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內捲 vs. 台灣式內捲

更新於 2024/12/14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隨著「內捲」(Involution) 一詞在華人社會中逐漸變得家喻戶曉,這個概念不僅揭示了當代社會中的競爭本質,更成為了理解當今中國與台灣社會現象的重要切入點。


內捲所描繪的,是一個群體在資源有限、進展停滯的環境下,陷入不斷內耗的惡性循環。這種現象無論在中國還是台灣都已經顯現出它的深刻影響,但兩地內捲的表現形式、競爭激烈程度,以及社會對此的反應卻存在顯著差異。


內捲的起源與現代演變


「內捲」這個概念的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初期,最早由美國人類學家亞歷山大·戈登威澤(Alexander Goldenweiser)在探討藝術和文化的發展時提出。當時,他用「內捲」來描述一種高度精細但卻無創新發展的現象。後來,這個概念被文化人類學家克利福德·吉爾茨(Clifford Geertz)進一步發展,應用於印度尼西亞的農業研究。他發現,隨著爪哇島人口增加,勞動力雖投入更多,但土地利用的效率卻未見提升,反而導致了農業系統內部越來越複雜化,但並無實質性增長,這種情況即為「內捲」。


到了現代,內捲的概念逐漸演變為形容一種競爭中缺乏創新與突破,陷入低效但高度內耗的狀態。這一現象在中國的教育、職場和房地產市場中尤為明顯,並逐步成為許多年輕人對於現代社會結構的一種無奈控訴。


中國式內捲:無法逃脫的競爭迷宮


中國式內捲首先在教育領域表現得尤為強烈。以高考為核心的升學體制,幾乎成為所有學生的命運決定點。每年數以百萬計的學生參加這場無情的競爭,補習班成為了孩子們從小到大的必經之路。儘管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透過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脫穎而出,但事實上,這場競賽的本質並未改變——名額有限,競爭愈演愈烈。學校不斷提高學科難度,學生們則被迫不斷加強自己的「做題」能力,而非真正的思維與創造力。


這種競爭壓力進一步蔓延到中國的職場,尤以互聯網與科技行業最為明顯。「996」工作制,即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一週工作6天,已經成為許多中國科技公司員工的生活日常。這樣的加班文化固然提升了企業的短期產出,但也帶來了無法忽視的問題:員工的創造力與工作熱情被日復一日的長時間勞動消磨殆盡。對於許多中國年輕人來說,這種無休止的競爭已經不再是一種奮鬥,而是一種難以逃脫的牢籠。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社會的內捲不僅表現在職場與教育中,房地產市場的過度膨脹也是一個重要的內捲領域。大城市的房價居高不下,讓許多年輕人背負著巨大的財務壓力。許多人一生的積蓄都投在了買房上,導致生活質量嚴重下降,並且這種「越努力越無法實現夢想」的現象進一步加劇了內捲感。


台灣式內捲:溫和的壓力,無形的競爭


與中國式內捲相比,台灣的內捲現象雖然也同樣存在,但其激烈程度相對較低,表現方式也有所不同。台灣的內捲主要體現在教育與職場上,特別是「補習文化」和「學歷通膨」問題尤為明顯。


台灣的升學競爭與中國相似,補習班幾乎是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許多家長早在孩子還在幼兒園時,就已經開始為他們安排各種補習與才藝班,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現象不僅讓孩子們感到壓力巨大,也讓教育資源分配出現了不均衡的現象。然而,台灣的升學壓力相較於中國還是稍顯「溫和」,考試制度沒有中國那麼嚴苛,但學生們依然在學歷競賽中苦苦掙扎。


另一個台灣內捲的典型表現就是「學歷通膨」。許多只需高中學歷的職位,卻有大學生甚至碩博士來應徵,這使得高學歷者不得不從事低技能工作,學歷的價值逐漸被稀釋。這種「過度競爭」的現象也蔓延到了職場,尤其是科技產業。儘管台灣並沒有像中國那樣普遍的「996」工作制,但許多員工也會自願加班,以求獲得更多的職場競爭優勢,形成了「加班內捲」


此外,台灣的房地產市場也開始顯現出內捲的跡象。特別是在台北市,年輕人要買房的難度與壓力越來越大。房價持續飆升,年輕人必須投入更多的資源才能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這種現象與中國的房市競爭有著類似的內捲特徵。


