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第五波COVID疫情記事——折騰人的强制檢測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檢測中心外長長的排隊人龍

檢測中心外長長的排隊人龍


上周,自己居住的大樓有兩三戶確診,結果被政府納入為強制檢測大廈,在六天內要進行兩次檢測,不幸又碰上寒潮,在寒雨日子排隊等候檢測,折騰了半天。

當不少國家選擇「與病毒共存」策略應對兩年多的疫情,香港要跟隨中國的「動態清零」嚴謹防疫策略,採取一系列「早發現、早處理」,不惜一切隔絕確診人士及密切接觸者,盡量圍堵病毒在社區傳播的風險。

可惜,COVID病毒不斷變種,傳播能力有愈變愈強的趨勢,應對策略趕不及病毒實際的傳播速度,香港每天COVID確診數由2月初的百多宗飆升至2月底萬多宗。確診病人湧現,檢測需求急增,但檢測速度追不上,火燒連環船,香港的醫療體系、社區檢測配套及隔離設施,統統面臨崩潰邊緣。

本來只要一幢大樓發現確診者,整幢大樓的居民都要進行兩次強檢,但是自疫情在農曆新年期間迅速爆發,檢測中心應付不來龐大的應檢人士需求,政府唯有改變強檢條件,除非一幢大樓短期出現多宗確診個案,否則不用強檢;除確診者居住地方外,早前曾到訪的場所也不用納入為強檢範圍。同一時間,社區檢測中心設置派籌系統,市民可在網上查看各區當前的籌號及派籌情況。

我居住的大樓在農曆新年假期過後,已經出現第一宗確診個案,但一直沒有公佈強檢通知,然後短短九天內,出現四宗個案,最後還是逃不過強檢的命運。

新安排下,強檢大樓住戶第一次檢測必須進行鼻咽拭子樣本測試,第二次檢測可選擇深喉唾液樣本測試。


真.折騰人的强檢體驗

第一次到社區檢測中心強檢算很順利,還好設置電腦派籌制度,我們前往的中心屬於比較城市邊陲的位置,而且身處的社區疫情尚算穩定,當天中心開門時間為早上十點,整天檢測上限是2500,我們到達時間接近中午十二點,拿到的籌號大約是950,現場準備入場檢測籌號差不多到500,於是我們到附近的商場買些日用品,逗留在室內禦寒,等了近兩個小時,在網上看到籌號快到我們的時候,趕緊走到中心完成強檢,順利回家。這樣才完成第一次的強檢。

三天後,要進行第二次強檢,目前在香港不做強檢即屬犯罪,可遭罰款及監禁。不過,強檢日子遇上寒流來襲,還要下雨,在戶外攝氏七度的環境下排隊等候慢長的檢測,百般滋味在心頭。

出門之前,查看現場派發的籌號只是300多,只是一趟十分鐘的小巴車程,現場所見是一條長龍隊伍,排隊數目多達200至300人,籌號跳升至1400,現場準備入場檢測的籌號只是400多,代表當刻我們即使成功拿了籌,起碼要到下午五、六點才能回來中心做檢測,來回折騰,浪費時間。

raw-image

我們感到勢色不對,轉移陣地,決定到附近的社區診所,拿取深喉唾液樣本瓶作為第二次强檢。然而,這種樣本瓶不是隨便就能拿到,就以我們前往的社區診所作例子,每天只有兩個時段(上午9時及下午2時)派發樣本瓶,上午派發數量為100,下午派發數量為50,派完即止,每人限取一個。如此一來,我們就要趕在下午1時到診所外輪候。

下午1點抵達社區診所,門外已經有30至40多人輪候,殊不知雨愈雨愈大,橕著傘站在寒雨環境下排隊一個小時,雖然我們身上穿著厚衣,貼了暖暖包,但也擔心身體很快捱不住,沒有染上COVID,卻著涼病到,得不償失。名額有限,一邊排隊,一邊有幻得幻失的感覺,擔心拿不到樣本瓶的感覺,絕不好受。

我們算是幸運,下午2點成功取得樣本瓶,翌日可以用深喉唾液遞交檢測樣本。拿到樣本,立刻回家,洗個熱水澡,全身清潔消毒,下午3點半才吃到一碗熱湯麵。折騰了半天,沒有心情工作,身心俱疲,還是要爬到床上,睡了兩個小時,稍為補充體力,精神才能恢復過來。

raw-image

第一次檢測結果,兩天後發短訊告知。
第二次檢測結果,五天之後仍未收到結果通知。


變完又變的强檢政策

2月26日確診數字:17,063宗

香港政府再次調整強檢策略,大部分情況以自行快速測試,取代部分強檢要求。市民用自行快速測試檢測出現陽性,即視為確診,可稍後在網上平台通報。

硬是要全港市民折騰一輪,發現檢測設施超負荷,最終接受自行快速測試結果。

其實觀察到Omicron病毒在多個國家快速傳播的勢頭,早於2月初接納自行快速測試結果,讓市民自行檢測就可以早發現,早治療,就不會拖累醫療系統,浪費大家時間排隊檢測等結果吧?在檢測中心聚集大量人群,會否成為另一個傳播風險場所嗎?

