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OO5:「陷進去」與「爬出來」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親愛的OO

最近我在讀一本名叫《滌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書,作者是廖瞇。我不知道怎麼談,或許你可以去想「不正常」之於你自己的意思,或是「奇怪」、「異類」、「怪」,你可以去想這個詞所對應的你所認識的人或你自己,然後再去想「不正常」是指哪裡不正常?具體的事蹟是什麼?給你自己的感覺?不正常需要變為正常嗎?如果我們愛的人,或許談愛太重,如果我們關心的人,他正在「不正常」,然後呢?

我還沒有看完這本書,我想就算我看完這本書,也不會有以上這些問題的答案。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去書局翻翻找找。或許是因為讀了那本書,我的說話也跟廖瞇一樣了,句子很多,逗點很多,但嘗試說清楚。

恰好,這陣子屢次跟L談到他。

我跟L說,根據我以前的經驗,但這不見得能放在他身上,我的經驗是,就是「陪伴,然後讓他自己度過」。還是有點抽象,所以我的經驗是什麼?以前的日子我很封閉,那時我甚至不知道「封閉」這個詞可以用來形容我,直到聽到朋友轉述,才覺得這個詞可真適合我。雖然擁有基本社交功能,身邊一直都有朋友們的陪伴,但我的裡面是「關起來」的:表面是跟人應對自如,但是回到一個人的空間時又冷笑的覺得「那都是假的」,是這樣一個角色。仍能與人相處讓我覺得自己很「正常」,但一方面又覺得這個裡外反差很怪,我不會用不正常來解釋,就是很怪,我好虛偽,我好難過。我直到現在還沒辦法好好敘述那段過程,或許是因為離得太近了,我擔心回憶會讓我又陷進去,而我覺得自己現在好像爬出來了。

這個爬出來,也沒辦法說是好是壞。好像也很難說:「你進步了」或是「你成功了」。在「爬出來」之後,我不知道該用什麼眼光去看「陷進去」,看得太深會懷疑自己矯情,看得太淺又會思考:我當初真的有覺得「痛苦」嗎?我想看得剛剛好。但有一項事情可以確認:我不喜歡難過。所以我「努力」的逃避難過,就變成現在這樣,有點好逸惡勞、懶散的樣子。

在我「陷進去」的日子裡,所聽到的只有自己的聲音。不對,應該是說,因為外面的聲音太多了,而我著急地將每一筆資料輸入,終究超載,負荷不了,系統癱瘓,然後我就只聽到自己的聲音。接著,慢慢地有一些我覺得信賴的聲音進來,像是L的那封信:「你是個很難被討厭的人」,像是被朋友約去吃東西,像是教會的講道,這些東西慢慢進來,然後系統又開始運作。

我一開始說:「讓他一起度過」,其實不是,應該是「讓我們一起度過」,一起長成不同又相同的樣子。

書中講到羈絆。媽媽常提起的兩件事:「你要受洗沒有跟我說」、「你要去交換也沒有跟我說」,其實我都有說,只是是夠確定自己的心意後,才跟她說,我知道這已經沒有「討論」,純粹是「告知」。還有些事情我連告知都不會,像是我一個人去越南,不敢讓媽媽知道,甚至欺騙,說我在台北,留下了高中室友的聯絡方式給她,然後跟室友約定好保密。

她擔心我每個決定,而我怕她擔心,這是羈絆。書中,滌不喜歡羈絆。

我以前也沒有想過,我會越來越喜歡回家,雖然說現實因素占很大要素:家裡的床好大、媽媽煮的飯好好吃、家後頭就有山可以親近、家裡還有狗狗,台北沒有這些,台北生活要錢,我沒有錢,也不會賺;東勢生活也要錢,但我其實也不知道東勢生活要花多少錢,這裡的生活都是媽媽一手打理的。回家是因為,那些巨大的事情,我不知道怎麼處理,也失去了興趣。

我晚上躺在椅子上跟媽說,如果我以後都住在家裡,幫你打掃家裡,吃你煮的飯,這樣可以嗎?我現在還是覺得,這句話好不負責任、好懶散喔,這樣躺著,像個廢物一樣伸手牌。媽知道我在開玩笑,她說不可能,妳去補習,妳有讀大學。她說妳很懶,最適合去考試,考公務員。

