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的最大槓桿是什麼?

2022/02/1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是「愛」。
等等別走,先聽我解釋。

創作者的心魔

創作就是一條與心魔對戰的路。這一路上會遇到的敵人太多了,而且可怕的是,心魔時常偽裝成各式各樣的花樣對你進行左欺敵右欺敵欺敵欺敵再欺敵。
其中最常見的一項,絕對是「焦慮著創作是否會賺到錢,所以開始擔心行銷、擔心人脈、社群成績、觀看數、訂閱數...」的幻術,會以各種形式出現。
我認為這是非常兇猛的心魔,因為他「師出有名」。
對,創作者確實要理解如何用社群,怎樣「製作」自己,才能夠在網路世界生存。但也很可能因此,創作者被捲進這個旋渦,輕則時間都花費在研究這些東西上面,怠惰了創作;重則慢慢變成只想著如何得到關注與掌聲,四處問著「我追蹤你你追蹤我好不?」的可怕模樣。
做喜劇的路上尤其。
這幾個月我陷入了對錢的焦慮,每天就想著如何在網路上賺錢,整日在快速致富的幻想跟做喜劇之間拉扯,想著怎樣獲得流量,怎樣把流量變現。想著想著兩個月過去了,我發現自己一篇笑話也沒寫。
沒寫笑話,那都做了什麼?
兩個月間,我不斷研究各種「創作者的獲利模型」,連同區塊鏈相關的NFT、Unite(創作者自行發幣的平台)都研究一遍。
我一直在尋找:「什麼才是創作者的『槓桿』?
槓桿,名詞,指「投注資源下去可以達到最大的整體效果產出的關鍵環節」。
因為我只知道創作者要賺錢,肯定要靠流量,而流量則靠社群。
所以我一個一個環節去拆解、思考,是多平台共同發布嗎?是要出怪招在公車站貼貼紙嗎?是要每天發一隻YT影片嗎?每天發Podcast嗎?
直到讀到這本書,問題自行拆解了。
這本書目前有中文版
Austin Kleon是一位工程師轉職詩人,但是賣得最好的書都不是詩集(不意外)而是專門談論創作的三部曲《點子都是偷來的》、《點子就要秀出來》以及《Keep Going》(似乎沒有中文版)。
這本書在討論的問題是「身為一個創作者,怎樣做才能讓你的作品被看見?」,書中用10個心法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我認為總結下來其實可以簡單回答這問題:
要真心「愛你的技藝」。「愛」才是最大的槓桿
賺錢來自流量,流量來自社群,社群來自你對「好作品」的熱愛,也來自你因為這份熱愛而做的「無私分享」。
簡單來說,用愛發財
以下用複雜的話來解釋這個簡單的答案。

愛你的「創作」

作為創作者,有非常高機會你熱愛的東西是別人眼裡的垃圾。儘管如此,我們必須要有勇氣熱愛這個「垃圾」。
因為我們的目標,不是去討好所有人,而是在廣大的網路世界裡找到「跟我一樣的人」,也就是找到你自己的部落,你的族類,那些一樣珍惜你手上的「垃圾」的人。
要怎樣持續熱愛你的「垃圾」?
當一隻菜鳥。永遠保持菜逼八,不要變「專業」。
專業是一個假議題。在創作的路上,沒有人是真正的「專業喜劇演員」、「專業畫家」、「專業音樂家」。因為專業意味著「你精熟了某份技能組」,這個字詞裡面不包含「你試圖創造新的玩意兒」。
一個二十年經驗的畫家,很可能是一位專業的「畫師」,但作為一個有創造力的畫家,他必須永遠保持菜鳥。因為他真心愛這份藝術,他自然會想挖掘畫畫的更多可能,不會滿足於只當一個畫師。
約翰藍儂寫歌卡關時,會拿起一樣他從沒有學過的樂器,然後逼自己用這個樂器創作。他是菜鳥。
Amateur,名詞,中文譯「菜鳥」,字根來自拉丁文「熱愛的人」
因為熱愛你的藝術,所以你永遠保持菜鳥。反過來也成立,因為你記著自己是菜鳥,所以你要求更多,持續學習,永遠在進步。
當發現自己不那麼愛你手上的「垃圾」時,暫時放下它。想像自己是第一次接觸這領域的菜鳥,你可以玩什麼花樣?這可能會讓你重新愛上創作。
有些東西則會吸取我們對創作的愛。要辨別這些東西是什麼,方法也蠻簡單的,簡單到不太需要命名,但是作者還是命名了,叫做「吸血鬼測試」
「吸血鬼測試」:如果跟某人、事、物相處完你覺得被榨乾了,那就把這髒東西給丟了。
讓你興奮的事情,就去做。讓你被榨乾的事情,放棄。
但如果你目前沒有餘裕可以放棄怎麼辦?
我上一份工作就是每日每夜榨乾我,我確實也因為這份工作而停止做喜劇了很久。如果回到那時候,我可能會試試看「在行事曆上安排一個黃金時段就只能創作」,至少,在被榨乾的每一天裡面,有一個小時我是開心的。

