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教育

含有「菁英教育」共 27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現行的才德至上思想雖然初衷良好,但卻導致了重大的社會分裂,Brooks 的評論指出,頂大才有的「六大精英原罪」如何撕裂社會,以及他對重新定義菁英價值的呼籲。
Thumbnail
本文探討臺灣社會菁英的刻板印象與其缺乏同理心的現象,並以建中校友會辱女事件為例,批判其特權意識與缺乏對女性的尊重。文章指出,這些菁英們的優越感來自於家庭背景而非真正能力,並且缺乏為自身行為負責的意識。作者呼籲讀者反思何謂真正的聰明與善良。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和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的學科教育已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對於人才的需求。家長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僅僅依賴標準化的傳統教育,可能不足以為孩子的未來提供有力支持。 菁英教育為何在現今能夠勝過傳統教育方法? 耶魯大學法學院教授馬科維茨在新作《菁英體制的陷阱》中指出,當教育模式過於單一、重視成績
Thumbnail
付費限定
這四篇文章分享了四位同樣處於三十歲的法國成年人,在不同出生背景、不同職業、不同社會經歷、不同薪資收入下的真實人生故事…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付費限定
幾位同樣處於三十歲的法國成年人,在不同出生背景、不同職業、不同社會經歷、不同薪資收入下的真實人生故事…
Thumbnail
最近,「姨媽內力」美語補習班分享一位虎媽為子女設計的每日行程,遭到炎上。當然,如果孩子是超人,承受得起這種高壓訓練,我也無話可說。但身為教育工作者,不應該推崇並公開讚揚這種極端「可望而不可及」的學習方式,應該為學生和家長樹立一個「可望而可及」的目標。
Thumbnail
我也是想到「倖存者偏差」,有些人真的是萬中選一的「奇才」,但已是高於平均值兩個或三個標準差以上了,叫我們普通人情何以堪啊~
記者:「為什麼許多國家的政府對於「廢死」這件事這麼堅持?」 高層:「你要聽檯面上的話?還是檯面下的話?」 記者:「可不可以兩者都聽?」 高層:「可以!檯面上的話就是為了尊重生命、維護人權,至於檯面下的話則是一個「不能說的秘密」!」 記者:「有什麼秘密不能說?」 高層:「你應該隱約覺察到這個
Thumbnail
「成功」對個人而言,代表著成就。除獨善其身外,也能推及及人地幫助著他人,在物質上、精神上、道德上的助益。但真的是這樣嗎?本書作者邁可.桑德爾(Michael J. Sandel)教授可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成功是對個人的推崇,但對別人或許會是傷害。他為什麼能這麼說呢?在這本書中詳實地辯證他的觀點。
Thumbnail
謝謝分享,最近剛好也有借這本書,還沒拿到就先看到了你的心得。桑德爾的共善理論和社會主義一樣,其實很違反人性的,例如你文中說的將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建立在生產者之上,但是產品和服務最終也是要消費者買單才有利潤支付給生產者,所以往往工會的訴求和公司的經營方向才會出現分歧。另外我也覺得教育資源更公平的分配能促成的階級流動有限,頂多只能讓弱勢家庭變成低階的中產,中高階的中產甚至更高的社會階級還是得靠家族和父母的財力和人脈才有機會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