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是怎樣煉成的?臺史博文協百年特展策展人許美雲、黃裕元專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訪談整理/攝影:陳涵郁 受訪者:許美雲、黃裕元
本文節選自觀臺灣第52期:好命這邊請,由「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編撰,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現正熱銷中!

本次特展有哪些展品值得關注?

裕元:
文化協會一百週年,對我們館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本來就有規劃較大型的展覽,也一直跟國內幾位比較重要的收藏家有接觸,才知道哪裡可能購藏或借展。這次展出最重要的館藏,應該就是蔣渭水寫給林獻堂的那封信,還有杜香國的相關文物。

長期以來,館內也做了很多文協相關史料復刻出版的工作,像《臺灣民報》、《臺灣青年》這些刊物,無論研究或實際展示,都是很好用的素材。
美雲:
我們在尋找展品的過程中,其實涉及非常多的人與單位,這些資料,從很早就開始累積,例如 2007 年臺史博與國立臺灣文學館曾合辦「文化協會在臺南」特展,當時文協成員莊松林之子莊明正、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孫子林章峯,都提供許多前人的物件,本次特展也跟臺文館、莊明正先生授權借展許多精彩的文物。
蔣渭水寄林獻堂的書信(館藏號 2018.011.0014.0001~4)

怎麼做出不一樣的文協?

美雲:
老實說,文協的素材很多,可是它們大部份都被用過了。所以這次在一開始討論的時候,就思考我們要怎麼跟別人不一樣。主視覺的設計,就希望用「樂為世界人」當主軸,將當初文協推動的那些文化活動,跟當代的社群媒體、流行文化,找出共通處。
裕元:
除了文物大多被展出過,在研究方面,因文獻大多是知名的人物留下來的居多,而早期關於文化協會的書籍,基本上就是幾本經典研究《臺灣政治運動史》、《台灣文化協會滄桑》等,加上總督府整理的《警察沿革誌》等資料,影響了我們對文協的認知。
因此,像本次入藏的杜香國文書,就提供了與以往不同的面向,包括在臺灣民眾黨大甲支部的組成、黨部如何選舉等,可以清楚知道民眾黨到底在做些什麼事。另外,這次莊松林的資料也很有意思,因為他當時是一個左派青年,可看到當時的文宣、如何跟所謂「右派」來批駁。
展覽內容包括「林獻堂與蔣渭水錄製Podcast」、「楊肇嘉演講拚人氣」、「蔡培火與林氏好開直播」等。

大膽討論文協分裂

裕元:
以前,我們關於文協分裂後的左派色彩談比較少,甚至有點忌諱,還把 1927 年之後的文協稱為「新文協」,其實當時並沒有這個用法。這基本上有兩個心態,一個是在戒嚴時代,左派是不能談的;另外,是覺得分裂一事總是有點負面。
美雲:
所以,我們這一次很大膽的全都拿出來談,挑物件的時候,將正方、反方的資料同時呈現,觀眾就能看到當時的知識份子怎麼互相批判。
裕元:
在介紹臺灣民眾黨曾舉辦「模擬選舉」時,我們也放了當時批評模擬選舉的文宣。像農民歌謠的區域也是,我們找到官方宣導用的歌曲,也有同情農工的左派青年、共產黨做的宣傳歌。
美雲:
在播音的設計上,裕元提議官方的部分採用位於上方的「集音罩」,讓聲音可以公開播放;民間幽微的歌謠,就用比較微弱的聲音去表現。當初的錄音也是煞費苦心,雖然裕元找到傳奇的地下刊物《三字集》,但光看文字不曉得要怎麼讀,所以與臺語文專家呂興昌教授在錄音室現場錄音,逐字逐句地語音校訂,磨了 8 個小時,才完成這 12 分鐘的內容。
臺灣文化協會透過各類活動形式推廣理念,他們在當時做了哪些「文化」運動呢?

