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性消失卻不願躺平!中國年輕人反內捲的三大出路

2022/02/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李立亨
想像被困在電梯裡面,只能搶著按按鈕往上或往下,卻不能走出電梯的窘境,這就是內捲。大陸年輕一代為了反內捲,考研考公考教師證都是出路。要不就是用「我躺故我在」的心態,為降低碳排放量盡一份心力。
圖/中國年輕人內捲化的現象,猶如被困在電梯一般,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12月13日,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依照慣例在京都清水寺公布年度漢字。適逢東京奧運的舉辦和反應人們對於未來的期許,「金」字第四度被選上。新加坡跟馬來西亞公布的年度漢字,則都是期待平安度過疫情的「盼」字。
美國有網站進行的票選活動,選出來的是反應通貨膨脹壓力的「漲」。歐洲華語廣播電台發起的2021年法國年度漢字票選,獲得最高票數的是想要撐過疫情影響的「熬」。「海峽兩岸年度漢字」的評選,號稱票選出來的是獲得100多萬票支持的「難」。
那麼,中國有所謂的年度漢字評選嗎?應該說,用一個字來濃縮中國的一年,實在太難。中國有的是「年度十大關鍵字」票選,來平衡跟引導輿論的理解。例如,創黨百年,脫貧攻堅,人民衛士(包含疫情防控跟保疆守土雙層意義)等。
嚴格說起來,去年跟今年最突出的中國關鍵字應該都是:反內捲。

反內捲: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一般說到內捲,都以為是年輕人才會遇到的難題。然而,中國的內捲已經上升到成為「30而立者」的困境之一了。原因可以從考研(博碩士研究生)與考公(務員)人數又屢創新高,得到佐證。
今年聖誕節當天統一展開的中國研究生招生考試人數是457萬,2017年報考的人數還只有201萬。五年之內,考生數字激增一倍。按照北京大學最後錄取的標準顯示,27%的新科碩博士研究生在31歲以上。
2021年報考公務員的人數超過537萬,錄取人數是15萬左右,錄取率不到3%。報名年齡限制是35歲以下,應屆畢業的碩博士生則可以放寬到40歲以下。這代表的是,的確有不少超過35歲的準碩士跟準博士,希望當公務員。
過去,高考(就是台灣的大學指考)因為難考而被形容成: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現在,考研普遍被認為是新版的過獨木橋大事。考公的難度跟普遍心態則是:我身邊的人要不是在考公,就是在準備走向考公的路上。
其實還有個數字,可以證明大陸的內捲態勢嚴重。

躺平就是以消極的積極態度,來面對工作

大陸今年高考人數為1078萬,參加教師證考試的人數竟然也超過1000萬。一般來說,考研是期待未來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得到更好的福利。然而,考研之外的重要選項,卻是去考公務員跟教師證。
資本主義市場(咦!)高度競爭,職位工作數量停滯,使得年齡漸長者感受到發展受限(甚至是被資遣)的威脅就在眼前。公務員不容易丟掉飯碗,教師還可以加上社會地位跟寒暑假的工作紅利。
所謂的「內捲」觀念,是指資本有限和技術穩定下的組織內部,會產生複雜化的競爭,卻無法實現對等報酬。但是,身處其中者如果不進行細緻化的付出,就會出局。日本在二三十年前就出現的過勞死現象,很多時候就是內捲過於嚴重所造成的結果。
圖/中國年輕人選擇「我躺故我在」:不要爭取,也不要掙扎的態度來面對職場。遠見陳心慈攝影
為了反內捲,考研考公考教師證都是出路。要不就是養成「躺平」的心態,我為降低碳排放量盡一份心力。主動降低職務要求跟物質消費,抱著平和的佛系心態面對自己的處境。同樣的情況,在日本社會則延伸出相對應的御宅族和啃老族。
多少年來,台灣不少人贊許中國年輕一代有「狼性」,敢闖敢衝敢爭取。大陸近年發生的情況,則是「我躺故我在」:不要爭取,也不要掙扎。別人996,別人積極投入工作,我堅信組織也需要穩定如我的人,我要保持消極的積極態度來面對工作。

歷經漲、難、熬、盼、金

想像我們被困在電梯裡面,只能爭取往上往下卻不能走出電梯的窘境就是內捲。
電梯車廂裡面如果還有幾隻狼混跡其中的話,那還真的會互咬互拚,卻還是沒法出梯。躺平的人,就是不參加討論到底要往上或往下的人。考公考研考教師證,其實也只是換一台電梯,不保證你可以走進大樓,甚或是走出大樓,走向廣闊天地。
要破除內捲的迷思,就得理解「內」和「外」的差別。經濟學家熊彼得曾在1932年寫過一篇短文來討論,怎麼區分增長(Growth)和發展(Development)的不同:創新是「生產過程中內生的、革命性的變化」,創新意味著「毀滅和自我更新」。真正的創新,必須能夠「創造出新的價值」。
所謂的內捲,就是內部有限度的增長,但是沒辦法創造對外的發展。
大陸90後有1.7億人左右,他們離開校園之後,不少人得在996和考研考公考教師證這反內捲三條路之間掙扎。台灣也有很多年輕人也在考研考公考教師證的路上,匍匐前行。我們旁邊的韓國跟日本年輕人則是多一條路,參加大商社的入職考試。
怎麼辦?
2021年,幾個國家年度漢字所選的漲,難,熬,盼,金,似乎給了解答。競爭的狀態不會消失,只會更全面。要殺出重圍,就得讓自己有足夠面對外部挑戰的能力,才有走出內捲電梯的本錢。只能這樣了。
延伸閱讀
看更多《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文章。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本文作者為未來文創旅發展聯盟秘書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0會員
195內容數
創刊於1986年的《遠見雜誌》,一直以「傳播進步觀念」,「社會進步的動力」自許。為了要在網路時代,一面要減少資訊氾濫,一面要用新的平台擴大影響,2013起,我們十分慎重地邀請了五十餘位(累積迄今超過百位)來自台灣、大陸、美國、香港、新加坡等海內外有成就、有見解、有理想的人士,各在其專業領域發表其獨立意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