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不止作者一人吧,這個年代有誰不被網絡綁架?
我相信當每一件事,即使是原意或動機再好不過的事,走到極致之時都會物極必反。通訊的便利、資訊的流通,當這些變得過度大量佔據我們的日常生活之時,一不小心就會在網絡漩渦裡失去重心。雖然作為一個現代人,現實生活之中不太可能完全不接觸網絡世界,但我們仍然是實實在在的一個人人,一個活在現實世界裡的生命體,從虛擬回到現實,從外在回歸內在,把重心從別處拉回到自己的心上。
每天與全世界來往互動,對那個自然內在的「自己」,卻找不到時間傾聽,挪不出空間對話。 時間久了,甚至忘了,他在。
幾年前讀過河正宇的《走路的人》讓我更喜歡走路,疫情之前總會找點時間從某一處走到另一處,確實如河正宇所言,當遇到一些想不明白或不愉快的事,就去走路吧。在走路的過程裡,走著走著,就會想通了、放下了。
羨慕生活在台灣、日本、韓國的人,他們不用出國都有好山好水,只要抽點時間就可以來一次國內旅遊,逃離城巿幾天,甚至可以選擇回歸自然,走到鄉郊過些簡樸生活。
作者龍應台近年住在台東,寫下了新書《行走 獨處的實踐》(台版書名為《走路 獨處的實踐》,想不明白為什麼要不一樣?)
不善長繪畫的她,在七十歲的前夕出版了首部圖文創作集,收錄了 40 篇文章,以及親自繪畫的 18 幅畫作。相比起以往的作品,這一本相對是「易入口」,內容也比較輕鬆,說的是巿場裡的老婦人、梔子樹葉底下的毛蟲、從屋子裡突然躍上窗台的貓,還有在水稻田插秧的老農。
特別是受疫症困擾的這兩年多的日子之中,再簡單的事也不容易做得到。作者在書裡有30項的建議,30項看似微不足道,但實踐上來也不一定是輕而易舉的事:走一條沒有走過的路、去菜巿場跟十個人說話、斷網坐在黑暗中,看。一個人走路,是獨處的實踐,一步步走著,找回自己的心。
如果玫瑰認得雨 如果葉子認得風
如果蜜蜂認得香 如果蚯蚓認得土
那麼山坡上 今天開放的茶花 認得昨晚的露水
那麼走路的我 找得到我
從獨處之中,坦白地面對真正的自己,在空間時間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在瘋狂的世界裡,我們必須抓得住自己的心,才能在風暴之中不受動搖,站得穩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