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把兩張同樣的圖片接在一起,你可以放大來看紋路都是一樣的,差別只在於其中一個步驟採用別的方式,但是在結果上卻產生肉眼可見的差異,這一篇文章會先解釋我在圖像運算上的理解,後半段則說明如何運用在寫作上。
這張圖片是這樣的,不用管標題或是波浪什麼的,這是我將一張製作完成的大張原圖,用軟體縮小尺寸分別產生的兩個結果,當然將上下接合又變回一張圖片了,唯一的差別在於縮小使用的算法。
圖像縮放(image scaling)
我並不是專家,也不在這邊詳細解釋背後的數學算法了。
圖片在縮放的過程中,不只是數字上從2K改成4K而已,圖片的內容資訊需要跟著運算改變,通過軟體的算法採樣,在圖片中插入或去掉像素,來改變圖片尺寸的同時保持整體形象不變,而被取走的像素就會被鄰近的像素給平均掉。
但是像素之間也不是均等的顏色,有變化才會是一張圖案,那要是取走的像素被均勻分散,原本顏色的高低起伏就會被破壞,失去原本的輪廓,要如何保有原本的內容,看是與更大的範圍平均以達到平滑的效果,或是控制在最小的範圍,讓細節全部保留,依情況就會使用不同的算法。
宏觀/微觀
改變尺寸時,通常會希望圖像能夠保有原本平滑的與清晰,但是這兩項標準有時卻是衝突的狀態,想要清晰時,用最小的範圍來計算,確實會把細節最大限度的保留放大,卻也包含所有雜點瑕疵,想想人像上所有的毛孔皺紋都清晰可見,其實會滿嚇人的。
另一方面,追求平滑,就像許多修圖過後的美照,人物皮膚細緻毫無一絲瑕疵,甚至修過頭的完全看不見毛孔,皮膚變得像塑膠一樣,這也是捨去大量畫面細節的效果,當然在修圖時能依照部位控制要平滑還是細節,這就不多談了。
說到這邊的重點是,著眼在細節或是整體脈絡時,會讓結果有明顯可見的差異,而要使用怎麼樣的算法,應該取決於原始圖片的內容,越是複雜的圖片就應該採樣更大範圍的內容;越是單一的圖片則只需要採樣最小範圍的內容即可。
嗯......,縮以勒,本來只是想到這邊,好像有點東西可以寫,但是只停在這邊,大概無法讓人理解這個概念的用處,所以接下來我就用寫作來解釋這個概念。
想法的粒度
重複一下前面的概念,依據原始內容的複雜程度,會需要在輸出時調整關注的尺度。
要在寫作上實踐時,腦子裏的想法就是還未處理的原始內容,而寫出來的稿子就是經過調整的結果,中間的調整就會讓這個結果會是5000字的長篇大論,還是500字的瑣碎雜記。
寫出多長的文章並沒有優劣,卻會影響你的想法是不是能最好的傳達出去,譬如說我今天說了一個圖形學專業的內容,這是一般人陌生的話題,因此我需要將這個內容的用途、原理、對讀者的意義這些分幾個重點說明清楚,要是說明的不夠完整,讀者就會忽略內容的重要性,或是被專業落差嚇跑。
另一方面,當我說了一個生活化的內容,也就不需要擴展到太多的瑣事,生活經驗的落差不至於會需要幾千字解釋有多苦悶,因為每個人都有差不多的生活,太多的篇幅反而是在稀釋內容的深度。
左右文章篇幅的要素不只這一個,但是想檢視有沒有把內容完整呈現,也許可以當作參考,希望這篇說明有足夠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