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雜談|帶瓶威士忌給你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喜歡聽爵士樂,喜歡喝威士忌。
像紐約人的辦公室那樣,上班時也有客戶送的幾乎喝不完的酒,每人放一兩瓶在自己的抽屜中,沒人會在意你是不是在上班時有點微醺,我們要賣的是概念、是創意,只要不喝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倒也不是說在清醒時就沒有idea。
法國影集Dix pour cent》(找我經紀人)中Liliane Rovère飾演著年過八十的老牌經紀人,菸不離手的抽,還會將大麻偷偷的塞在裡面,只要她頭腦還清楚就沒有人會有意見。我工作的時候是要聽音樂才會有靈感,第一份工作時就和老闆爭取了自己的辦公室——對我來說,職場上沒有所謂的公平,即使沒有前輩這樣要求,我需要還是必須開口,如果無法接受公司給的條件,或是他們無法給予我要求的,大不了就分道揚鑣,和談戀愛一樣。
看到小白哥在LS分享安溥演唱會說的一段話,大致上是說男人不要求婚而是花一段時間完成一個真正的諾言。馬歇爾就是這樣,鮮花、戒指、求婚都沒有,約會次數也數得出來,但在看完房子後就買了房子,之前討論到想在家裡運動,又自發興建了游泳池⋯⋯說到他怎樣,總覺得自己過分的炫耀,比較少談論他,我知道自己是幸運的。

酒精

人們有文明時,同時有了酒精。
海明威說作家的創意是在他的基因當中的,可能是民族遺傳下來的特質,我覺得人類對於酒精的需求也是一種基因上的本能,但我其實也只有偶爾小酌,因為我基因上就不是很能喝酒,以前在辦公室「偷喝點」酒精真的是一點點。
週末雜談就是沒什麼邏輯的寫文章,請不要認真探究以上寫的這段的歷史是否符合,此時我所想到的什麼就會把它寫下來。通常是根據我上週的生活感想、正在看的書或影集,也可能只是亂「關聯」過去知道、發生的事情。
還是某次和法國人在公園喝啤酒,他問我台灣人通常喝什麼?這真的很難回答,威士忌在廣告業中是經常出現的飲料,但一般和朋友吃飯也會喝啤酒,到西餐廳喝紅白酒也很平常,甚至我從小的家裡也是常備紅酒,這樣才能應付偶爾有人來吃飯。
不知道大部分的台灣人家庭都喝什麼?我從來沒喝過金門高粱酒或中國的白酒、黃酒。那時我就跟他說這幾年台灣某間酒廠的威士忌也做得很好,得了金獎。他甚至看了英文新聞連結,不過也不太當一回事,反正又不喝威士忌,甚至搬出法國人那套高傲:「哼,你在跟我說蘇格蘭的東西?」
好吧,我就說:「那我改天帶瓶威士忌給你!」
📷攝影師:Mister Mister,連結:Pexels

高傲的

你會發現我的段標其實也是亂下。
後來我真的弄到了一瓶葛瑪蘭的威士忌,實在是不便宜,我是想證實什麼嗎?
「台灣人也會釀造好的威士忌」——話說,台灣的媒體經常報導類似的新聞好像也無聊,也無法帶動經濟。這對法國人而言沒意義啊,首先他就不喝威士忌了,但就算我給他帶去了一瓶優質的葡萄酒,法國人大概也會先看酒標就對此先入為主的評論一番。
我還記得他第一次帶我去喝酒就是這樣。在 @新性感雜誌 這篇文章中也有提到,我以前有個法國女性朋友,堅持要找到好的「法國」起司才要和我喝酒,但在她離開台灣前都沒找到她喜歡的,對我而言和朋友聚會才是重要的,不是那酒有多高級、起司有多到位!
弄到威士忌之後,我跟他說下次見面可以帶我之前說的金牌威士忌去找他。法國人通常比較實際,不喜歡也不會因為你很辛苦取得而假裝他喜歡,他說:「但我不喜歡威士忌啊!」
我回應:「那我帶一瓶你不喜歡的威士忌來幫助你也不喜歡我好了。」
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們的關係一直處在客觀上兩人沒有不能在一起的原因,主觀上也是互相的喜歡,但總在認真思考後覺得遠距離最後會受罪,我們經常覺得不如就來個快刀斬亂麻的分開,分開一下又會不小心合好,大概是最無聊的那種芭樂劇情。
最後,帶了他討厭的威士忌還是沒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認為這樣的我是很高傲的,因為我知道他不會因此討厭我。
附上這首歌,此時的內心就是這麼吵鬧

