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時代初識完形心理學時,就被一張有趣的「兔鴨圖」所吸引。那是一張含糊的圖畫,當你從右向左看時,看到的是一隻兔子(頭部);但從左向右看時,看到的卻是一隻鴨子(頭部)。你無法同時看到兔子和鴨子,而只能看到其一,至於你會看到什麼,則視你觀照的角度、認知的經驗而定。
它讓我想起蘇東坡的一首名詩:「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我們對周遭世界、人與事,都因受限於自己觀察的角度,只能得到片面的認知,而無法有全面、整體、真確的掌握與認識。這有點像「瞎子摸象」,問題是很多人都自認為是「明眼人」,對人和問題的看法「十拿九穩」,但其實都只是以偏概全之見,甚至錯得離譜。
一個人會或能「看到什麼」,固然受限於他的觀察角度和個人立場,但也有一些是來自普遍的視覺習慣。譬如大家都看過斑馬,但若問「斑馬是(或比較像)有黑色條紋的白馬呢?還是有白色條紋的黑馬?」多數人會認為斑馬比較像「有黑色條紋的白馬」,因為一般人的視覺習慣都傾向於以白色為背景、為底來看東西。
但生物學家告訴我們,斑馬應該比較像「有白色條紋的黑馬」(或由黑馬演化而來,理由這裡就不說了)。這種跟多數人視覺習慣不一樣的觀照角度,有時也被稱為「轉移式思考」——將觀察與思考的重點轉移到一般人忽略的地方;因為「不同凡想」,所以往往能讓人茅舍頓開、豁然開朗,為棘手的問題或生命困境帶來頗具創意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