自日本宮城縣寄來的授權書

美雲:
在文物授權的過程中,由於文協成員的後代,八、九十歲的是占大宗,所以聯繫上常遭遇困難,還有一個讓我很感動的是跨海授權的案例―布施辰治的物件。
裕元:
布施辰治是當年協助二林事件辯護的律師,出身日本宮城縣的石卷。有天組長怡宏突然丟給我一個雲端,上面有一些當時他來臺的照片,聽說是出自石卷文化中心。
我很想授權展出,但該中心在 311 海嘯的時候被淹了,原件可能已經沒有了。後來又打聽到彰化高中呂興忠老師曾帶學生到石卷踏查,拜訪過布施辰治的後人大石進。
美雲:
大石進也是律師,在日本很有名,現在九十幾歲了。我們跟大石先生聯絡上了之後,就趕快把授權合約書翻譯成日文,那時剛好是日本 COVID-19 疫情很嚴峻的時期,雖然合約書已經寄往日本,寄了好久、好久他才收到。但我更擔心老先生在合約書上用印後,要怎麼在疫情期間去郵局寄國際信件呢?其實用電子檔也沒關係的,但他最後還是寄了紙本回來,文件旅行了足足兩個月。收到紙本的當下,我感動得快要掉眼淚。
侃侃而談的兩位策展人

借到銅像,像揮出一記全壘打

裕元:
本特展重中之重的文物,是國寶級藝術家黃土水塑造的高木友枝銅像,高木曾任臺北醫學校校長,曾經出席臺灣文化協會的創立大會,也教導過許多文協成員。
銅像是去年(2020年)剛確定要接手這個展的時後,就希望一定要借到,雖然知道在彰化高中,但擔心這麼珍貴,對方不願意借。當時特展腳本還沒出來,只拿著一張A4的企劃書,就去彰化高中找呂興忠老師。呂老師一看到題目「樂為世界人」,很高興,再一番說明後,就決定借了。
我之前曾開玩笑說,策展初期像打棒球,球一來、揮出全壘打,就像借到銅像;後期比較像打桌球,內容調整與修訂,就像球一直來、要一直回。
國寶級藝術家黃土水創作的高木友枝銅像。
美雲:
除了高木本身受到臺灣學生感念外,高木的後人為何決定在臺、日美術館都競相爭取的狀態下,捐給彰化高中,這個故事也很有意思。呂興忠老師帶著家境弱勢、沒機會出國的學生,前往日本調查當年知識份子的腳蹤,拜訪了高木友枝的家屬板寺一郎夫婦,感動了對方。其實也跟特展開頭講的,年輕人前往世界開拓視野是有呼應的。也是因為這樣,我們把這個故事當作展覽最後的重點,拍成影片,找來當年赴日的學生們,談談這次踏查對他們的影響。在一天的密集拍攝後,剪輯為展場最後片長9分鐘紀錄片《當代高中生與文協年代人物的交會》,歡迎大家來展場一同感動。

樂為世界人:臺灣文化協會百年特展
展期| 2021.10.13―2022.07.24
地點|展示教育大樓4樓第1特展室
觀臺灣第52期(2022.1):好命這邊請