文化的差異

正在看《巴黎評論》,作家的訪談實在有點多,最近對寫作有些看法,上週就寫了兩篇。應該說是一直有某些看法,由作家們講出來證實心裡醞釀的一點概念,不過每位作家對於寫作也都有不同的見解⋯⋯
法國人不太喝威士忌,但英國人卻不在意喝紅白酒。是不是一種對於歐陸國家的響往,認同他們的文化底蘊比較高?
有趣的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國作家許多有「外國經驗」,大多住在巴黎或者義大利的某個城市。他們也不諱言在歐洲生活時確實帶來文化衝擊(不是廢話嗎?)激發了寫作的靈感,用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著歐洲文化的獨特性,相信這對任何人而言都是具有啟發性的,短暫的停留也是好的。
我認識的許多歐洲朋友有寫作的習慣,他們有的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寫作。
我確實很喜歡六十年代的生活方式,不過這樣說總有點怪,那時多數女性地位是低的。我也沒想到自己非要當女性不可⋯⋯生活在當時的人來體會異地的文化差異肯定是更明顯的,我算是羨慕他們的資訊不太發達——包括各地對女性的尊重程度。
這樣說起來,現代人要進行異文化書寫有可能相對而言是更困難的,有可能早在接觸一個文化時就從書中知道其中的差異,處在其中的觀察就不再如同上世紀的人這麼有感受,這類似我不喜歡看導讀的原因。
我曾經問一位索邦大學藝術史的教授,是誰寫了那些藝術作品的說明,而他告訴我不需要看那些說明,「通常是學習藝術的人想讓人知道他們懂的不一樣」。
《巴黎評論》問亨利米勒:「在三十年代,什麼東西是你在巴黎找到而在美國找不到的?」
他說:「我找到了一種在美國無法想像的自由。我發現跟人們的交流容易多了——就是說,我找到了能愉快地與之交流的人。」但他也做了解釋,那是因為他喜歡當個異地人,喜歡待在別處。
上週的文章:

