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歸因謬誤

含有「基本歸因謬誤」共 6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不同國家,爸媽對小孩的期望不同,自然會影響孩子的依附關係與對「我是誰」的認識。本文介紹 Kitayama 和 Markus 提出的「相依我 vs. 獨立我」理論,並用德國、日本的例子,帶你理解文化如何滲入我們的日常行為與價值觀。想知道你是「相依我」還是「獨立我」?來看看你會怎麼解釋別人的行為吧!
Thumbnail
Emma Tsai-avatar-img
2025/08/08
好文!!
小芝女看天下-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Emma Tsai 謝謝Emma! 🥰🥰🥰
亞當·格蘭特所著《Hidden Potential》一書,挑戰了我們對潛能、學習和成長的傳統認知,並提出許多實用策略。本文回顧書中核心觀點,包含評估潛能的錯誤、學習新技能的有效方法、教導他人以促進自身成長、芬蘭教育體系的啟示、提升集體智慧的技巧、標準化測驗的侷限性等。
Thumbnail
5/5Hidden Potential: The Science of Achieving Greater Things
生態系統觀(ecological systems) 生態系統觀強調多元文化的脈絡,採取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問題的產生與處遇。主張牽一髮而動全身,個體的所有行為與所處社會環境具有相互性,彼此互相影響、改變。
Thumbnail
馬克‧吐溫曾說:「當你發現自己和大多數人站在一邊,你就應該停下來反思一下。」群眾共同從事的行為,不代表一定是理智上正確的,保有獨立思考的思辨力,才能安全自保。在AI這個大趨勢下,當機器可能只會根據數據和算法做出判斷時,人類的思辨能力和獨特的見解就成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中最有價值的武器。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許多事,不管好事、壞事,都是一連串的機運、巧合接續才有最後的結果,但我們通常沒有那個時間與心力細究,只想快速找出一個說法。這樣的大腦結構在演化上有意義,一來這是一個快速理解世界的方法,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個又一個「故事」來打造世界觀;二來認真思考很傷大腦資源、我們需要比較省力的思考模式。
Thumbnail
付費限定
許多我們生活中常做的錯誤選擇、找理由原諒自己、卻不願意給其他人相同的機會和考量,是因為人性中天生會犯「基本歸因謬誤」。雖然這種傾向並不是沒有好處,但在現代社會之中,如果能先給別人另一個機會,或許反而對自己更好。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