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我是不是中風了?」 談週期性麻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吳伯伯是老患者了,與太太退休後,積極安排日常生活,規律的運動、清淡的飲食,基本上沒有三高問題,外表較實際年齡看來年輕許多,偶有微恙,久久才來一趟診所
「週期性麻痺」也稱為「週期性癱瘓」(Periodic paralysis, PP),好發於男性

「週期性麻痺」也稱為「週期性癱瘓」(Periodic paralysis, PP),好發於男性

吳伯伯是老患者了,與太太退休後,積極安排日常生活,規律的運動、清淡的飲食,基本上沒有三高問題,外表較實際年齡看來年輕許多,偶有微恙,久久才來一趟診所。

然而,這次回來不若往常從容,一坐下便焦急詢問:「醫生,我是不是中風了? 前天發生一次,突然間腳無力、無法動彈,持續10多分鐘後才恢復。昨天又發生一次!」太太也在一旁幫腔:「本來他還鐵齒覺得不要緊,沒想到又再一次,今天一早就先去趟醫院,安排明天做電腦斷層掃描。」

接下來,花了點時間詳細問診,是如何發生的? 單腳還是雙腳? 除了無力,其它感覺是否也喪失? 最後,我請吳伯伯放寬心 - 不是中風,是週期性麻痺! 反正,只要聽到不是中風,至少先安心一大半。

「週期性麻痺」也稱為「週期性癱瘓」(Periodic paralysis, PP),好發於男性(男女比約 10:1),年齡層從4~60歲都有,以青壯年居多。典型發作時間於飽餐後、睡眠中、清晨起床時為多,出現肢體肌肉對稱性的無力或完全癱瘓,明顯程度,下肢重於上肢、近端重於遠端,伴有肢體痠脹、針刺感,症狀一般由數分鐘到數小時達到高峰,發作時無肌肉強直或感覺障礙,在二次發作間的肌力是正常的,但嚴重者,會影響到膈肌、呼吸肌、膀胱括約肌、心肌。發作後,有頭痛、虛脫、多尿、腹瀉等症狀。發作時的特點,是血中鉀離子濃度改變,據此而分為低血鉀型、正常血鉀型與高血鉀型,但臨床上以低血鉀型為常見,正常血鉀與高血鉀型均屬罕見。疲勞、飽餐、寒冷、酗酒和精神刺激等,都是低鉀型週期性麻痺發作的誘因。

根據臨床所見,肌肉痿軟無力而不疼痛者,屬於中醫的”痿病”範圍。《內經.素問.痿論篇第四十四》中,詳細探討了身體在不同病因下產生的各種痿病,如志不得伸、悲哀太過、久處濕地、勞倦遠行,有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以及環境因素之分。病機方面依不同症狀,可分成肝腎虧虛、脾失健運、濕邪浸淫與陰傷氣耗等(註1)。依吳伯伯的症狀,診斷後選用的主方為腎氣丸,從滋補肝腎治療;澤瀉、車前子、夏枯草都是含鉀較高的中藥,可酌而用之。須注意,若患者曾服用大量甘草,也會造成體內鉀離子的流失。

雖然,週期性麻痺(症狀可逆)與腦梗塞型的中風(症狀不可逆)極易鑑別,但須與另外兩種疾病作仔細的區別。

暫時性缺血發作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大腦血液供應不足造成的一種局部神經症狀。通常突然發作,在24小時內會消失或減輕,且不會有缺損發生。可能的原因是血栓或灌注壓降低,多數患者(90%)會有半身輕癱/半身感覺障礙/單眼眼盲或失語等症狀。特別要注意的是,在TIA之後,5%患者會在一周內發生梗塞,三個月內會高達12%(註2)。

重症肌無力 (Myasthenia Gravis,MG),屬神經 - 肌肉接觸點傳導障礙的自體免疫性疾病,臨床表現為極易疲乏無力/活動後情況加重/休息後大多可以減輕。多數的病例於眼外肌先受影響,造成眼外肌麻痺、無力而眼瞼下垂、複視、斜視等。若影響到骨骼肌,也會有四肢無力、吞嚥障礙、呼吸困難等症狀。