愛持續「分享」

食好鬥相報(Tsia̍h hó tàu sio-pò.),台語,意指「吃到好東西就極力四處推薦」
食好鬥相報,就是創作者的最大槓桿。為何?因為你需要凝集你的族類,你們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喜歡你在創作的東西」。不見得是你的作品,至少是你所做的藝術。
熱愛你的藝術,你當然可以跟朋友聊個沒天沒夜,從外太空聊到海龍宮,那怎麼場景轉移到網路上,大家就惦惦?
「可是我就不喜歡自捧啊...那樣感覺很怪,好像我很秋一樣...」
感覺到了嗎?這是心魔的另一種樣貌。表面上謙虛不五星吹捧,實際上是心底害怕著被人真的看見。
為何這麼確定這是心魔?因為食好鬥相報的本質不是吹捧,是分享。
你並不是self-promotion,你只是sharing,把你的作品放上網路上,讓那些愛上你的人有個暢通的管道可以看看你是誰。
因為很殘酷的是,作品沒有放上網,那就等同於沒有存在過。
就像是那個哲學思考實驗一樣:在無人小島上倒了一棵樹,那麼樹倒了有發出聲音嗎?不論哲學上如何,作品沒有在網路上,那就等同於沒有作品。就這麼簡單。
「可是我就覺得作品不夠好怎麼辦?我現在那麼菜,這種爛東西也給人看嗎?」
這問題有兩個處理方式:

從內心克服發布的恐懼

想想「死亡」這件事情,我們隨時會死。
作品沒有發布就不曾存在,你也許明天就要死了,你還會在乎那些害羞給人看的情緒嗎?
賈伯斯會想像自己即將死亡,用死亡的毀滅空無作為支點去克服恐懼。
作者也提議我們每天早上讀一篇訃聞,提醒自己死亡離我們有多近。
(這邊有點文化差異,台灣的訃聞偏向於通知你誰掛了喪禮辦在何時何地;美國的訃聞是會紀錄死者生前做過的大事,所以讀偉人的訃聞是會讓人蠻感動的,紐約時報就有一個專欄專門放訃聞

不一定要發作品本身

「分享」不是宣傳吹捧自己的作品,而是關於創作的所有可聊的故事。
畫畫的過程你用什麼顏料?帆布品質有差嗎?哪間賣的帆布最好?今天畫的如何?哪些畫家給你最大啟發?色彩在人的心理造成什麼樣的效應?接下來你想畫什麼?
點子、過程、品味、知識」,不要囤積,全部通通發出去。
每天都發一點點你的創作過程,背後的故事。做自己的紀錄片導演:把你的創作過程都放上網。
如果沒有任何創作過程可以發布怎麼辦?那先發布你的「品味」。分享「對你有影響的人」是非常強大的,你是input的集結體,讓別人瞭解你平常看什麼以及怎麼看,可能影響力比你的作品更強大。
另外,Teach what you know!我們都是從新手開始學習,想想若一開始就有人告訴我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那有多好? 把這些經驗分享出去。
總而言之,要以「讀者是我老闆,我要交代我最近在幹嘛」的心態發文,不是發你的午餐吃什麼。
不用自我審查,不用耍帥裝酷,不用鑽牛角尖,就是單純分享「你熱愛的東西」,就這樣。
有許多創作者會有「我的作品自己會說話(My work speaks for itself)」的迷思。事實上,作品背後的故事有時候比作品本身更有影響力,而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天生需要與他人連結,故事是一種幫助我們建立信任的方法。作品不會說話,故事會。
如果想要更有效地分享你的作品,你必須知道怎樣講好故事,以及怎樣是一個好故事。
槓桿原理就是這麼簡單:做你喜歡的東西,公開談論你喜歡的東西,然後你就會吸引到一樣喜歡這東西的人。

另外,一定要註明出處。

如果有個東西你很想分享,但你就是記不得來源哪裡怎麼辦?
很簡單:不要分享。

愛你的「社群」

社群是創作者可以擁有的最珍貴後盾,不管是在史前時代、中古世紀、70年代、Web3都是。社群可以經濟支撐創作者,也可以與創作者交流,激盪出好的作品。
作者稱這類由社群之間互動激盪出來的偉大創作家叫"Scenius"(Scene社群+Genius天才):歷史上我們以為的創作天才,其實都是跟一群人混在一起(有個Scene),彼此分享激盪,彼此抄襲也彼此貢獻,他們不是Genius,是Scenius
善用網路創造你的Scenius。
論壇、電子報、社團、群組...都可以,想想你可以為你的社群帶來什麼。

