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七:女媧造人紀念日

我的學習筆記-avatar-img
發佈於阿牛聊歷史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清初蕭雲從《女媧》,選自《離騷圖》,刊印於順治二年(1645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大年初七,是中國人對上古女神女媧紀念的重要日子,不過這一天海峽兩岸的華人似乎都悄悄忘記了。
根據漢代哲學家東方朔與西晉學者董勛的研究,大年初七這一天是女媧用黃河水與黃土造人的日子,當時製造出來的人就是我們華夏人的祖先,之後她用繩鞭打泥而成的人,則是非華夏人,這個傳說感覺有點中華自我中心啊XD~
不過在中國古代,對大年初七的紀念是非常講究的,這一天又被稱為「七元」或是「人日」(因為要紀念女媧造人的關係)。
在古代,人們為了紀念這一天,會全家聚在一起吃七菜羹,也就是白菜頭、芥蘭菜、菜心、芥菜、春菜、大蒜及芹菜。每道菜在中國各省都又不同的意涵,基本上就是求個好彩頭、延年益壽與長治久安等吉祥好運的集合意涵。
相傳在唐宋時期,人們在這一天也會簡個小紙人進行祭祀,一方面是紀念造物主女媧創造的人類始祖,或是會在窗戶上貼上人形雕花,並到廟中拜拜祈福與感念女媧的恩德。
廣東省深圳市海上世界的女媧補天雕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部分客家人也流傳,大年初七到正月二十五這幾天,其實也是女媧提煉七彩石補天上缺口的日子,也就是俗稱的「女媧補天」於是從東晉至今兩千年來,中國人紀念這天也叫做「天穿日」,尤其具有上古河洛血脈的客家人對這一天特別鍾情。
不過台灣的天穿日是由中華民國政府客家委員會訂在正月二十日,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0會員
142內容數
給所有人的臺灣史,我們致力於學術公眾化,將教授及學者們辛苦努力的研究成果,轉譯成為你我都能了解的知識.只要每個月一個便當的錢,就可以讓我們持續分享對公眾有益的學術知識,期待您跟我們一起攜手共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大年初四、初五是迎接神明回凡間,已經生活作息恢復,不過人們總是希望新的一年可以過得更好,於是在大年初六這一天,也就是就會進行「送窮」儀式。這個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秦漢時期。今天我們來聊聊送窮的方式跟典故吧!
大年初五開市日,往往被人們認為是新春年假的最後一天,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到公司上班打卡,繼續在資本主義的世界求生了~(淚),那進了資本主義的世界以後,有什麼眉角可以幫助我們混得更好呢?
臺灣民間有句俗話,「送神早,迎神晚」。其實大年初四整天,就是人們在準備祭物迎請神明從天宮回到人間的日子,通常迎神都是在午後進行,甚至有的直接到大年初五才進行迎神儀式。其實這也是表現人們對神明的恭敬心,希望神明能夠少操煩於人間的工作,能在天上好好過年休息。
大年初三,傳統都說「睡到飽」,一方面傳說這天深夜「老鼠娶親」不能打擾老鼠的好事。 另一方面,從小年夜到初二,準備飯菜、拜年、祭祀、回娘家等活動,到初三都要好好休息了,所以有了初三睡到飽的典故。不過,大年初三「睡到飽」的原因,根據我們團隊的研究,可能跟中國古代禁忌節氛有關,那就是「赤狗日」。
說到大年初二,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要陪著老婆或媽媽「回娘家」探親吧!不過除了這個習俗之外,你們有聽說過,大年初二要招待「財神爺」的特別典故嗎? 這則典故是出自民國初年的畫報當中都會記錄著舊曆過年的民間風俗,其中有所謂的「家門口財神爺」的典故。我們會想,「迎財神」不是在大年初四嗎?怎麼會在初二呢?
近代臺灣民間流行起一則本土的春節傳說,那就是「燈猴沉島」的典故,目前部分臺灣民俗學者認為,這很可能是臺灣年節的起源哦!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臺灣民間信仰中,神桌上都有燭台,燭台的守護神是隻燈猴。 但人們很多時候只想到神明,而忘記燈猴的存在,所以燈猴覺得臺灣人是一群不懂得感恩的人。
大年初四、初五是迎接神明回凡間,已經生活作息恢復,不過人們總是希望新的一年可以過得更好,於是在大年初六這一天,也就是就會進行「送窮」儀式。這個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秦漢時期。今天我們來聊聊送窮的方式跟典故吧!
大年初五開市日,往往被人們認為是新春年假的最後一天,因為從這一天開始就要到公司上班打卡,繼續在資本主義的世界求生了~(淚),那進了資本主義的世界以後,有什麼眉角可以幫助我們混得更好呢?
臺灣民間有句俗話,「送神早,迎神晚」。其實大年初四整天,就是人們在準備祭物迎請神明從天宮回到人間的日子,通常迎神都是在午後進行,甚至有的直接到大年初五才進行迎神儀式。其實這也是表現人們對神明的恭敬心,希望神明能夠少操煩於人間的工作,能在天上好好過年休息。
大年初三,傳統都說「睡到飽」,一方面傳說這天深夜「老鼠娶親」不能打擾老鼠的好事。 另一方面,從小年夜到初二,準備飯菜、拜年、祭祀、回娘家等活動,到初三都要好好休息了,所以有了初三睡到飽的典故。不過,大年初三「睡到飽」的原因,根據我們團隊的研究,可能跟中國古代禁忌節氛有關,那就是「赤狗日」。
說到大年初二,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要陪著老婆或媽媽「回娘家」探親吧!不過除了這個習俗之外,你們有聽說過,大年初二要招待「財神爺」的特別典故嗎? 這則典故是出自民國初年的畫報當中都會記錄著舊曆過年的民間風俗,其中有所謂的「家門口財神爺」的典故。我們會想,「迎財神」不是在大年初四嗎?怎麼會在初二呢?