我記得她說了一句:妳不適合跟人。

什麼工作不用「跟人」?公務員身邊都是人啊。但她說我不適合跟人,她知道我不適合、我不喜歡太複雜的事情。她知道。

然後吃飯時不知為什麼談起,媽媽懷我的時候仍在工作,是在麵店幫人家洗大腸,站著洗兩個小時400塊,姐姐說:「這麼少!」我說:「很多!這樣時薪200塊耶,現在都沒這麼多。」媽媽說洗大腸時姐姐在旁邊玩,我說:「玩什麼?」姊姊說:「就像土豆(我大姊的兒子)那樣玩馬路的石頭吧,我還會去旁邊一棟房子裡玩。」然後隔天,媽媽就生我了。我突然想起幾天前看到臉書上朋友分享,懷孕需要適當運動,駁斥一些懷孕不用動、不能工作的論點。

這是題外話,你知道你是怎麼出生的嗎?剛好碰上母親節,或許你也可以問問你母親、父親,或是見過你來到世上的那個人。

回到信的一開頭,我講到最近在讀的書、與L的對話、過去的封閉經驗、羈絆、媽媽,最近我們好常談起這些事情。可能是要畢業了,有一些徬徨,照理說我是熟稔這種情緒的,但是這次不一樣,不只心理狀態,還綜合了整個大環境,我試著理出一些頭緒。

你不覺得好奇怪嗎?什麼叫做「出社會」?我們不是早就在社會裏頭了嗎?甚至有人就說學校是個小型社會。而且不應該是「入社會」嗎?如果是出社會,代表要從出社會出去,那從社會出去,會是哪裡呀?

