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寫作這樣練─非虛構寫作

聽說寫作這樣練─非虛構寫作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據說「只寫自己是走不遠的」


採訪一個不熟悉的人,這個人距離自己的生活圈越遠越好。

紀錄真實的故事、對話。 ︳發展個性、表情、腔調、口音。 ︳獨特的習慣、想法、姿態。

這像是寫作的前置作業,田野調查的工作方法,親臨現場,面對真實的人,蹲點觀察。

據說「只寫自己是走不遠的」,這是遇到「經驗匱乏」的問題,有人可以用新聞、聽來的故事、網路上小道消息八掛、三流的作品,為基底,轉換融合,加入自己的敘事風格、評論觀點、想像力,改寫成自己的作品,把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這非常厲害。

但是如果想寫的題目,沒有現成的素材,想像力不足,又不想放棄,就只能田調了,進入真實的生活去感受(臥底的概念)。


採訪一個熟悉的人,這個人你對他最好奇。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這本散文,從寫自己的弟弟開始:


「我用『滌』來代稱這個弟弟,我都叫他『ㄉ一ˊ』,不是弟弟的意思,只是一個發音。還有因為他怕髒,他覺得這個世界很髒。」

「滌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年。鎮日關在房間裡,只在固定時刻走出。他的感官異常敏感。只要客廳有人,連去廚房倒杯水,都是艱鉅的工程。他無法走在人群裡,不坐電梯、不搭大眾交通工具,永遠走路。他因為敏銳執著而飽受折磨。他是別人口中所謂的繭居族、啃老族,以及高敏感、強迫症、控制狂、完美主義者……滌不跟爸媽交談,沒有朋友,姐姐是他唯一說話的對象。他是我弟弟,父母唯一的兒子。書寫,是為了他,更是為了媽媽。」

作者以寫作為媒介,去關注、去理解家人,寫的過程還會給家人看,再把家人看過的真實感想、反應也紀錄進去。也把家人對自己的看法呈現出來,所以也是在書寫自己。


朱宥勳老師在文學營推廣第四文類 :「非虛構寫作」

朱老師說:「文學創作主力強調的是小說、新詩、散文,但只用這三大文類來評估真正的文學創作者,是一種扭曲的核板印象。」

他覺得每一個人都有「非虛構寫作」的能力,只要經過適當的訓練,都可以讓「生命經驗」產生戲劇性和閱讀感。

朱老師想在全民寫作的時代,提醒我們用「文學的眼睛」看待自己的生命經驗,什麼是文學的眼睛呢?我覺得那可能和有沒有「特別的經驗」無關,而是敢不敢把「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寫出來,再來是選擇以「怎樣的姿態」呈現,而寫作者本身在當中,又是如何產生「珍貴的質變」?最後一點是目前最吸引我的。





延伸閱讀:田調不是創作護身符

avatar-img
文學發聲練習
32會員
72內容數
寫作閱讀心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文學發聲練習 的其他內容
你知道裡頭的主角「讀者」,會被玩弄十次,也就是你也會被玩弄十次,但你還是會想看下去,即使你明白其實被玩弄的是你自己。 今夜,與平日沒有兩樣,只是多了一桌佳餚美酒,甜點已在冰箱等候,有情人或貓陪伴,已足夠,一切都很愜意,直到開始看《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1979)......
看到眼前這個身上沒穿半件衣服、光著屁股發抖的小男孩,大夥兒開始認不出驚呼大笑起來,連司馬光也洋洋得意地笑了;不過,他的笑聲只維持了一下子。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國作家。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1986),美國畫家。
你知道裡頭的主角「讀者」,會被玩弄十次,也就是你也會被玩弄十次,但你還是會想看下去,即使你明白其實被玩弄的是你自己。 今夜,與平日沒有兩樣,只是多了一桌佳餚美酒,甜點已在冰箱等候,有情人或貓陪伴,已足夠,一切都很愜意,直到開始看《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1979)......
看到眼前這個身上沒穿半件衣服、光著屁股發抖的小男孩,大夥兒開始認不出驚呼大笑起來,連司馬光也洋洋得意地笑了;不過,他的笑聲只維持了一下子。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882-1941 ),英國作家。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Totto O'Keeffe,1887-1986),美國畫家。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
如果沒有我母親,我今天便不會站在這裡。 如果大家有在網路追蹤一些作家,都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那便是:創作者來來去去,隨時都有人放下筆,永遠離開文壇。 而真的有在創作的小說家,感受就更是深刻了。寫一年,會發現身邊少了一兩個身影;寫十年,會發現身邊大半的人都不在了,就連我自己都換了一個筆名重新開始。
身為一個經常在行天宮發呆兼寫作的人……欸對,我都會坐在廟前一排階梯打限動跟文章,待在行天宮很容易文思泉涌。也包含,我對行天宮的籤詩運作,不敢說真理,但和祂們相處久,抽的籤詩多,對照的現實也多,自然就發現了神明的弔詭之處。 會寫這篇,是來自昨天遇到一位女孩,我認為她的頻率反映了時下人,尤其想要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