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我看到一些爸媽一直在剝削(某個)兒女,有親生的兒子、親生的女兒,收養的兒子、收養的女兒,女婿、媳婦等,各種情形真是XXXX(請任意埴入四個字的成語)。
我看到這些父母有幾個共同點:
一、如果是從小撫養長大的,就沒給孩子足夠的愛,或是忽略他/她,
通常對某一個兒女這樣,對其他的比較好,有明顯的偏心。這個沒有愛的孩子,為了得到爸媽的愛、關心和注意,會特別賣力做事,討好爸媽,但是都得不到愛。
從小就這樣,長大了就繼續這麼做,通常他/她為家裏做的事情最多,出力、出錢、出資源最多,但爸媽最不重視、不在意他/她,還時時貶低他/她,和其他的兒女比較,說他/她比較不好,他/她就更賣力,付出更多。
二、從小剝奪他的自尊,減低他的自我價值感,
自己覺得沒價值感的孩子以為自己要做很多(比別人多好幾倍),才有平常一般人的價值,這些「做很多」的收益,爸媽就可以坐收其成了。
三、如果是成年後才加入的家庭成員,像:媳婦、女婿等人,
他們一眼就能看穿對方是缺乏愛、自我價值感低落的人,就可以役使了,免費享用他貢獻的錢或勞力。
如果看不懂或不會看也沒關係,就叫叫看,要要看,叫得動的話就繼續叫,叫不動就算了,改叫別人;要錢、要東西也一樣,要得到就繼續拿,要不到就算了。
四、父母本身對自己不好,連帶地,跟自己最好的那個兒女,也對他/她不好。
這樣的爸媽擅長的是:
1.引起對方的歉疚感、罪惡感;
2.用孝順等的親情勒索、綁架;
3.說些乍聽之下有道理的話(一元說法,沒同時顧到另一面),讓人當下無法反駁,不知道怎麼說;
4.呈現出可憐、弱勢的樣子,讓那個好心的兒女不得不幫;
5.偶而給點愛,但實際上要的更多。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知道是誰說的?
說的人或相信這句話的人是沒碰過「不是」的父母,以為沒有;或是看不懂「不是」的父母長得什麼模樣,因為很多「不是」的父母很會隱藏、偽裝,表面上不容易看出來,所以天真浪漫的讀書人、當權者、有話語權的人就這麼相信了,說出這句讓許多兒女痛苦、有苦說不出、懷疑自己的「名言」來,讓大家琅琅上口,口傳千里。「名言」真的不要隨便相信啊!要好好辨認啊!
有個人可以予取予求,任意役使是很不錯的,只是兒女本身的幸福在哪裏?什麼是親情、親子關係呢?在我這個旁人看來,覺得很寒心,而且我也看出:「爸媽自己不一定知道他做了什麼事!」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舉個例子:
有位新店的鄰居,有一陣子固定來參加我這裏的談話會和悠閒花語課,她說她當年考上師專,爸爸不讓她去讀,因為不能賺錢,要她在台北讀高商,白天或晚上賺錢,半工半讀,賺的錢爸爸收去。(好沒有眼光的爸爸,師專讀完當老師,工作和收入多穩定啊!雖然不能一邊讀書,一邊賺錢,唸書時也不要錢啊!)
她家的房子是她和妹妹2個人賺錢買的,前幾年賣了幾千萬,都給兒子,女兒一毛錢也沒拿到,女兒中也沒人講話,她現在50多歲了,房子還是租的,做的是社區打掃、當管理員的工作,有個兒子生病開刀過,不太能正常工作,另一位兒子是正常的。先生原來是軍職,有親戚邀他去那親戚自己開的公司工作幫忙,他就從軍職退休,只是那公司沒多久也沒了。一家人生活拮据。更離奇的是,前幾年我看到她媽媽和她一起出現在社區裏,住她這裏,不是偶而來玩的,真是太誇張了。不知是什麼樣的父母和家庭,造就這樣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