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運動的藉古論今
導演:強納生戴頓Jonathan Dayton、薇樂麗法里Valerie Faris
演員:艾瑪史東、史提夫卡爾
「總有一天,我們能夠做我們自己,坦然愛我們所愛的人。」
由【小太陽的願望】的夫妻檔導演組維萊莉法瑞斯、喬納森戴頓執導,【勝負反手拍】以1973年比莉珍金恩夫人Billie Jean King (艾瑪史東 飾)和鮑比里格斯Bobby Riggs (史提夫卡爾 飾)的史上最大的一場男女對決網球賽為主梗,比起前作【小太陽的願望】及【客製化女神】,維萊莉法瑞斯、喬納森戴頓明顯有想要挑戰更大格局的野心,只是在劇本上有點落入將這場網球賽簡化成性別大戰的對決,許多起承轉合過於理所當然,另外就是不像其它的運動電影,在運動競技上採取擬真的態度,少了一些說服力──但這無損電影要傳遞的重點。
既然改編自真人真事,電影一開始透過七十年代男女網球選手同工不同酬的爭議,當時美國女網排名第一的比莉珍金恩決定帶領一批女子網球選手自行舉辦巡迴賽(WTA美國女子網球協會就是源自於此),帶出比莉珍個人對網球熱愛及拼勁、以及她的同性戀情,隨後由已退休的男性網球明星鮑比里格斯,想要在網球場上重振雄風(或不甘寂寞),他挑戰現役女子冠軍瑪莉珍金恩,電影用了三幕劇的方式,藉由影像化的歷史回顧,重現這場吸引一億四千萬人觀看的比賽所謂何來,將這場「性別對決」(英文片名叫「The Battle of The Sexes」),提高至女權伸張VS男性沙文主義,一舉鬆綁了當時社會性別刻板印象的限制,透過這個故事,回顧女權、同志、平權、「性別」解放運動之所以走到今天風氣轉變的縮影。
現在是2022年,性別平權運動仍在這個世界風起雲湧的進行之中,半個世紀過去,回顧電影中所呈現的20世紀60、70年代的平權運動,有如戰士赴沙場的革命情操,平權議題仍未見改善,在什麼時代拍電影,比拍什麼時代的電影重要──【勝負反手拍】的時代背景在電影一開始,就直接點破,為什麼女網選手獎金遠遠落後男性三倍之多,這已經不是生理性別的基因問題,而是傳統男尊女卑的自私心理作祟。
電影企圖不要落入女性主義或兩性平權的窠臼裡;比莉珍這位為女權奮鬥的鬥士,同時也是當代女同志的重要代表者,電影其實試圖在這個角色背後,挖掘她的情慾探索部份。比莉珍是個已婚的女人,她也沒想過自己是否是個女同志,直到她去髮廊剪髮,遇見了瑪琍琳。在多重鏡象的視覺呈現裡,不知道比莉珍有多厲害的瑪琍琳,互相心儀的曖昧,傳達了一個道德問題,已婚的比莉珍,要如何面對自己的同志情慾?
如果比莉珍的婚姻不美滿,也就算了,問題是她的老公賴瑞全心全意支持幫助她的事業,還不斷鼓勵她、促使她建立女權意識,甚至幫助比莉珍認清性向;電影藉由另一位拿下四大滿貫賽的球后-瑪格麗特史考特的角色,點明同樣已婚的職業網球選手的不滿,究竟婚後出軌是不可原諒?還是發展同性戀情比較糟?
性別本來就沒辦法平等,【勝負反手拍】著墨於性別平等相對的「性別歧視」,來講所謂的「平等」追求的是什麼?!過去藉由複製傳統性別角色,用性別歧視來貶抑女性,合理化男人的既得利益,這是充滿敵意並矮化女性的手段。要如何打破那層玻璃天花板,【勝負反手拍】真正出彩的是飾演鮑比里格斯的老婆普莉西亞(伊莉莎白蘇 飾),她在面對愛賭好大喜功的前球王丈夫,握著自己的金權,堅持自己立場,不讓這個愛吹噓的老公耀武揚威,甚至把他逐出家門;這個女人讓原本該是反派角色的鮑比里格斯,變得有點喜感到讓人同情,原來他的反女權並非反女人,只是想要在那個年代的性別大戰中茍延殘喘的一個男人,人活著該如何進化成一個更好的人,普莉西亞做到了。
「多說無益,直接開戰吧!」【勝負反手拍】演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電影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性別平權運動至今半個世紀過去,社會仍然屈服於迂腐的沙文體制,「多元性別」即使在周遭生活中早就上演多時,許多人仍然當作沒這回事,不敢面對,那就直接開戰吧!性別不是只有男與女,在性別光譜上,人有權力選擇自己要扮演的顏色,這才是「平等」!認知世界上有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尊重彼此的不同,體諒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勝負反手拍】作為一部運動電影,並不算合格,兩位主角並不是網球練家子,演不出那場最終性別大戰的力度,但除了真實性,意在言外,【勝負反手拍】利用艾瑪史東及史提夫卡爾的明星光環,呈現這場1973年網球比賽背後的性平論述,藉古論今,才是電影值得一觀處。
電影裡,艾瑪史東飾演比莉珍金恩與史提夫卡爾飾演鮑比里格斯,下圖為現實中的比莉珍金恩與鮑比里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