你要吸到的是「心」,不是「眼球」。

「眼球」會為你帶來錢,但是「心」為你帶來長久的支持。
不要擔心有多少人來追蹤你,要擔心追蹤你的人質量如何。
不要浪費時間研究怎樣獲得更多追蹤人數,
不要浪費時間追蹤某些人只是因為你可以這樣達到某種目標,
不要跟你不想聊天的人聊天,不要聊你不想聊的事。
如果你想要有追隨者,成為值得追隨的人。
在社群這塊,我們常常被數字誤導,或者嚴重高估「人脈」的重要性。
創作生涯確實是百分之百藉由「你認識誰」在運轉的,但問題是,就算你認識再好的人脈,沒有交出好的作品證明你值得被幫,仍然不會有人幫你。
而要認識好的人脈,你只能靠好的作品去吸引;要使用這個人脈,你也必須靠好的作品。
這是很讓人振奮的分析框架,因為「好的作品」是只要我們定下心來追求,就可以做到的,或者至少,可以藉由努力讓生產好作品的概率最大化

不要成為人體詐騙機

人體詐騙機(Human Spams)是作者發明的詞,形容那些「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人們。每個行業裡都有人體詐騙機,這是人性。
「在寫作這行業裡,有太多人只想要把自己的作品放上某某雜誌上,即使自己平常根本不讀那雜誌。」(Dan Chaon)
如果你想要粉絲,你必須先成為粉絲。如果你想要社群接納你,你要先成為良好的一員。如果你的主力都放在宣傳自己的作品,那你就做錯了。
你必須是「引路人」。
作家Blake Butler稱之為「開放節點」,你是訊息的流通管道。
得到之前必須給予,被注意到之前要先注意。閉上自我吹捧的嘴,聽聽別人在講什麼。
不要變成人體詐騙,要當一個開放節點。

不要放棄

Joan Rivers解釋喜劇怎樣運作:「在我們這一行裡沒有放棄的概念。你緊緊抓著梯子不放,當他們砍掉你的手,你用手肘抓著,當他們削下你的手臂,你用牙齒咬著。你從不放棄,因為你不知道下一份工作是從哪裡來的。」
「你不能預先規劃任何事,你只能go about your work,每天每夜,沒有希望也沒有絕望,你不能指望成功,你只能將門開著等機會進來。」Isak Dinesan
創作最難得的是持續。
怎樣可以不放棄?
作者提出一個方法論:工作接龍(chain smoking)。
把每一份工作的結束當作下一份工作的開始。每一個笑話的句點是下一個笑話的起點。這樣你永遠不會停止工作,也不會有寫作障礙。
這當然是很理想的作法,但會累的時候還是休息吧。關於如何不要放棄,書中沒有講太多實際的方法論,但這卻可能是所有剛開始創作的人最巨大的課題。
創作的過程是非常冗長乏味的,每一天都是Groundhog Day,每天都要重複一次你昨天做的事情,每天都是同樣的把大石頭推到山頂,再默默看他滾下來,明天重來。
創作者就是薛西佛斯,我們每天做同樣的事情,每天重來,在這樣冗長的過程中找到一點自己的小確幸。
卡繆是這樣形容薛西佛斯的:「薛西弗斯一切無言的快樂便是在此。他的命運屬於他自己。他的巨石是他的事。」《薛西佛斯的神話》

不要習慣

這是對我最有體悟的一項。2017年我開始做喜劇,做了兩年後我感覺到嚴重卡關,於是放棄。休息一年半之後,現在是我重新學習喜劇的時候。
傳奇喜劇演員LouisCK每年都會重寫一次專場(最近因為性醜聞比較少了),他曾經囤積15年的笑話不敢放手,在他生涯撞牆期偶然聽到他的偶像Geroge Carlin會每年做一場專場,結束後從頭開始寫新的一場後,他決定模仿這個做法。因為沒有舊的笑話了,這樣做逼他不得不往內心深處挖掘。
(美國喜劇演員平均三年做一次一小時專場,且有大多數喜劇演員是不淘汰笑話的,因為笑話可以持續在全美不同城市講,等於是喜劇演員的最大資產)
休息一陣子再回到老本行,不是「從頭來過」而是「重新出發」。
你可以再次當一個菜鳥,重新愛上你的技藝。
你人生中有多少次機會可以重新好好愛一個人?
但你卻可以無限次重新愛上創作。這是多麽珍貴的禮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81會員
82內容數
我是個用幹話抄書的喜劇演員,每天都會發一篇文。 《書不起》,寫給創作者的思維升級電子報。 成為前 3000 位訂閱者 : chiukaun.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