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基本歸因謬誤(一):常常出現難以避免的認知偏誤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基本歸因謬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一個有點古老最近已經沒什麼人做研究的概念,在多數人身上上天天都會發生好幾次,在馬斯克的建議清單上排第一。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085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陳豐偉編譯社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6K會員
590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韓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報導,清楚呈現來自學生與家長的霸凌,讓老師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之一是「放棄專業」,隨他們去了,應對方式之二就是選擇離職,不做最大。
Thumbnail
2025/04/30
韓國、英國、澳洲、紐西蘭的報導,清楚呈現來自學生與家長的霸凌,讓老師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應對方式之一是「放棄專業」,隨他們去了,應對方式之二就是選擇離職,不做最大。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6
你的部門、公司、參加的團體裡的領導者,是否有高度自戀的人呢?對這樣的人,或許你一開始會有些喜歡或佩服,但最後可能會有點討厭或想要避開。企業領導者與政治人物,又有多少是高度自戀的人?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2025/04/24
正規的答案,當然是「不可以」。不過,當專業的薪資越來越難負擔「中產生活」,也就不斷會有人挑戰專業倫理。然後現在有一種聲音出現,認為護理人員並不是「有公眾形象、常對社會大眾發言」的人,如果匿名拍攝OnlyFans,沒有理由接受公眾檢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筆者告訴你,我曾經花了一段時間研究隔空傳心術,只要和別人有所交感,就能夠看穿他的人生,並能夠提供適切建議。現在你看着我的文章,彼此已經算是有交感,筆者也已經利用隔空傳心術為你算過人生,現在打算和你分享一下。首先,你的人生算是充滿挑戰,你少時候經常會生病,但這些病不算嚴重,但每年總有一兩
Thumbnail
「親愛的讀者,筆者告訴你,我曾經花了一段時間研究隔空傳心術,只要和別人有所交感,就能夠看穿他的人生,並能夠提供適切建議。現在你看着我的文章,彼此已經算是有交感,筆者也已經利用隔空傳心術為你算過人生,現在打算和你分享一下。首先,你的人生算是充滿挑戰,你少時候經常會生病,但這些病不算嚴重,但每年總有一兩
Thumbnail
如果懂得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 ,那麼,你就可以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這個世界,當然也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這本書裡頭談了好多以前從未聽過的概念,讀起來有燒腦,但乾貨滿滿,讀完後收穫良多。書中舉了好多生動又接地氣的故事為例,讓人很容易的就能瞭解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什麼是底層邏輯? 作者說,如
Thumbnail
如果懂得萬事萬物的《底層邏輯》 ,那麼,你就可以用更宏觀的視野來看待這個世界,當然也能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這本書裡頭談了好多以前從未聽過的概念,讀起來有燒腦,但乾貨滿滿,讀完後收穫良多。書中舉了好多生動又接地氣的故事為例,讓人很容易的就能瞭解作者所要傳達的理念。 #什麼是底層邏輯? 作者說,如
Thumbnail
▍ 前言 書名:《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The Underlying Logic -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作者:潤米諮詢創辦人 劉潤 著 概要: 透過「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去看透事物的本質,就如同看見冰山時,讀者能知曉冰
Thumbnail
▍ 前言 書名:《底層邏輯:看清這個世界的底牌》 The Underlying Logic - How to See the Essence of Things. 作者:潤米諮詢創辦人 劉潤 著 概要: 透過「底層邏輯 + 環境變數」,去看透事物的本質,就如同看見冰山時,讀者能知曉冰
Thumbnail
許多事,不管好事、壞事,都是一連串的機運、巧合接續才有最後的結果,但我們通常沒有那個時間與心力細究,只想快速找出一個說法。這樣的大腦結構在演化上有意義,一來這是一個快速理解世界的方法,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個又一個「故事」來打造世界觀;二來認真思考很傷大腦資源、我們需要比較省力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許多事,不管好事、壞事,都是一連串的機運、巧合接續才有最後的結果,但我們通常沒有那個時間與心力細究,只想快速找出一個說法。這樣的大腦結構在演化上有意義,一來這是一個快速理解世界的方法,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個又一個「故事」來打造世界觀;二來認真思考很傷大腦資源、我們需要比較省力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當我們有個推論、有個故事產生,警報器就要響起來:「剛剛我是創造了一個故事、一個自己說服自己的解釋,還是在陳述一件事實?」
Thumbnail
當我們有個推論、有個故事產生,警報器就要響起來:「剛剛我是創造了一個故事、一個自己說服自己的解釋,還是在陳述一件事實?」
Thumbnail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塊「磚頭」。所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顯而易見,就是說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要麼是黑色的,要麼是白色的,很難看到中間的灰色地帶。我們很容易認為一件事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一個人要麼是成功的,要麼是失敗的。
Thumbnail
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塊「磚頭」。所謂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顯而易見,就是說我們眼中看到的世界要麼是黑色的,要麼是白色的,很難看到中間的灰色地帶。我們很容易認為一件事要麼是好的,要麼是壞的。一個人要麼是成功的,要麼是失敗的。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Thumbnail
上篇我們提到許多人從來沒有質疑過深植於潛意識裡的錯誤信念,這些錯誤信念可能是來自成長環境帶來的價值觀,或是成長過程中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某種假設,成為我們日後在思考與判斷的前提。這些信念或認知不一定是正確的,可能會使我們做出扭曲的判斷,甚至對往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但我們要怎麼發現這些錯誤的假設呢?
Thumbnail
「人」似乎是一個極為不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是自己「已知(但可能有限)」的了解來做出判斷,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中!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經過審慎判斷之後決定的,但事實往往都不是! 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何,可能會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
Thumbnail
「人」似乎是一個極為不理性的生物,很多時候我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情緒」,或是自己「已知(但可能有限)」的了解來做出判斷,而陷入自己的「慣性思考」模式中! 我們很容易以為自己所有的決策都是經過審慎判斷之後決定的,但事實往往都不是! 所以,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考模式為何,可能會做出令自己「後悔莫及
Thumbnail
某天,下午大約四五點,我幫一位年輕人做了一場諮詢。 他的母親,在他來找我諮詢前大約一個小時前住院。病因是什麼?當時來找我的他,並不是很清楚 而他,晚上正有一份商業合約要談,在時間上就已經先卡到了。
Thumbnail
某天,下午大約四五點,我幫一位年輕人做了一場諮詢。 他的母親,在他來找我諮詢前大約一個小時前住院。病因是什麼?當時來找我的他,並不是很清楚 而他,晚上正有一份商業合約要談,在時間上就已經先卡到了。
Thumbnail
許多我們生活中常做的錯誤選擇、找理由原諒自己、卻不願意給其他人相同的機會和考量,是因為人性中天生會犯「基本歸因謬誤」。雖然這種傾向並不是沒有好處,但在現代社會之中,如果能先給別人另一個機會,或許反而對自己更好。
Thumbnail
許多我們生活中常做的錯誤選擇、找理由原諒自己、卻不願意給其他人相同的機會和考量,是因為人性中天生會犯「基本歸因謬誤」。雖然這種傾向並不是沒有好處,但在現代社會之中,如果能先給別人另一個機會,或許反而對自己更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