殼差點被打壞變植物人時
還得被婆家嗆聲,說什麼「要跟小三好好共處」
我媽是個從小被關在自家麵包店做生意的女孩,沒見過世面。
而她的婚姻,就是一場騙局。
婆家一直以來,漠視自己兒子不去工作的事實,還老是想盡辦法從我媽這裡拿錢。
那個時候年紀還小的我,並沒有從媽媽那裡聽到那麼多
有一些是後來長大之後才知道的。
其實我也希望自己有個正常的家庭,或者,至少有個明理的爺爺奶奶,可偏偏他們就完全不是那種人。我無法尊敬他們也不想跟這些人有所往來。
我很羨慕有著和藹可親、為孫子著想的「一般」家庭。
因為對我來說簡直是遙不可及的願望。
━━━━━━━━━━
▼ 所謂的「青少年叛逆」
━━━━━━━━━━
在缺乏任何關愛和陪伴的童年下,我的行為開始有些叛逆。
說叛逆,其實頂多只能算是「小叛逆」而已吧。
青少年,是很容易誤入歧途的一個時期。
因為我們的世界就那麼小,小到我們看不清楚未來的可能性。
我大概是14歲左右第一次交男友
16歲的時候決定要結婚,但是後來沒有結。(笑)
離家出走過一次,但是走的不遠。
後來經歷了一小段身心俱疲的日子,直到高三時再度打起精神,好好準備大學的考試。
我回想自己當時的種種舉動,我想有些是出自於缺乏家庭的關愛吧。
不是因為我有多喜歡對方,而是因為沒人愛,所以一但有人愛時,就會一股腦地跳進去。
說穿了,就是這麼一回事。
手痠了~~剩下的留到下集XD
---------------------------------
Yuna線上課程/創作集結:
另類日文線上課程好評販售中🤩
.
圖解+應用=系統性打造日文世界觀
.
請點擊個人簡介連結🔗
.
或上 Hahow 平台搜尋🔍
《圖解思維x時事引導:實用日文輕鬆玩!》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