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你們談戀愛的時候,有沒有遇到過「兩個人戀愛節奏不一致」的情況?比如:
你覺得可以接吻了,對方連牽手都還嫌太早?
你想啪啪啪,對方卻覺得時機未到?
你打算同居,對方覺得你們的關係,離同居還早著呢?
又或者是,你覺得談一年就該考慮結婚了,對方覺得至少要3年以上才考慮?
......
諸如此類的「節奏不一致」情況,可能會發生在親密關係的各個階段。而且,即便是節奏一開始無比契合的兩個人,也可能處著處著就發現,自己和對方的節奏似乎變得不一致了。
那麼,我們常說的「戀愛節奏」,究竟是個什麼東西?為什麼相愛的兩個人,會出現不一致的節奏?這對關係有什麼影響,又該如何解決?別急,我們將分上、下兩期來回答大家的問題。
今天,我們先來聊聊,戀愛節奏不一致的本質是什麼?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兩個人戀愛節奏不一致,其實和一個關鍵因素有關,叫做「親密關係中的閾值(threshold)」。
親密關係閾值,最早在2019年由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Paul Eastwick提出,指的是每個人心裡對於執行某個行為的要求,比如達到什麼程度可以牽手,什麼程度可以親吻等。在親密關係中,閾值越高節奏越慢,閾值越低節奏越快。所以說,如果兩個人閾值差異較大,就會產生「戀愛節奏不一致」的感受。
舉個例子,假設A和B是一對情侶, A的性愛閾值是30分,B是70分。也就是說,A認為兩個人的關係只要達到30分就可以啪啪啪,而B則要達到70分才行。那麼,當A達到30分,想發生性關係時,B還沒有到達70分,拒絕發生性關係。這時,兩人的節奏就不一致了。
常見的親密關係閾值主要有:確認關係閾值、牽手閾值、擁抱閾值、接吻閾值、發生性關係閾值、訂婚閾值、結婚閾值、關係結束閾值等等。每個人劃分的顆粒度不同,有的人可能劃分得更細,還有「官宣閾值」「見家長閾值」「一起旅遊閾值」等,有的人則可能劃分得粗略一些。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閾值不是永久不變的,會隨著個體對親密關係評價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在熱戀期,人們對關係的評價會直線飆升,此時「分手閾值」可能是20分甚至更低。但隨著相處時間變長,對關係評價降低,你可能會越來越討厭對方,「分手閾值」就會升高,也許會覺得40分就該分手了。
此外,遇到不同的人時,我們也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閾值。在面對心動對象時,人們確立關係的閾值就會變得很低,遇到不那麼喜歡的人時,閾值可能就會高得離譜。
那麼,除了對伴侶的喜愛度,還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一個人在親密關係中的閾值呢?
這個世界上,幾乎不存在戀愛節奏完全一致的人。人與人的閾值之所以不同,主要受這5個因素影響:
1)先天的基因差別,決定著我們的閾值存在差異。
一個人的戀愛閾值可能和基因有關。Day等人(2016)通過對近13萬例基因的研究,發現了38組與「初次性交時間」有關的基因組。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基因的攜帶者可能傾向於追求感官刺激和高風險行為,甚至在成長早期就奠定了高風險性行為模式。
也就是說,有些人的基因天生更「開放」,有些人可能更「保守」。基因更「開放」的人,親密關係閾值可能較低,因為ta們追求刺激的體驗,對性行為等重要親密事件的開放度更高。而基因「相對保守」的人,追求穩步推進的關係,閾值較高。
此外,Zietsch等人(2010)也指出,基因的確會通過影響一個人性格特質,塑造親密關係表現。基因會影響一個人在衝動性(impulsivity)、外向性(extraversion)和精神質(neuroticism)水平,在這些方面突出的人,在親密關係中更開放,閾值較低,反之則會更保守,閾值較高。
2) 不同的依戀類型,對應著不同的閾值高低。
依戀類型依舊是與戀愛行為密不可分的因素。根據人們在關係中的焦慮感和回避感,Barthlomew(1998)提出了成人的四種依戀類型,分別對應不同閾值。
- 安全型:容易與人親密,不擔心被拋棄。因此,安全型的人在親密關係中的閾值,不會過高或過低,整體呈現正常走勢。