香港政府一直請求中央政府幫忙,派遣更多內地人員來港,為3月展開的全民强檢作準備,但親身體驗早前社區檢測的狀況,一個月內數百萬香港人按出生年份輪流分批檢測三次,感覺又是另一種拖累民眾生活的一番折騰。

一次過找出十數萬個確診者,怎樣同時間診療隔離是一個問題,檢測完是否真的成功清零又是一個謎。

raw-image

文章同步上載於個人網站Matter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竹的沙龍
4會員
9內容數
小竹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3/30
確診COVID後的DAY 20,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也沒有舊病復發的感覺,我想是完全康復了吧?慶幸同住家人沒受感染,自己病情算是非常輕微,感謝主!在這裡分享一下自己染病及康復的個人感受。
Thumbnail
2022/03/30
確診COVID後的DAY 20,身體沒有任何不適,也沒有舊病復發的感覺,我想是完全康復了吧?慶幸同住家人沒受感染,自己病情算是非常輕微,感謝主!在這裡分享一下自己染病及康復的個人感受。
Thumbnail
2022/03/14
上周用快速抗原測試,發現自己確診COVID。2月中接種第三劑BIONTECH(BNT)疫苗,一個月內感染COVID,現在的我等於吃了全餐,算是打了四劑,感覺有點厲害?
Thumbnail
2022/03/14
上周用快速抗原測試,發現自己確診COVID。2月中接種第三劑BIONTECH(BNT)疫苗,一個月內感染COVID,現在的我等於吃了全餐,算是打了四劑,感覺有點厲害?
Thumbnail
2022/03/04
近日,香港超級市場的貨架經常空空如也,不論是新鮮蔬果、冷凍肉類、罐頭米糧、急凍食品(冷藏食品),貨物剛上架,轉眼就給人一掃而空。全香港的超級市場及雜貨店連續好多天都是這樣子,民眾東奔西跑,費盡心力,只是為了添購日常用品及食品。
Thumbnail
2022/03/04
近日,香港超級市場的貨架經常空空如也,不論是新鮮蔬果、冷凍肉類、罐頭米糧、急凍食品(冷藏食品),貨物剛上架,轉眼就給人一掃而空。全香港的超級市場及雜貨店連續好多天都是這樣子,民眾東奔西跑,費盡心力,只是為了添購日常用品及食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正當我想要去登記打第四劑時,結果老天直接送我正港病毒,確診。
Thumbnail
正當我想要去登記打第四劑時,結果老天直接送我正港病毒,確診。
Thumbnail
終究還是躲不過(不是天選之人啊) !幸好是制度建立較完善時才確診!?COVID-19確診總人數繼續攀升,而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員。人生劇本總是出其不意,得到了就面對吧! 確診日記 (如果能不要寫這篇該有多好)+快篩陽確診評估視訊門診經驗分享
Thumbnail
終究還是躲不過(不是天選之人啊) !幸好是制度建立較完善時才確診!?COVID-19確診總人數繼續攀升,而自己也成為其中一員。人生劇本總是出其不意,得到了就面對吧! 確診日記 (如果能不要寫這篇該有多好)+快篩陽確診評估視訊門診經驗分享
Thumbnail
竟然跟上流行, 在今年的勞動節我也確診新冠omicron, 雖然快篩陰性兩次, 但是左邊喉嚨已經開始疼痛, 再加上良人快篩陽, 被良人抓去一同步行至雙和醫院新冠急門診排隊看診及PCR、領藥. 約莫近兩個小時之後回家途中, 儘速採購居家照護十天所需要的食材. 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難忘的勞動節.
Thumbnail
竟然跟上流行, 在今年的勞動節我也確診新冠omicron, 雖然快篩陰性兩次, 但是左邊喉嚨已經開始疼痛, 再加上良人快篩陽, 被良人抓去一同步行至雙和醫院新冠急門診排隊看診及PCR、領藥. 約莫近兩個小時之後回家途中, 儘速採購居家照護十天所需要的食材. 從來沒有經歷過如此難忘的勞動節.
Thumbnail
這幾個星期,台灣開始大規模爆發新冠肺炎-omicron,
Thumbnail
這幾個星期,台灣開始大規模爆發新冠肺炎-omicron,
Thumbnail
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燃眉之急,最近政府一直在調整第一線的醫療量能,多數民眾也是極力配合,但要確診或居隔者傻傻的等,真是無言。
Thumbnail
有沒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燃眉之急,最近政府一直在調整第一線的醫療量能,多數民眾也是極力配合,但要確診或居隔者傻傻的等,真是無言。
Thumbnail
時間倒數中,我和老公緊盯著檢驗卡匣,第一條位於C的線很快就顯現,第二條線會不會出現才是重點,真令人緊張,又過5分鐘,第二條位於T的線隱約開始浮現,我想「果真中了」。
Thumbnail
時間倒數中,我和老公緊盯著檢驗卡匣,第一條位於C的線很快就顯現,第二條線會不會出現才是重點,真令人緊張,又過5分鐘,第二條位於T的線隱約開始浮現,我想「果真中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