參考資料

1. 孫怡、楊任民、韓景獻,實用中西醫結合神經病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p664-673。
2. 顏君霖譯,圖解神經醫學及神經外科學,ELSEVIER TAIWAN LLC,2012,p247。

全文詳見台灣中醫網:http://220.132.205.69/articleview.php?id=288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羅瑞陽醫師的中醫觀點的沙龍
13會員
28內容數
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
2025/03/18
W 小姐,64年次,自由工作者,初診:114年2月15日 某日晨起,驚覺看不見手機螢幕上的字,至振興醫院急診,到院時收縮壓190mmHg,CT顯示右顳葉與枕葉間有2.1mm*2.6mm*5.0mm出血。醫院予Natri
2025/03/18
W 小姐,64年次,自由工作者,初診:114年2月15日 某日晨起,驚覺看不見手機螢幕上的字,至振興醫院急診,到院時收縮壓190mmHg,CT顯示右顳葉與枕葉間有2.1mm*2.6mm*5.0mm出血。醫院予Natri
2025/03/07
台灣經歷了前幾年Covid疫情的洗禮,今年情況緩和,口罩大解禁,但也讓前幾年未流行的多種呼吸道病毒,趁勢而起。而咳嗽作為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其誘發因素可不只呼吸道的感染而已。 林女士,86歲,日前受家人傳染確診流感,服藥後雖已轉為陰性,但留下咳嗽後遺;咳聲重濁,咳嗽劇烈時,會引發頭疼,另外,
2025/03/07
台灣經歷了前幾年Covid疫情的洗禮,今年情況緩和,口罩大解禁,但也讓前幾年未流行的多種呼吸道病毒,趁勢而起。而咳嗽作為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症狀,其誘發因素可不只呼吸道的感染而已。 林女士,86歲,日前受家人傳染確診流感,服藥後雖已轉為陰性,但留下咳嗽後遺;咳聲重濁,咳嗽劇烈時,會引發頭疼,另外,
2022/01/05
肝臟中有非常多種酶來執行日常身體內各種化學反應。大致分為二類:①代表肝細胞損傷的酶 ②代表膽汁淤積的酶。成人每天的大黃劑量在 0.2錢左右即有軟便作用,重用除了維持排便比平常多 2-3次,阻止腸道再吸收膽色素外,大黃另有利膽汁之功效,同樣地,梔子清熱之外,也可加速膽汁的排出。
Thumbnail
2022/01/05
肝臟中有非常多種酶來執行日常身體內各種化學反應。大致分為二類:①代表肝細胞損傷的酶 ②代表膽汁淤積的酶。成人每天的大黃劑量在 0.2錢左右即有軟便作用,重用除了維持排便比平常多 2-3次,阻止腸道再吸收膽色素外,大黃另有利膽汁之功效,同樣地,梔子清熱之外,也可加速膽汁的排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50多歲的王先生在用餐的時候,突然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到急診室。 「醫師,我剛剛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患者動了動手臂說,「不過現在已經好多了。」 「當時還有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好像沒有其他不舒服。」患者搖搖頭,接著問,「請問這是小中風症狀嗎?」 「從目前的檢查看起來,應該是俗稱的小中風。
Thumbnail
50多歲的王先生在用餐的時候,突然右側肢體無力,而被送到急診室。 「醫師,我剛剛連筷子都拿不起來。」患者動了動手臂說,「不過現在已經好多了。」 「當時還有其他不舒服嗎?」醫師問。 「好像沒有其他不舒服。」患者搖搖頭,接著問,「請問這是小中風症狀嗎?」 「從目前的檢查看起來,應該是俗稱的小中風。
Thumbnail
日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5日指出,秋冬季節因氣溫下降,應防範心血管疾病,如果發現手腳反復性輕微無力,應立即就醫。 腦神經內科醫師曾冠華表示,1位年約70多歲的男性,早上起床發現自己左半邊的身體不太聽話,手、腳雖然還可以出力,但總覺得力不從心,事發突然,家屬趕緊帶至醫院急診就醫。 曾醫師說,為謹慎起見
