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什麼時候開始關心教育?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我很關心教育,但從什麼時候開始關心呢?是1999年參與社區大學之後?還是1994年的410教改遊行之後呢?其實是我高中二年級(應該是1976或1977年)時,就開始有意識的關心起教育。

高二那年,學校派送我去東吳大學參加一個科學營,記得全校除了我之外,還有一位高三學長被派送去參加,科學營的內容早已忘記,但有兩位大人物卻是一直記在心中,一位是營主任吳大猷先生,也是當時中研院院長,另一位是東吳大學物理系的劉源俊教授,主要是行前學校特別說明他是基隆中學的優秀學長;營隊最後一天,營主任召集所有同學坐在一棟大樓前舉辦閉幕式,他鼓勵我們提問,任何問題皆可,但竟然沒有人舉手,於是我舉起手簡單的表示「我們的國小教育有問題」,沒想到他也很快的回應表示,我國國小教育是各級教育辦得最好的,不會有什麼問題!

但為什麼我那時會覺得國小教育有問題呢?其中有個很重要的因素是,高一的論語及高二的孟子,高一及高二的國文老師是我這輩子遇到最優秀的國文老師,所以我也就唸得最認真,但唸得愈認真就感覺跟現實社會愈脫節。

小時候家裡很窮,經常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房東趕,以至屢次搬家,因此總共唸了三所小學,巧合的是小一及小二的女導師,據母親說也是大我13歲哥哥的小學導師,母親口中提到那位老師非常勢利眼,很看不起經常遲繳學費的哥哥,這件事在我心中埋了許久。

其實我家附近就有一所小學,我的鄰居玩伴都唸那所學校,至今無法理解為何小一及小二母親會把所送去另一個遠方的小學?小三轉回附近的學校後,其他事也完全不忘記,只記得男導師在一次算術課出了一道考題,全班就我答對,老師「獎賞」我可以出去玩,其他同學都「被罰」在教室裡看老師的解答,在教室外其實也只能跟教室內的同學打鬧,實在無聊,於是也趴在窗台看老師解題,發現我根本看不懂老師的解題,事後一直想:我是不是根本就「矇」對答案而被老師「獎賞」的吧!

小六搬到一個老遠的地方,於是轉到第三所小學就讀,據說原本應該要讀比較遠的學校,但後來母親透過牽學籍讓我就讀不到一公里遠的小學,男導師的浙江口音讓我一開始完全聽不懂他上課在說什麼?比較特別的是小學五年級以前的同學都是講台語,記得學校老師也不介意,所以那個時候的我就是用我的母語講話,但小六學校的同學卻幾乎全數講華語,一開始雖然聽不懂導師的口音,但我很快就適應,而且適應到日後的師長及同學都以為我是外省人。

小學六年唸了三個學校,結果讓我跟音樂、美術等藝能科全部絕緣,一直到現在我幾乎沒有任何才藝,感覺就是混了六年,而記在腦海沒忘掉的就是前面的那三件事,因此,我如何能感受到「我國小學的好」呢?