- 痴迷型:渴望與人親密,但恐懼被對方拋棄。Ta們迫切需要發展與伴侶的關係,來確認伴侶的愛。因此,ta們的閾值會比較低,以滿足推進關係的需求。
- 恐懼-回避型:期待親密又害怕親密,需要對方用行動來證明愛。所以與痴迷型相反,恐懼型的人會故意抬高閾值,來「考驗」對方。
- 疏離-回避型:覺得與人親密是不舒服的,難以信任和依賴他人。因此,ta們在親密關係中的閾值普遍來說會比較高,很難往下一階段推進。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雖然依戀類型的確會影響閾值,但閾值也會隨著關係的變化而變化。比如焦慮型依戀者,隨著關係趨於穩定,ta們的焦慮感減退,閾值也會有所調整(Crowell, 2016)。
3) 個體自尊水平,與戀愛閾值緊密相關。
自尊水平指的是我們對自己價值的總體評價,也包含這一過程中我們所獲得的感受(Brandon, 1969)。
自尊水平高的人,對自我價值有客觀的認知,對親密關係抱有合理期待。因此,ta們的閾值不會過高或過低。但自尊水平低的人,對自己抱有非常負面的看法,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不值得被愛的(André & Lelord, 2011)。因此ta們在親密關係中的閾值,可能會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況:
- 極端高閾值:擔心自己配不上對方,害怕感情沒有好結果,所以設立很高的閾值,不敢推進關係。
- 極端低閾值:雖然也對自我價值不確定,但更害怕被對方拒絕或拋棄(Kirkpatrick & Ellis, 2007),會努力去滿足對方的需求。因此ta們的閾值很低,甚至沒有閾值,而這也伴隨著被「pua」的風險。
4)在親密關係中遭受過的挫折,也會影響閾值。
親密關係挫折會影響一個人對自我的認知、對愛情的信念,甚至改變人格。通常來說,在親密關係中受過挫的人,更可能有較高的閾值。
Allemand等人(2015)曾對526名男女進行性格測量,結果發現,離婚男女在外向性、依賴度和信任感方面的得分都有所降低。研究人員認為, 經歷了感情挫折的人,或許更傾向於認為感情是一件不穩定、不長久的事,因此ta們在進入新的親密關係時,可能提高閾值來考察對方,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但是,這種「防禦式高閾值」也會隨著關係質量的變化而變化。如果關係趨於穩定,受過的創傷會在關係中慢慢被治癒,閾值也會有所下降(Charlot, 2019)。
5) 每個人的戀愛閾值,還受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
人們親密關係閾值上的差異,在兩性中有特別明顯的體現。研究人員曾對87名男性和110名女性進行閾值測量,發現女性在親密關係中的閾值幾乎都高於男性,但是在不同事件上略有差別,比如兩性在「親吻」的閾值上差異較小,但在「發生性行為」這件事上,女性的閾值則明顯高於男性的(Bentler, 1968)。
兩性閾值差異,也許一定程度與生物性有關,但主要還是受社會環境影響。在現代社會中,雖然兩性已經趨於平等,但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女性仍然較多的受到「保守教育」,比如女孩子要矜持、不能太主動等等,而男性很少受到這樣的教育,甚至可能被施以「激進教育」,比如男生要更主動、要敢於追求等。
社會大環境對閾值的影響,除了性別,還有個體成長的環境、家庭背景、接觸的人群等等。總體來說,一個生活在觀念更開放環境中的人,ta在親密關係中的閾值會相對較低,戀愛節奏更快,而在更傳統保守環境中長大的人,閾值會相對較高一些,節奏也更慢(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如此看來,由閾值不同導致的「戀愛節奏不一致」,似乎是大多數伴侶都會面臨的一件事。那麼……
- 戀愛節奏不一致一定會導致衝突嗎?
- 節奏不一致在什麼情況下會威脅關係,什麼情況下是安全的?
- 當兩個人出現節奏不一致,關係面臨挑戰時,該怎麼辦呢?
我們會在下期為大家解答!
未完待續……
今日互動:你遇到過和對方戀愛節奏不一致的情況嗎?來評論區和我們分享你的故事吧!
願每一個點「在看」的你,都能遇見合拍的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