Thumbnail
日衛福部立基隆醫院25日指出,秋冬季節因氣溫下降,應防範心血管疾病,如果發現手腳反復性輕微無力,應立即就醫。 腦神經內科醫師曾冠華表示,1位年約70多歲的男性,早上起床發現自己左半邊的身體不太聽話,手、腳雖然還可以出力,但總覺得力不從心,事發突然,家屬趕緊帶至醫院急診就醫。 曾醫師說,為謹慎起見
Thumbnail
本篇的前ㄧ篇(20220630夏季發表):我的"科技養生~自癒二"的清單(2/5):**眼中風+髮稀少+內痔血+,⋯"的小結:"1.人體深受中醫醫理中"氣血循環+脈像分佈"的"天氣瞬間"之影響,足見一年四季的24節氣,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 本次(20230301冬春發表)因為過勞+低溫=造成二度身體
Thumbnail
本篇的前ㄧ篇(20220630夏季發表):我的"科技養生~自癒二"的清單(2/5):**眼中風+髮稀少+內痔血+,⋯"的小結:"1.人體深受中醫醫理中"氣血循環+脈像分佈"的"天氣瞬間"之影響,足見一年四季的24節氣,嚴重影響我們的健康。 本次(20230301冬春發表)因為過勞+低溫=造成二度身體
Thumbnail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 「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 「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Thumbnail
「老伴,你怎麼啦?」老太太與老先生說著話,突然老先生用手撐著頭,反應有點異常。 「剛剛眼前黑矇一片,頭暈暈的。最近爾偶會這樣。可能只是用眼過度,或是最近比較疲勞吧!」老先生回過神回答。 「會不會是中風前兆啊?趕快去醫院檢查看看!」老太太警覺地說。
Thumbnail
「醫師,我曾腦中風過,可以打新冠疫苗嗎?」患者回診時詢問。 醫師翻了病歷說道:「你很久沒回診了,這樣對病況不太好喔。」 「疫情期間怕回診有風險所以不敢回醫院拿藥。」患者不好意思地回覆。 有些中風患者擔心染疫,自行停藥。「腦中風患者再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治療。」
Thumbnail
「醫師,我曾腦中風過,可以打新冠疫苗嗎?」患者回診時詢問。 醫師翻了病歷說道:「你很久沒回診了,這樣對病況不太好喔。」 「疫情期間怕回診有風險所以不敢回醫院拿藥。」患者不好意思地回覆。 有些中風患者擔心染疫,自行停藥。「腦中風患者再中風的機會很高,一定要持續服藥治療。」
Thumbnail
「醫師,我爸的手又突然舉不起來!是不是又中風?!」病患兒子焦急地問。 經醫師檢查判斷,該病患是再度中風,須盡速住院治療。翻了翻病歷,醫師問道:「伯伯已經一年沒有回診,他有在其他醫院追蹤嗎?」病患兒子回覆:「上次中風住院治療後,他有吃藥一段時間。後來恢復得不錯,所以就沒繼續吃藥…」。
Thumbnail
「醫師,我爸的手又突然舉不起來!是不是又中風?!」病患兒子焦急地問。 經醫師檢查判斷,該病患是再度中風,須盡速住院治療。翻了翻病歷,醫師問道:「伯伯已經一年沒有回診,他有在其他醫院追蹤嗎?」病患兒子回覆:「上次中風住院治療後,他有吃藥一段時間。後來恢復得不錯,所以就沒繼續吃藥…」。
Thumbnail
「醫師,我爸的腳黑掉了!」家屬焦急的說。 60歲的王伯躺在急診推床上,右下肢已經明顯發黑,小腿前方冒出一個很大的水泡,這是組織缺血的表現。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一定要及早處理,才能避免截肢的命運。
Thumbnail
「醫師,我爸的腳黑掉了!」家屬焦急的說。 60歲的王伯躺在急診推床上,右下肢已經明顯發黑,小腿前方冒出一個很大的水泡,這是組織缺血的表現。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會影響下肢血液循環,一定要及早處理,才能避免截肢的命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