文化與社會反應的差異:躺平與平衡


中國式內捲的激烈競爭壓力,直接催生了「躺平」(lying flat) 這種反抗性的社會現象。許多中國年輕人感到在這樣的內捲社會中,無論多努力都無法實現自己的目標,於是選擇完全退出競爭,不再追求職業成功或高薪工作。他們寧願過著簡單、低消費的生活,也不願再為這種無止境的競爭耗盡心力。躺平的現象,反映的是中國年輕人對當前社會結構的深刻失望與反抗。


相比之下,台灣年輕人的反應則顯得更為溫和與理性。雖然台灣也存在競爭壓力,但年輕人多半選擇尋找「平衡」的生活方式。他們不會完全退出競爭,而是試圖在工作與生活中找到一個相對和諧的狀態,既不過度奮鬥,也不完全放棄。這種態度反映出台灣社會文化中對「生活品質」的重視,人們更多地在意如何過上自己喜歡的生活,而不是單純追求物質成功。


內捲的未來:如何走出這個困局?


內捲的存在,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台灣,都揭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當資源有限,競爭變得過度激烈時,個體該如何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內捲帶來的不僅僅是壓力和焦慮,還有對創新與變革的迫切需求。


要解決內捲問題,無論在中國還是台灣,恐怕都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競爭模式與社會結構。首先,教育制度的改革至關重要,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創造力和綜合能力,而不是單純的應試教育。其次,企業文化也需要改變,減少對「加班文化」的依賴,轉向以創新和效率為導向的工作模式。這不僅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滿意度,還能讓企業在長期競爭中保持更強的競爭力。


教育改革:從應試到創造力培養


無論是中國還是台灣,教育體制的內捲問題已經顯而易見。學生們在考試制度的壓力下,長期依賴補習班,重視的是分數和排名,而不是知識的應用或個人興趣的發展。要打破這種惡性循環,教育體系需要更多元化的評估標準,減少對單一分數的過度依賴,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學科領域,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


以台灣為例,目前的教育改革已經在推動素養導向的學習模式,讓學生不再只關注考試成績,而是注重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中國也有類似的呼聲,但在實際操作上,由於高考體制的強勢,短期內的變革難以迅速實現。然而,無論在哪個地區,教育的改變都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家長、學校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重新審視教育的目標,將焦點從「競爭優勢」轉向「長期發展」。


職場改革:從加班到效率和創新


中國和台灣的職場內捲問題同樣值得關注。加班文化已經根深蒂固,但實際上,這種「拼時間」的工作方式往往並不代表更高的生產力。企業應該重視工作效率和員工的創新能力,而非單純依賴長時間的工作來評估員工的價值。


科技產業中的內捲現象尤其明顯,許多公司推崇的是員工的「拼命精神」,而非真正的創新。要改變這一點,企業應該創造更多的彈性工作模式,讓員工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更高質量的工作。同時,企業文化也應鼓勵失敗與嘗試,讓員工有更多空間去創新,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短期成效。


社會價值觀的轉變:重新定義成功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台灣,內捲現象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社會對「成功」的定義過於狹隘。考上名校、找到高薪工作、買房子,這些傳統的成功標準,成為了內捲的推動力。當每個人都在追逐這些標準,競爭就變得越來越激烈,結果是大多數人都感到壓力沉重,甚至失去了生活的樂趣。


然而,成功其實應該有更多元的定義。對於一些人來說,成功可能是擁有一個快樂的家庭、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或是找到一種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方式。要打破內捲,社會需要更多元的價值觀,讓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被社會的單一標準所束縛。


走出內捲的未來:創新的關鍵


無論是中國還是台灣,最終要打破內捲現象的關鍵,都在於創新。這不僅僅指的是技術創新,更是一種思維上的突破。當我們不再陷入現有框架的競爭,而是尋找新的解決方案和生活方式,內捲自然就會失去它的影響力。


創新需要來自個人、企業、政府三方的共同努力。個人應該敢於嘗試新的工作模式,探索不同的興趣,甚至跳脫出傳統的職業發展路徑。企業則應該提供更多創造性的工作環境,鼓勵員工去挑戰現有的工作方式,並減少對加班文化的依賴。政府則應該推動政策改革,特別是在教育與勞動法規上,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選擇與保障。