同步於 個人網站
如果你喜歡這篇創作可以請我喝杯咖啡,或者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2會員
231內容數
反意識形態的寫作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不敢說這是一篇真實的故事,那男人會以為自己有何等重要。 我討厭被任何聲響打斷節奏,不論是在工作或休息時間。
我媽在我小時候做了一個夢,那時我甚至還沒有讀小學,卻夢見二十多歲的我躺在巴黎地鐵站裡像個流浪漢。曾經以為這是個預知夢,但我現在已超過三十歲,還好好地住在一間房子中。 巴黎人買不起,那是誰在交易呢?朋友淡淡的說:「美國的有錢人,或者這幾年的亞洲人。」 大概多數的台北市民都會有此無奈。
說起來,我的父母都是浪漫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不切實際。我似乎也是個經常把夢境和現實搞混的人。 這真的不是我不考國考的理由,即便是現在還是喜歡讀刑事訴訟的案件、喜歡看犯罪學的書,也對各種行政制度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那些牽扯到了文化與民族。 然後是昨天的凌晨,第二段睡眠的夢。
這篇寫作靈感還是從《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而來,在甜點店一邊寫,好像還是寫的有點多。 在1950年代接受採訪的名作家們是當代流行的,其中有些人現在也成為經典,而他們喜愛閱讀的文學大多也是更早之前的經典,或者與其同年代而現在也稱為經典的著作——畢竟作家們的品味不會偏。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我之前也不乏在寫作平台甚至是網路媒體上寫過相對硬的哲學題材,但在去年「老高談尼采」事件之後就收斂了一點,純粹是一種認慫行為,生怕自己寫的文章被人認真的解讀——畢竟我也不以專業人士自居⋯⋯寫出來的文字無法避免相關責任也就只能避開專業話題了。 同時又覺得很認真的說的這些事,也是一種可愛?
我不敢說這是一篇真實的故事,那男人會以為自己有何等重要。 我討厭被任何聲響打斷節奏,不論是在工作或休息時間。
我媽在我小時候做了一個夢,那時我甚至還沒有讀小學,卻夢見二十多歲的我躺在巴黎地鐵站裡像個流浪漢。曾經以為這是個預知夢,但我現在已超過三十歲,還好好地住在一間房子中。 巴黎人買不起,那是誰在交易呢?朋友淡淡的說:「美國的有錢人,或者這幾年的亞洲人。」 大概多數的台北市民都會有此無奈。
說起來,我的父母都是浪漫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不切實際。我似乎也是個經常把夢境和現實搞混的人。 這真的不是我不考國考的理由,即便是現在還是喜歡讀刑事訴訟的案件、喜歡看犯罪學的書,也對各種行政制度有強烈的好奇心,因為那些牽扯到了文化與民族。 然後是昨天的凌晨,第二段睡眠的夢。
這篇寫作靈感還是從《巴黎評論》的作家訪談而來,在甜點店一邊寫,好像還是寫的有點多。 在1950年代接受採訪的名作家們是當代流行的,其中有些人現在也成為經典,而他們喜愛閱讀的文學大多也是更早之前的經典,或者與其同年代而現在也稱為經典的著作——畢竟作家們的品味不會偏。
我從小的興趣就莫名其妙的限制在法國。讀法國文學、看法國電影;喜歡法國大革命像盧梭、孟德斯鳩這些古老的學說;羨慕到巴黎讀書、發展的「偉人」,如瑪利居禮、蕭邦、卡繆等等⋯⋯但其實我並不是有意識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侷限在「法國」或是「巴黎」。 有好幾次,在路上被其他國家的觀光客問路,有時候甚至是法國人。
我之前也不乏在寫作平台甚至是網路媒體上寫過相對硬的哲學題材,但在去年「老高談尼采」事件之後就收斂了一點,純粹是一種認慫行為,生怕自己寫的文章被人認真的解讀——畢竟我也不以專業人士自居⋯⋯寫出來的文字無法避免相關責任也就只能避開專業話題了。 同時又覺得很認真的說的這些事,也是一種可愛?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酒被消滅的速度等於這個月你賺錢的速度,如果一瓶單價 5,000 元的威士忌,能讓你抽 10% ,每次上班開個一瓶,天天上班也保底 15,000 元,你覺得喝與不喝的業績,差很多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Honeymoon蜜月調酒的歷史、成分和風味特色。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調酒學習心得,並呼籲讀者分享給喜歡調酒的朋友。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為了追求高單價消費能力,作者堅持寫下連載文章,希望帶給大家更多關於調酒文化及背後的歷史。