印象中吳大猷先生去世前幾年有一篇報紙投書,內容的一部分就在反省我國的小學教育。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謝國清的沙龍
16會員
32內容數
謝國清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01
這篇文章記錄了北投社大講師蘇梨月老師的生命歷程與教學理念。從童年家境清寒、照顧弟妹的經歷,到中年克服家庭與健康挑戰,最終成為社大受歡迎的瑜伽老師,蘇老師的故事充滿勵志色彩。文中也提及她積極參與社大讀書會,推廣健康飲食與運動的重要性,以及對社區大學運動課程師資培訓的建言。
Thumbnail
2025/01/01
這篇文章記錄了北投社大講師蘇梨月老師的生命歷程與教學理念。從童年家境清寒、照顧弟妹的經歷,到中年克服家庭與健康挑戰,最終成為社大受歡迎的瑜伽老師,蘇老師的故事充滿勵志色彩。文中也提及她積極參與社大讀書會,推廣健康飲食與運動的重要性,以及對社區大學運動課程師資培訓的建言。
Thumbnail
2024/11/27
北投普羅旺斯烘焙坊是北投著名的麵包店,主打使用在地食材和天然食材進行創意烘焙。老闆娘陳心絨致力於將被視為雜草的植物轉化為美味的點心,特別強調永續農業與地方食材的適用。透過外燴和特別設計的餐點,普羅旺斯烘焙坊不僅帶來獨特的味覺享受,還融合北投的農業特色,推動社區的農業復興,讓更多人認識這片土地的美好。
Thumbnail
2024/11/27
北投普羅旺斯烘焙坊是北投著名的麵包店,主打使用在地食材和天然食材進行創意烘焙。老闆娘陳心絨致力於將被視為雜草的植物轉化為美味的點心,特別強調永續農業與地方食材的適用。透過外燴和特別設計的餐點,普羅旺斯烘焙坊不僅帶來獨特的味覺享受,還融合北投的農業特色,推動社區的農業復興,讓更多人認識這片土地的美好。
Thumbnail
2024/11/23
在這期讀書會中,我們選擇了日本NHK的書籍《我殺了我的家人》,這本書透過深度訪談展示了高齡化社會中面臨失智和照顧困境的問題。書中探討了媒體報導如何影響公眾對於家庭暴力事件的認知,並提出了長照政策對照顧者的重要性。本次活動不僅提供了啟發,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照顧問題。
Thumbnail
2024/11/23
在這期讀書會中,我們選擇了日本NHK的書籍《我殺了我的家人》,這本書透過深度訪談展示了高齡化社會中面臨失智和照顧困境的問題。書中探討了媒體報導如何影響公眾對於家庭暴力事件的認知,並提出了長照政策對照顧者的重要性。本次活動不僅提供了啟發,也讓我們重新思考如何面對照顧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成大歷史系申請入學人數0人的事件再次引發了「文組無用論」戰火,但比起人文與自然科學,筆者更想藉此反思科系與知識之間的關係,以及大學教育對學科專業與學科跨域的思考。
Thumbnail
1989揭竿而起的是中國政法大學*,而從未名湖路經賽萬提斯雕像,邁向天安門廣場的是北京大學;然後點燃了京華近百所高校。 今天 Computex第2天,略述大學精神。沿著淡水河而上,先是建校已逾70載的淡江大學,從"樸實剛毅"的校訓到注入AI&ESG引領向前;步行2小時之外,是一個高談「辦公」只是校
Thumbnail
1989揭竿而起的是中國政法大學*,而從未名湖路經賽萬提斯雕像,邁向天安門廣場的是北京大學;然後點燃了京華近百所高校。 今天 Computex第2天,略述大學精神。沿著淡水河而上,先是建校已逾70載的淡江大學,從"樸實剛毅"的校訓到注入AI&ESG引領向前;步行2小時之外,是一個高談「辦公」只是校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Thumbnail
1998年5月14日,行政院院會通過「教育改革行動方案」編列5年1570億的經費推動教育改革、融合「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及教育部原先提出的「教育改革總體計畫綱要」作為落實教育改革工作與評估教育改革成效的依據。因此在西元2000年我很幸運地趕上國家教改政策並進入一所當時全台中市最貴精華地段的學校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前陣子,在社群媒體上看到文化研究年會的訊息。 就在兩週前的週末,年會於臺北教育大學舉行。 翻看著議程及其中那些論文的題目和論壇的主題,想到曾經的自己。在大四那一年考上中央英文所和交大社文所,在選擇要去哪裡報到的時候,當時教音像文本與文化分析的老師跟我說,不如去看看兩個所的學生最後寫出的論文都是什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這週我到台南講課,課前窗口說校長看到課程設計與規劃後,決議邀請一、二級主管參加,在校務繁忙之際,他本人特別抽空全程參與,足見領導人擁抱終身學習、永續發展的遠見思維。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Thumbnail
為了因應時代快速的變遷,教育體制早已有了大幅的變化。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深刻體會到,教育界面臨的,會是更多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教育部不斷鬆綁制度的限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