《觀・臺灣》第 52期《好命這邊請》為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發行之季刊,全臺各地實體書店均有販售,線上購買點也將持續更新!
  1. 購買連結 博客來
  2. 購買連結 三民書局
  3. 購買連結 臺灣吧
  4. 購買連結 國家書店
  5. 購買連結  聚珍臺灣
  6. 購買連結  readmoo讀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經,2012馬雅世界末日是全球流行的預言,但原本那塊石碑其實是這麼說的:一位叫做「烏龜聖鳥王」的統治者,在 6 世紀時,主持了一場三溫暖浴室的開幕典禮?
1970年代末,臺北市政府驀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在那幾年之間,市民們為了扭轉個人運勢而跑來申請改名的案件,不知為何變得越來越多,甚至擠爆了政府公報的版面。日漸增加的改名業務,讓一票公務員忙得人仰馬翻,戶政事務所也幾乎變成了改名事務所。
透過歷史錄音,讓我們帶你走進一座以幻境構成、深藏於臺灣人和社會之內的「祕密花園」。在這一張張唱片裡,你能聽見人們占卜算卦、進入地府、甚至尋覓亡故的親人……
1920 年代臺灣的文化與社會運動,受到同時代的各種思潮及他國重大事件的啟發與影響,也在這種同時代的時間感下,參與了世界。臺灣在 1920 年代開始的各種思潮與運動,在新的時間―空間概念下,重新認識世界與歷史,這些思潮與運動是具有自覺的,高度意識到同時代世界各地狀況的。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正因為災害看似遙不可及,才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台北村落之聲來到的文山區明興里,一個位於興隆山旁,有著順向坡土石流風險以及狹窄巷弄的山坡地社區。在與明興里里長鄢健民的訪談中,鄢健民分享了以防災作為社區核心關懷的實戰心法,以及結合著日常生活的減災策略,並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建構出屬於在地的山城韌性。
曾經,2012馬雅世界末日是全球流行的預言,但原本那塊石碑其實是這麼說的:一位叫做「烏龜聖鳥王」的統治者,在 6 世紀時,主持了一場三溫暖浴室的開幕典禮?
1970年代末,臺北市政府驀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社會現象:在那幾年之間,市民們為了扭轉個人運勢而跑來申請改名的案件,不知為何變得越來越多,甚至擠爆了政府公報的版面。日漸增加的改名業務,讓一票公務員忙得人仰馬翻,戶政事務所也幾乎變成了改名事務所。
透過歷史錄音,讓我們帶你走進一座以幻境構成、深藏於臺灣人和社會之內的「祕密花園」。在這一張張唱片裡,你能聽見人們占卜算卦、進入地府、甚至尋覓亡故的親人……
1920 年代臺灣的文化與社會運動,受到同時代的各種思潮及他國重大事件的啟發與影響,也在這種同時代的時間感下,參與了世界。臺灣在 1920 年代開始的各種思潮與運動,在新的時間―空間概念下,重新認識世界與歷史,這些思潮與運動是具有自覺的,高度意識到同時代世界各地狀況的。
本次小旅行的主題是 1921 年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這個組織曾經試圖用各種文化運動,對抗殖民統治與傳統社會結構。讓我們從反抗的起點——「臺灣文化協會臺南本部」出發,走過文協成員集會、生活的地方,試著想像 1920 年代的情景,以當時執政者的權力中心「臺南州廳」作為行走的終點。
正因為災害看似遙不可及,才往往讓我們措手不及。台北村落之聲來到的文山區明興里,一個位於興隆山旁,有著順向坡土石流風險以及狹窄巷弄的山坡地社區。在與明興里里長鄢健民的訪談中,鄢健民分享了以防災作為社區核心關懷的實戰心法,以及結合著日常生活的減災策略,並在居民的共同參與下,建構出屬於在地的山城韌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項名為〔滙流與溯源〕的展覽,展出時間2024/03/30--2024/07/07,展出地點在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台灣早期畫家的精品,我很幸運地在展覽結束前,觀賞了這項畫展。在此,要介紹的是兩位跨越日本統治時期的畫家林之助及陳敬輝的膠彩畫作品。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於5月24日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行開幕晚會。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總策展人蕭瓊瑞教授,與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釋寬謙法師及各界貴賓,一同於表現山川磅礡氣勢的《有容乃大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在文山社區大學舉辦的「畫筆穿梭Mix多元文化」户外走读活動成功地引導參與者深入探索臺北的東南亞文化聚落。本活動由陳怡瑄和鐘婉綺於5月2日主持,吸引了眾多學員參與。活動路線涵蓋文山區的越南社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學習機會。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是一項名為〔滙流與溯源〕的展覽,展出時間2024/03/30--2024/07/07,展出地點在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台灣早期畫家的精品,我很幸運地在展覽結束前,觀賞了這項畫展。在此,要介紹的是兩位跨越日本統治時期的畫家林之助及陳敬輝的膠彩畫作品。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圈內人會暱稱林瑞明、呂興昌、陳萬益三位老師為台文福祿壽三仙、台文老公仔標,從他們並稱的外號大概就可以知道三位對台灣文學研究和建置台灣文學的付出實在令人敬佩。
Thumbnail
到了1980年代則是天才的時代,詩人夏宇用《備忘錄》轟動文壇,夏宇的故事仍在傳唱,與主題也不相符,且按下不表。要提的是另一個天才──林耀德。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由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與楊英風美術館共同主辦,於5月24日假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行開幕晚會。史博館館長王長華、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總策展人蕭瓊瑞教授,與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釋寬謙法師及各界貴賓,一同於表現山川磅礡氣勢的《有容乃大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在文山社區大學舉辦的「畫筆穿梭Mix多元文化」户外走读活動成功地引導參與者深入探索臺北的東南亞文化聚落。本活動由陳怡瑄和鐘婉綺於5月2日主持,吸引了眾多學員參與。活動路線涵蓋文山區的越南社區,提供了豐富的文化交流和學習機會。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創辦人許文龍建館的初衷是希望打造一座能連結大眾生活,不單只是館內收藏,藝術品是無侷限的,不分族群不受距離限制,皆能在座博物館感受到歲月打造的收藏品。 創辦人許文龍於孩童時期,數次參觀日治時期博物館,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