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中風了,真希望有好轉的機會......
W 小姐,64年次,自由工作者,初診:114年2月15日
自述病史—
113/12/15:某日晨起,驚覺看不見手機螢幕上的字,至振興醫院急診,到院時收縮壓190mmHg,CT顯示右顳葉與枕葉間有2.1mm*2.6mm*5.0mm出血。醫院予Natrilix、Narvasc、Diovan、Depakine。114/01:針灸治療(頭皮針)一個月,症狀與出院時相仿。
主訴與徵候:自我懷疑病因是發病前連續兩周工作量大增以致睡眠不足。看人的時候,人形不會扭曲但會顯小、顯瘦,所以看著同事們感到陌生;視物較霧,左眼尤甚。收縮壓110-120mmHg。
初診處方:當歸、川芎、赤芍、生地、乳香、沒藥、蒼朮、甘草、桃仁、紅花、茯苓、澤瀉、天麻、附子、川七。
針灸---風池、合谷
生活在台灣就醫非常方便且自由,大部分民眾健康上出現異樣時,狀況可以很迅速地得到處置。像中風造成運動神經元損傷或如W小姐般視覺中樞損傷的患者,通常於出血或梗塞得到控制後,醫院除了給予控制三高的藥物外,對於已經損傷的中樞神經,能夠再著墨的地方幾乎是沒有。也因此現代醫學一度認為中樞神經是無法再生的,一旦損傷就無法修復,但近年來許多科學研究已改變這種看法,確認了中樞神經可以再生,只是再生的速度遠慢於周邊神經。
針灸治療也是中風後復健的選項之一,筆者曾參與一項與三總合作的針灸實驗,試圖找出穴位刺激與大腦對應區血流灌注量的差異。這個實驗可以用來觀察針灸的反應效果快速(因為是透過神經反應,而非內分泌系統)、同病異治(同一疾病有多種穴位可選擇使用,因為刺激這些穴位引起腦血流改變的區域是相同的)與異病同治(同一區的大腦細胞控制多種生理功能)的原理。所以,不論是出血性或梗塞性中風,透過針灸確實能為大腦受傷區域帶來更多的血流,供應充足的營養與氧氣,並帶走代謝廢物。
對於「梗塞性中風」患者而言,若無法於第一時間內恢復血管暢通,以至腦細胞缺血/缺氧而壞死,是造成傷害的主因。但「出血性中風」不同,溢出的血塊壓迫腦組織而影響神經功能,那才是傷害的主因。若出血量在30cc以下且無壓迫/佔位腦組織者是無手術的必要性(當然還是依出血的位置有不同的考量)。臨床試驗顯示,若因血壓在150~220mmHg導致的腦內出血,在罹病後快速將收縮壓降至<140mmHg是安全的。值得注意的是,較高發生率的梗塞型中風,急性期是否該降血壓仍存在爭議[註]。
大部分因高血壓引發的出血性中風,病況的進程發生於30~90分鐘內;若是因服用抗凝血藥物引發的,則1~2天內仍持續變化。在48小時內,巨噬細胞開始清理溢出的血腫。通常在1~6個月內可以將血腫吸收,而留下一個空洞[註]。誠然,身體有自癒的能力,溢出血管的血液、阻塞血管的血塊、缺血造成的壞死細胞,這些可以被巨噬細胞慢慢分解,但如果能夠加快執行的速度,就可以讓原有功能儘快恢復。
中醫所謂的活血化瘀藥是有這些作用的,用於中風的初期能夠盡快地清理戰場。對於梗塞性中風(約佔所有腦中風比例七~八成),活血化瘀藥物沒有適用時機上的禁忌,隨時都可以開始。而只佔二成的出血性中風,發病一周內不宜驟然使用大量的活血化瘀藥,只能於方劑中少量地增加。
通常患者求診於中醫時大多已度過急性期,若發病未超過半年,活血化瘀藥與補氣補陽藥可以併行,清理戰場的同時也要提升身體的修復力。以補氣作用而論,北耆的效用優於晉耆,它可以增加腦血流灌注量,但起始劑量最好從一兩開始漸次往上增加,以免暴衝,就像轉開水龍頭,不宜貿然大開,以免沖脫水管。坊間流傳救治中風的成方大多源自清朝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原方中黃耆的用量多至四兩,貿然用上極為不妥。
至於發病超過半年的患者,活血化瘀藥則不必使用,只需專注於補氣補陽再加上個別化的症狀用藥,如腳痿無力加牛膝、口眼歪斜入白芷、便秘者加大黃……。復健最好的方式是病患自身主動式地運用身體功能,經大腦有意識地下達指令去移動手腳,目的是增加神經與肌肉間的訊號連結與強化,而非被動的由旁人按摩、器械帶動手腳活動。現在看來,病人被照顧得太週全,常是中風後康復太慢的主因,必須要有自覺,沒有哪一種復健是舒服輕鬆的;在時間與耐心的支持下,康復之路,必然指日可待!
註:哈里森內科學-神經系統疾病分冊(第19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p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