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德「台灣:苦悶的歷史」的中譯本封面。2018年9月再版。前衛出版社。
王育德(1924~1985年)是重要的台獨運動者與台語研究者。因兄長
王育霖在二二八事件無端被殺,擔心自己成為當局下一波整肅對象,於是逃亡到日本,終其一生在日本工作、成家、從事台獨運動。1960年,他與黃昭堂、廖建龍幾位留日學生成立「
台灣青年社」,發行《台灣青年》雜誌,試圖喚起台灣海外留學生的台灣意識,然後透過他們影響島內的台灣人。
為了讓台灣留日學生與日本民眾瞭解真正的台灣歷史,王育德用日文書寫《台灣:苦悶的歷史》。這本書最初由日本著名的出版社「
弘文堂」出版,之後由留日學生黃國彥翻成中文,1979年由日本東京的台灣青年社出版。解嚴以後,中譯本由台灣的「
前衛出版社」發行。
在這本書出版以前,已有不少人書寫台灣史,但大多數作者不是以外來旁觀者的視角來寫,就是站在統治者的立場來論,很少人是台灣人,而且很少是以台灣人的角度出發。前者研究、談論台灣歷史,主要是為了讓本國傳教士、官員、商人更了解台灣,方便他們從事傳教、統治、經商等等活動;而後者則為了喚醒台灣人的某種政治意識而寫,例如:
連橫想透過《
台灣通史》告訴後人:祖先拓墾台灣的血淚史,以及不願屈居異族統治的漢人精神;
史明則想用《
台灣人四百年史》喚醒台灣人當家作主的政治意識。
由於國民政府長年不重視台灣歷史的研究與教學,常出於各種目的,不惜歪曲、隱瞞史實,並努力在人們的心目中營造「台灣史只是中國史的一小部分」、「台灣史是地方史」諸如此類的印象,因此王育德試圖透過台灣史的書寫,破解當局的意圖,並全心建立經得起立場公正的第三方檢驗的台灣史觀,以及合乎科學的台灣歷史敘述,他在序言寫道:
統治者唯恐台灣人關心自己的歷史,常施加有形或無形的壓力。禁忌並不限於歷史方面,有助於鼓舞台灣人自覺的事物完全不准思考,禁止發表。其間的空白補之以統治者事先預備好的一套思想體系。反對者不是死,就是整肅。(再版的第8~9頁)
台灣屬於台灣人;只有台灣人才是台灣真正的主人翁;合理解決台灣問題才能對世界和平有所貢獻──我所講的只是極為單純的事實。但是這些話統治者並不中聽。統治者為了自己的方便而歪曲歷史,利用權力與財力向全世界誇大宣傳被歪曲的歷史。因此,在不知不覺之中相信這種誇大宣傳的人們,很有可能反而攻擊我 我所說的是歪曲歷史。但是我相信真理只有一個,獲勝的一定是真理。我擔心的是我的研究是否合乎科學,所建立的台灣史觀是否經得起立場公正的第三者批判。(再版的第9頁)
相較於連橫的《台灣通史》,王育德這本書整體而言,可信度比較高,至少他不會像連橫那樣為了突顯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這些反清起義者的精神,刻意偽造一些書信、公告,他也不採納中國古來的春秋筆法,儘可能根據荷蘭、西班牙、滿清、日本等國留下來的史料,以及學者的研究成果,敘述、分析許多台灣歷史事件及個別人物。與另一名台獨運動者史明所寫的《台灣人四百年史》相較,王育德這本書比較少教條味,而且沒有堆砌一些生硬艱澀的詞彙。當然,與後起的台灣史研究者
戴國煇、
若林正丈等學者的著作相比,這本書難免不夠精確,畢竟王育德的學術本業是語言學研究,歷史研究與寫作只是他的業餘工作。
由於以原住民為觀點出發的口述歷史、田野調查,以及相關歷史著作,絕大部分是在解嚴之後完成、流通,所以王育德與連橫、史明這些早期書寫台灣歷史者一樣,難以跳脫漢人本位,而且對於上古至「作者書寫當下」這段時間的台灣原住民的歷史,他們所知有限。台灣原住民,不論是現今(2021年)原民會承認的16族,還是尚未獲得正名的平埔族,他們的祖先在王育德的筆下,一概都用「高山族」稱呼,不被納入「台灣人」這個詞的範圍內。
有別於其他台灣史家筆下偶爾流露的同情,王育德對於「高山族」這個群體在台灣生活的歷史,不但寫的極少,而且態度相當冷漠。我實在感覺不到他想將這群人納入「台灣人」的意願!除了看他語調平淡地述說這群人的懶散與落伍的生活習慣,造就他們四百年來人口逐漸減少,漸漸被移民者的子孫取代的命運,並指出「這群人的存在」被「中國難民」(他書中的用語,相當於「外省族群」)拿來當作藉口,用來否定「台灣屬於『台灣人』」、「台灣應該獨立」、「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諸如此類的政治訴求── 一言以蔽之,王育德的「台灣歷史」只是閩粵移民後代為主體所構成的「台灣人」不斷與外來強權抗爭,追求自身幸福的歷史。
王育德認為,「台灣人要求獨立並非始於國民政府的暴政,實際上是基於四百年歷史的必然性」(再版的第293頁) 書中除了明言「荷蘭人來台之前,中原王朝的統治力僅及於澎湖,沒有包含台灣島」這個事實,還毫不保留揭露鄭氏政權與清朝官府對來台移民的剝削與壓迫,以及台灣與中國在政治與經濟有漸行漸遠的趨勢。對於日治時代,王育德沒有花很多篇幅說明日本人在台灣的各種建設,反而偏重台灣人的抗爭活動,不論是日治前期的武裝抗日、中期的台灣文化協會,還是後期的農民組合、民眾黨、台灣共產黨等團體的興亡,都有寫到。此外,他不吝肯定陳永華、劉銘傳、後藤新平這些努力建設台灣的人。
這本書曾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當年在日本出版沒多久,就成為中國與中華民國的禁書,不但招來一些日本左派學者批判,也得到不少在日台僑與留日學生的肯定。今天呢?在相關研究汗牛充棟的今天,這本書可能不久就會被後起的台灣史取代吧?成為後人研究在日台人從事台獨運動的歷史文獻,或者變成像文學作品般的存在──被人當作長篇歷史散文閱讀。未來也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