近代臺灣民間流行起一則本土的春節傳說,那就是「燈猴沉島」的典故,目前部分臺灣民俗學者認為,這很可能是臺灣年節的起源哦!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臺灣民間信仰中,神桌上都有燭台,燭台的守護神是隻燈猴。 但人們很多時候只想到神明,而忘記燈猴的存在,所以燈猴覺得臺灣人是一群不懂得感恩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08/08發布: 今天一早點入方格子,忽然發現一篇舊文出現了新的按讚格友,好奇的看了一下,還得到「即時精選」,原來是這一篇: 「台灣習俗「中元普渡」裏,「胭脂水粉組」供品,為什麼每次都要用新的?Chat gpt的回答還滿有道理的。」 便想到來生成美麗的「胭脂水粉組」供品。 指令:
Thumbnail
中元普度是中華民族道教傳承下來的祭祀習俗。「中元」是地官赦罪,民間說「地府鬼門大開」,很多的鬼道眾生放出來,裡面可能有我們的先亡祖先,所以家家戶戶就會備香案供品,做普度跟鬼道眾生,臺灣俗稱叫「好兄弟」,又尊稱「老大公媽」,以虔誠心祭拜,希望得到合境平安。
清明節:祭祖與念佛(象山慶24.3.19)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萬物初醒,是農人下田耕作的時節,天氣物候是一片清潔而明淨,故說是「清明」的節氣。     後來,習俗的增添,與農耕結合,而有「寒食」祈雨改火、「上巳」祓禊踏青,及獻花、植樹,祭祖掃墓;選在這個日子祭祖掃墓,除了對祖先的追憶感
Thumbnail
春節,又稱農曆新年,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隨著時間的流逝,春節的慶祝方式和意義經歷了演變,最後是在什麼訂定春節,讓我們可以一起放假慶祝呢?
Thumbnail
正月初九,是大家俗稱的「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誕辰。傳言在「天公生」這天許願會特別靈驗,因此有許多信眾都會在這天大事祭拜,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可以平安順遂;當晚午夜也會聽到響徹雲霄的炮竹聲響,炮聲連連好不熱鬧。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在台灣的傳統中,為土地神(土地公)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迓日」,商家大多會作迓,主要以三牲(雞肉、豬肉、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 《台灣省通志》:「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08/08發布: 今天一早點入方格子,忽然發現一篇舊文出現了新的按讚格友,好奇的看了一下,還得到「即時精選」,原來是這一篇: 「台灣習俗「中元普渡」裏,「胭脂水粉組」供品,為什麼每次都要用新的?Chat gpt的回答還滿有道理的。」 便想到來生成美麗的「胭脂水粉組」供品。 指令:
Thumbnail
中元普度是中華民族道教傳承下來的祭祀習俗。「中元」是地官赦罪,民間說「地府鬼門大開」,很多的鬼道眾生放出來,裡面可能有我們的先亡祖先,所以家家戶戶就會備香案供品,做普度跟鬼道眾生,臺灣俗稱叫「好兄弟」,又尊稱「老大公媽」,以虔誠心祭拜,希望得到合境平安。
清明節:祭祖與念佛(象山慶24.3.19)     農曆三月,大地回春,萬物初醒,是農人下田耕作的時節,天氣物候是一片清潔而明淨,故說是「清明」的節氣。     後來,習俗的增添,與農耕結合,而有「寒食」祈雨改火、「上巳」祓禊踏青,及獻花、植樹,祭祖掃墓;選在這個日子祭祖掃墓,除了對祖先的追憶感
Thumbnail
春節,又稱農曆新年,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隨著時間的流逝,春節的慶祝方式和意義經歷了演變,最後是在什麼訂定春節,讓我們可以一起放假慶祝呢?
Thumbnail
正月初九,是大家俗稱的「天公生」,也就是「玉皇大帝」的誕辰。傳言在「天公生」這天許願會特別靈驗,因此有許多信眾都會在這天大事祭拜,祈求在新的一年裡可以平安順遂;當晚午夜也會聽到響徹雲霄的炮竹聲響,炮聲連連好不熱鬧。
Thumbnail
第一年在婆家過除夕。中午,公公準備了牲禮。 等待燒金紙時,聽了一段長輩描述郭子儀當初如何如何,然後郭氏後代如何跟著鄭成功來到台灣、胼手胝足地辛勤開墾,然後從現在的平等里來到頂山種茶、種稻。
在台灣的傳統中,為土地神(土地公)是地方的財神,能夠保佑商家生意興隆,高朋滿座,客似雲來。每月的初二、十六,稱為「做迓日」,商家大多會作迓,主要以三牲(雞肉、豬肉、魚肉)等肉類祭品祭拜土地神。 《台灣省通志》:「土地公亦為商人所崇拜之財神。商家例於每月望朔之翌日,具饌祭祀土地神,曰作迓(或牙),又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