內捲並非無法打破的牢籠,而是提醒我們,當競爭變得過度時,我們必須尋找新的出路。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台灣,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尋找平衡與創新的可能性,這也許正是擺脫內捲的希望所在。


#一個人資的社會觀察

#資點研習平台

https://hrlearning.com.tw/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這篇對話探討了員工培訓的效益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對話揭示了訓練過程中常見的挑戰與解決策略。透過主管的指導,新人瞭解到訓練不僅需密切與工作實際結合,還需創造支持性環境及提升學習動機,最終確保訓練能夠真正轉化為工作效益。強調了需求分析、持續跟進及績效評估的重要性,並為人資專業人士提供了可行的最佳實踐方法。
本文以辯論會模式探討了強迫分配製度在績效管理中的有效性與弊端。支持者認為該制度能促進內部競爭,提升整體表現;反對者則指出其可能導致不公平評價,打擊員工士氣。透過正方與反方的辯論,讀者可以深入理解何謂有效的績效管理,及其對企業文化和長期發展的影響。本文旨在讓企業考慮績效管理的長期效果與員工的協作精神。
在人才招聘過程中,企業常常面臨積分思維與短板思維之間的矛盾。前者強調候選人的整體潛力和多元能力,而後者則關注某些核心技能的絕對要求。本文深入探討這兩種思維模式的特點與應用,並提供如何根據企業需求靈活運用四象限人才模型的策略,幫助企業在選才過程中更有效地找到合適的人才,以支持長期發展目標。
這篇對話探討了員工培訓的效益及其影響因素,通過對話揭示了訓練過程中常見的挑戰與解決策略。透過主管的指導,新人瞭解到訓練不僅需密切與工作實際結合,還需創造支持性環境及提升學習動機,最終確保訓練能夠真正轉化為工作效益。強調了需求分析、持續跟進及績效評估的重要性,並為人資專業人士提供了可行的最佳實踐方法。
本文以辯論會模式探討了強迫分配製度在績效管理中的有效性與弊端。支持者認為該制度能促進內部競爭,提升整體表現;反對者則指出其可能導致不公平評價,打擊員工士氣。透過正方與反方的辯論,讀者可以深入理解何謂有效的績效管理,及其對企業文化和長期發展的影響。本文旨在讓企業考慮績效管理的長期效果與員工的協作精神。
在人才招聘過程中,企業常常面臨積分思維與短板思維之間的矛盾。前者強調候選人的整體潛力和多元能力,而後者則關注某些核心技能的絕對要求。本文深入探討這兩種思維模式的特點與應用,並提供如何根據企業需求靈活運用四象限人才模型的策略,幫助企業在選才過程中更有效地找到合適的人才,以支持長期發展目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臺灣歷經多種文化的影響,包括原住民文化、荷蘭文化、明鄭時期、清朝文化、日本文化及中華民國文化等,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底蘊。不同文化的交融帶來多元性,未來或許會出現一種新文化,秉持自由、民主、和平與友善的價值,對全球產生正面影響。本文探討這些文化對臺灣的影響及未來的可能發展。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前言: 在全球化的時代,國際交流扮演著促進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關鍵角色。台灣,儘管面臨地緣政治的挑戰,卻以其獨特的方式在國際舞台上展現出積極參與的姿態。本文將深入探討台灣在國際交流中的努力,以及這種積極參與的趨勢所帶來的專業見解和建議。 台灣的國際舞台角色: 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台灣是全球
Thumbnail
  這天我的工作場所辦了一場講座,這個講座的內容是向外籍教育者介紹以台灣文化為基底的教材。有些台灣老師反映應該要國際化議題多一點,像是女權議題、穆斯林議題或是人權議題,這些問題是台灣老師比較不知道的,如果有外國老師可以在這些議題上表達的更生動。   我是比較長大後,才發現自己身為台灣人,卻不是很理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Thumbnail
臺灣媒體機構正積極致力於報導國際社會議題、進行深入調查報導,同時推動臺灣與國際接軌,致力於創造一個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其中,全球氣候變遷和全球健康危機成為重要報導焦點,並呼籲臺灣媒體應該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台灣自成一格」(自治)這一政治議題,已經深化為社會議題與文化議題—「政治」已滲入「社會層面」、「社會」已滲入「文化層面」。表示,長一輩過去的努力已經開花結果,體現於新一世代的身上。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