朋友們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道:「好啦,隨便。 反正那是你的朋友,還是你自己決定就好。」 女人們見酒已經送到,索性不再廢話,直接說道:「我們還是喝酒來開始今天的聚會。 來,乾杯,反正今天是凱莉請客。 那我們就要大喝特喝,還要
每次看威士忌大師品酒的時候,不同的酒品飲之間會喝水,我也一樣畫葫蘆,換不同威士忌的時候會喝一點水。 話說前幾天喝阿貝(Ardbeg雅柏)Smoketrails,上次出國買的,聽說是免稅店專賣。不免俗的,很強的消毒水(誤!),超重的泥煤味。酒過三巡之後,也享受豐富的煙燻、泥煤、木質跟果香完;喝了一口
著名的酒類專家們已就威士忌的醉酒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威士忌,一種擁有高度酒精濃度的酒類,讓人好奇:究竟它是否容易使人陷入醉酒狀態?這並不僅僅取決於它的酒精含量,還與個人攝取量以及身體生理狀況有關。如果你對於威士忌的神秘面紗感興趣,以及想知道飲酒對身體的影響,那麼你絕對不應錯過這篇引人入勝的文章。立即
Thumbnail
朋友在幫醒酒器募資(看完有興趣的可以私訊我,我問看看到時找我拿有沒有比較便宜),過年的時候寄了一隻樣品給我,要我幫他試用之後發文宣傳。我幾乎不喝紅酒,不過他跟我說試喝威士忌跟啤酒也可以,所以我就答應了。
Thumbnail
酒桌文化是職場的重要社交活動,了解這些潛規則,才能讓你如魚得水,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隱藏在暗巷的私房酒吧,交織了陌生到熟悉、經典到創新、人生與際遇的種種。用心也用情的調酒師,一次又一次的熱情款待,讓每位訪客,都能品味酒精、友情和人生。
Thumbnail
在京都連續三天的買醉 迷上了微醺的Highball 精明的旅伴,去偷看員工用哪支酒調出的Highball,旅伴說是三多利的威士忌 在超市時剛好看到他,當下考慮了一下 酒實在不好帶,玻璃會破 這瓶商業用的威士忌,用的是塑膠材質裝的,也擔心塑膠質變 最後還是決定相信日本人對品質的堅持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酒被消滅的速度等於這個月你賺錢的速度,如果一瓶單價 5,000 元的威士忌,能讓你抽 10% ,每次上班開個一瓶,天天上班也保底 15,000 元,你覺得喝與不喝的業績,差很多嗎?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Honeymoon蜜月調酒的歷史、成分和風味特色。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的調酒學習心得,並呼籲讀者分享給喜歡調酒的朋友。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為了追求高單價消費能力,作者堅持寫下連載文章,希望帶給大家更多關於調酒文化及背後的歷史。
朋友們幾乎是異口同聲的說道:「好啦,隨便。 反正那是你的朋友,還是你自己決定就好。」 女人們見酒已經送到,索性不再廢話,直接說道:「我們還是喝酒來開始今天的聚會。 來,乾杯,反正今天是凱莉請客。 那我們就要大喝特喝,還要
每次看威士忌大師品酒的時候,不同的酒品飲之間會喝水,我也一樣畫葫蘆,換不同威士忌的時候會喝一點水。 話說前幾天喝阿貝(Ardbeg雅柏)Smoketrails,上次出國買的,聽說是免稅店專賣。不免俗的,很強的消毒水(誤!),超重的泥煤味。酒過三巡之後,也享受豐富的煙燻、泥煤、木質跟果香完;喝了一口
著名的酒類專家們已就威士忌的醉酒效應進行了深入研究。威士忌,一種擁有高度酒精濃度的酒類,讓人好奇:究竟它是否容易使人陷入醉酒狀態?這並不僅僅取決於它的酒精含量,還與個人攝取量以及身體生理狀況有關。如果你對於威士忌的神秘面紗感興趣,以及想知道飲酒對身體的影響,那麼你絕對不應錯過這篇引人入勝的文章。立即
Thumbnail
朋友在幫醒酒器募資(看完有興趣的可以私訊我,我問看看到時找我拿有沒有比較便宜),過年的時候寄了一隻樣品給我,要我幫他試用之後發文宣傳。我幾乎不喝紅酒,不過他跟我說試喝威士忌跟啤酒也可以,所以我就答應了。
Thumbnail
酒桌文化是職場的重要社交活動,了解這些潛規則,才能讓你如魚得水,在職場上更上一層樓。
Thumbnail
隱藏在暗巷的私房酒吧,交織了陌生到熟悉、經典到創新、人生與際遇的種種。用心也用情的調酒師,一次又一次的熱情款待,讓每位訪客,都能品味酒精、友情和人生。
Thumbnail
在京都連續三天的買醉 迷上了微醺的Highball 精明的旅伴,去偷看員工用哪支酒調出的Highball,旅伴說是三多利的威士忌 在超市時剛好看到他,當下考慮了一下 酒實在不好帶,玻璃會破 這瓶商業用的威士忌,用的是塑膠材質裝的,也擔心塑膠質變 最後還是決定相信日本人對品質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