我講這些時,都覺得自己像個小孩子一樣,有點羞恥,但又覺得能讓你知道我是這樣一個人,真好。

愛你的OO

母親節快樂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思頻的沙龍
13會員
29內容數
我想像你那裡很安靜, 我戴著耳機, 不算耽溺地寫。
陳思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0/08/27
嗨,距離上一封信已經是三個多月前的事情了,現在我正在聽Control T的《來自我自己》,我喜歡女聲像一條絲一樣纏繞這首歌,也像魚兒在珊瑚礁之間打轉。
Thumbnail
2020/08/27
嗨,距離上一封信已經是三個多月前的事情了,現在我正在聽Control T的《來自我自己》,我喜歡女聲像一條絲一樣纏繞這首歌,也像魚兒在珊瑚礁之間打轉。
Thumbnail
2020/05/18
我的信像是一台台紙飛機,從高樓的窗外射出,再一台台墜落,可是我不要往下看,我只要看它起飛的瞬間,機身脫離手的瞬間,朝著某個方向推進的瞬間,無形的力施展的瞬間,然後我就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去。
Thumbnail
2020/05/18
我的信像是一台台紙飛機,從高樓的窗外射出,再一台台墜落,可是我不要往下看,我只要看它起飛的瞬間,機身脫離手的瞬間,朝著某個方向推進的瞬間,無形的力施展的瞬間,然後我就轉身,回到自己的房間去。
Thumbnail
2020/05/18
那晚失眠一直滑著手機,發瘋似的,滑著IG和FB,像要找些什麼填補自己,卻只是在人群間奔波,擁擠卻沒有半個熟識的面孔。同樣的訊息來回上下看了好幾遍,卻無意要投入太多的心力去關心一個人或一件事情。我放下手機闔上眼,不一會兒又再度拿起──不明所以。C說是癮。
Thumbnail
2020/05/18
那晚失眠一直滑著手機,發瘋似的,滑著IG和FB,像要找些什麼填補自己,卻只是在人群間奔波,擁擠卻沒有半個熟識的面孔。同樣的訊息來回上下看了好幾遍,卻無意要投入太多的心力去關心一個人或一件事情。我放下手機闔上眼,不一會兒又再度拿起──不明所以。C說是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滌是一個高敏感、有強迫症的控制狂,同時也是一位拒絕出外工作、甚至極少出門的繭居族,這些是「滌」身上有的標籤,是的,他不正常,是一位沒有接受醫生診斷的精神疾病個案。然而,他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Thumbnail
滌是一個高敏感、有強迫症的控制狂,同時也是一位拒絕出外工作、甚至極少出門的繭居族,這些是「滌」身上有的標籤,是的,他不正常,是一位沒有接受醫生診斷的精神疾病個案。然而,他也是一個完整的人。
Thumbnail
作者: 廖瞇 廖瞇的滌不是因為弟弟而取名為滌 滌,是一種需要乾淨的表意 因為他怕髒,他認為這個世界很髒 這是一個繭居族與他家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作者: 廖瞇 廖瞇的滌不是因為弟弟而取名為滌 滌,是一種需要乾淨的表意 因為他怕髒,他認為這個世界很髒 這是一個繭居族與他家人們的故事
Thumbnail
曾經讀到一個書評說,當今的家族書寫已過於浮濫,但我想《滌》與浮濫毫無關係。作者廖瞇誠實地寫下長年繭居的弟弟、犧牲忍抑的母親還有似乎不管事的父親,與她之間的羈絆。 《滌》誠實到了赤裸的程度,像是清澈見底的湖水,透過她的文字,竟折射出我自身的家族關係。
Thumbnail
曾經讀到一個書評說,當今的家族書寫已過於浮濫,但我想《滌》與浮濫毫無關係。作者廖瞇誠實地寫下長年繭居的弟弟、犧牲忍抑的母親還有似乎不管事的父親,與她之間的羈絆。 《滌》誠實到了赤裸的程度,像是清澈見底的湖水,透過她的文字,竟折射出我自身的家族關係。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原本以為是小說,打開後發現是散文,再讀下去,是家庭隱密一面赤裸的展現,更是作者的自我剖析、與家人的對話。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書寫家人的關係,或許是世界上最難的文學。既無法透過「虛構」規避道德壓力,同時必須面對自己心靈最深處的脆弱,將最私密的一切攤在陌生人眼前,但或許也因為如此,這類文學更容易引發共鳴、觸動讀者。而《滌這個不正常的人》正是最佳的範例。
Thumbnail
看《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特別慢、一次也無法看得特別久因為看了幾個段落就會想停下來消化,停下來去想滌的事、想滌媽的事情、想瞇的事情、想滌爸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比起讀書心得,更像是我閱讀完畢後開始審視自己的一篇文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
Thumbnail
看《滌 這個不正常的人》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看得特別慢、一次也無法看得特別久因為看了幾個段落就會想停下來消化,停下來去想滌的事、想滌媽的事情、想瞇的事情、想滌爸的事情,想自己的事情。這篇文章比起讀書心得,更像是我閱讀完畢後開始審視自己的一篇文章,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幫助就是學會和自己對話。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Thumbnail
「在房間是他自己的選擇。」 「不要變成怪物就好了。」 「不要去傷害別人就好了。」 我這樣想著,然後一天度過一天,一年度過一年…… 《滌這個不正常的人》將家庭最私密的那一面掀開,廖瞇獲得寫作年金之時,矛盾的心境讓她哭了出來,她想著「被書寫的人在痛苦裡,書寫者在接受掌聲」,如果可以她也希望滌正常。
Thumbnail
作者廖瞇的哥哥是一般大眾所稱的繭居族,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載,靠家人供養,就像尊佛。他怕髒、怕吵,對聲音極度敏感。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髒,所以他待在房間。(書中廖瞇稱自己的哥哥為「滌」,取洗滌的意思)瞇把和哥哥進行的無數對話紀錄下來,另外也寫滌爸和滌媽。 期望在無數對話的過程中,朝理解一步步邁進。
Thumbnail
作者廖瞇的哥哥是一般大眾所稱的繭居族,大學畢業後失業在家十餘載,靠家人供養,就像尊佛。他怕髒、怕吵,對聲音極度敏感。因為覺得這個世界很髒,所以他待在房間。(書中廖瞇稱自己的哥哥為「滌」,取洗滌的意思)瞇把和哥哥進行的無數對話紀錄下來,另外也寫滌爸和滌媽。 期望在無數對話的過程中,朝理解一步步邁進。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