摃的是什麼龜?「上帝公跋輸筊-頓龜(Siōng tè kong pua̍h su kiáuーtǹg ku.)」

摃的是什麼龜?「上帝公跋輸筊-頓龜(Siōng tè kong pua̍h su kiáuーtǹg ku.)」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八

前陣子路過一間頗有歷史的土地公廟,一時興起買點供品進去拜了神燒了香,這陣子似乎有種財運不錯的感覺,昨天下午去銀行辦點事,正好就在廟旁,於是順道進去走走,發現了不曉得是不是新春期間才有的「八路財神金」(上次來沒看過),同樣一時興起的,添了香油錢,來燒燒這款超級繽紛華麗的金紙(這似乎近年才有的東西?)

今天同事問我要不要集資每人100元買威力彩,100元也沒什麼好想的,就答應了。結果同事後來知道我前一天燒了這發財金,吵著說早知道應該叫我去買。

講到中獎,突然就想起「摃龜」(kòng-ku)這個詞,我們都知道這指的是希望落空的意思,至於到底為什麼要「摃」這隻「龜」呢?其實有幾種說法,幾經比對,我個人是比較支持源自日語「スコンク」(SUKONKU)的說法,スコンク指的是在比賽(尤其是體育賽事)中完全沒有得分,也就是完敗。

スコンク與スカンク(SUKANKU)語源相同,對日本人來說也是外來語,它們都來自英文的「skunk」,也就是臭鼬的意思,要是被臭鼬的臭液噴到那可是衰到極點的事情,所以skunk做為動詞也有使人慘敗的意思。

台語拿掉了日語スコンク的ス(SU),留下コンク(KONKU),最後再演變成摃龜(kòng-ku),參考1931出版的臺日典裡沒有這個現在人人都知道的詞,可見它的出現其實是相對近代的,也讓這個起源說法增加了一些可信度。

既然摃龜不是龜,那我們就再來補充個真的龜:「上帝公跋輸筊-當(頓)龜(Siōng tè kong pua̍h/puā su kiáuーtǹg ku.)」

上帝公就是玄天上帝,形象是手持寶劍,腳踏龜蛇,「當(頓)龜」的故事據說出自活躍於日治至戰後的臺南人 #許丙丁 的漫畫作品《小封神》,書中說有天玄天上帝出巡途經街邊,被慫恿參加了一場聚賭,結果輸得一屁股債,連腳下的神龜也給拿去當舖抵押了,這就是所謂的「當龜(tǹg-ku)」,同樣發音的「頓龜(tǹg-ku)」指的則是一屁股跌坐在地上,「頓」原本就有放置重物的意思,如果你把自己這個重物(?)放置在地上,它就變成「跌坐」了。

至於為什麼是「龜」呢?大致有二個說法,其中之一認為,龜這字也常被用來形容像龜殼一樣隆起的事物,例如「墓龜」,指的就是墳頭隆起的地方,至於人體……你覺得屁股的曲線像不像龜殼隆起呢?(如果你覺得不夠隆起,請加強深蹲)。

另一種說法則認為來自「尻」字,除了教育部推薦的「kha」音以外,參考韻書等其他典籍,尻可能也有「kho」、「khu」的音,而尻本來就有「脊梁盡處」(白話:屁股)的意思。也就是說「龜」在這裡當成臀部是諧音尻字而來。

等等……我才剛參加集資買威力彩,現在卻在這裡又是「摃龜(kòng-ku)」又是「頓龜(tǹg-ku)」的………

亞特聊聊天Podcast
avatar-img
【亞特聊聊天丨台語Podcast放送】播音室
12會員
40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戲開天鵝宴,一宴三十年(四)青瞑龍〉裡頭提到,在一連串對針對唐太宗的「打臉事件」後,現場只剩下太宗與老國公房玄齡二人大眼瞪小眼,像這樣的情境在台語俗諺裡有句話可以形容:「犀牛照角」,它的完整原句則是「犀牛照角,見面就觸(Sai-gû tsiò-kak, kìnn-bīn tō-tak.)」。
Hiannh是個動詞,指的是用手及臂環抱、把東西塞在腋下空間攜帶,通常這攜帶的東西,都稍有體積,所以需要用手臂的長度固定物體才比較好搬運,並且這個動詞後的受詞,最常被用來連接衣物布料類的物品,例如「挔被(hiannh-phuē)」、「挔衫(hiannh-sann)
雖然基隆也是著名雨都,不過真要說起下雨天數以及不易缺水這回事,宜蘭還真的是獨佔鰲頭(不太開心的那種),所以跟雨有關的俗諺在宜蘭的日常生活中也就使用得相當多。
之前介紹到小時候我在細雨中出門不撐傘,就會被勸告「小雨未堪得捷落」(Sió hōo bē kham tik tsia̍p lo̍h/lō.)。 說到出門,除了下雨讓人困擾,對我來說經常還有一件更讓人困擾的事,那就是:我是個大路痴……
不曉得是不是現代社會中牛已經相對少見,牛糞更不是大部份人日常生活中會運用的東西,這句話我已經很久沒聽到了(對了,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啦!只是小時候聽人說過XD)。
有句話說「泉州人開港,漳州人種田(Tsuân tsiu lâng khui káng, tsiang tsiu lâng tsìng tshân.)」表達了大致的族群習性(但不是絕對),在原鄉對外貿易興盛的泉州人與農耕拓墾導向的漳州人,在台灣一樣表現出其各自的發展傾向……
在〈戲開天鵝宴,一宴三十年(四)青瞑龍〉裡頭提到,在一連串對針對唐太宗的「打臉事件」後,現場只剩下太宗與老國公房玄齡二人大眼瞪小眼,像這樣的情境在台語俗諺裡有句話可以形容:「犀牛照角」,它的完整原句則是「犀牛照角,見面就觸(Sai-gû tsiò-kak, kìnn-bīn tō-tak.)」。
Hiannh是個動詞,指的是用手及臂環抱、把東西塞在腋下空間攜帶,通常這攜帶的東西,都稍有體積,所以需要用手臂的長度固定物體才比較好搬運,並且這個動詞後的受詞,最常被用來連接衣物布料類的物品,例如「挔被(hiannh-phuē)」、「挔衫(hiannh-sann)
雖然基隆也是著名雨都,不過真要說起下雨天數以及不易缺水這回事,宜蘭還真的是獨佔鰲頭(不太開心的那種),所以跟雨有關的俗諺在宜蘭的日常生活中也就使用得相當多。
之前介紹到小時候我在細雨中出門不撐傘,就會被勸告「小雨未堪得捷落」(Sió hōo bē kham tik tsia̍p lo̍h/lō.)。 說到出門,除了下雨讓人困擾,對我來說經常還有一件更讓人困擾的事,那就是:我是個大路痴……
不曉得是不是現代社會中牛已經相對少見,牛糞更不是大部份人日常生活中會運用的東西,這句話我已經很久沒聽到了(對了,我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啦!只是小時候聽人說過XD)。
有句話說「泉州人開港,漳州人種田(Tsuân tsiu lâng khui káng, tsiang tsiu lâng tsìng tshân.)」表達了大致的族群習性(但不是絕對),在原鄉對外貿易興盛的泉州人與農耕拓墾導向的漳州人,在台灣一樣表現出其各自的發展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