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楊碧川的歷史書寫(中國篇)(下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楊碧川是誰?

筆者從楊碧川著作翻拍的作者個人照。
相對於史明、蔡丁貴、郭倍宏這些台獨運動者,楊碧川似乎比較低調,較少出現在新聞版面。我記得有兩則比較有名的新聞,一則是十幾年前他在「中國時報」、「聯合晚報」等媒體發文批判陳水扁總統貪腐與民進黨的虛偽;另一則是最近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被人揭發過去當國民黨線民,曾經長年監視楊碧川。
楊碧川是左派台灣獨立運動者。20歲時因「飛虹會事件」坐牢7年,坐牢期間,接觸到許多學問不錯的政治犯,他在演講會上曾半開玩笑說:「當時台灣最好的老師都被抓去關,我的學問很多是從他們那裡學來的」。出獄以後,楊碧川做工維生,之後自修台灣史、社會主義思想,之後在大專院校社團講授台灣史、社會主義思想,並在一橋、克寧出版社出版一系列著作。
他的作品很多,我歸納為幾類:
一類是以台灣歷史、台灣人為題材,有《簡明台灣史》、《台灣歷史年表》、《台灣歷史辭典》、《台灣現代史年表》、《二二八探索》、《台灣近代化與日本》等書。
一類是介紹社會主義思想、重要革命家的傳記,有《歐洲社會主義運動史》、《紅色鋼人:史達林》、《赤色革命家:列寧》、《托洛茨基傳》、《中共創黨人:陳獨秀》、《四個偉大:毛澤東》、《鄧小平傳》等書。
一類是揭露國共兩黨不想讓民眾知道的歷史,有《圖說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蔣介石的影子兵團:白團物語》,以及「毛蔣大決戰」三部曲系列書寫等書。
最後一類則是介紹世界各國的獨立運動,包括社會主義革命,有《胡志明與越南獨立》、《切·格瓦拉傳:20世紀最後革命家》、《世界民族解放運動史》,以及去年7月由前衛出版社出版的《獨立革命的世界史:一百個民族解放運動故事》。
自言沒有加入共產黨,但相當嚮往共產主義的理想,自認是托派,反對史達林、中共集權專制。(註:作者去年在台南的演講提及,我沒在現場,但事後收看影片。) 作者曾參與黨外運動,其言論、著作、思想影響不少綠營人士,卻因政治理念與民進黨分歧,始終不入黨。

楊碧川的中國近代史書寫

楊碧川主要以中國共產黨與國共爭戰為書寫題材,除了為陳獨秀、毛澤東、鄧小平作傳,也以「國共三部曲」系列著作詳述國共兩黨歷來的談判、戰爭,以及諜報活動。他認為,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當局與國民黨政權長年反共教育的洗腦之下,不論是對台共、中共,還是對全球社會主義運動都相當無知,所以面對中共,台灣人就只能在極端恐共與媚共之間擺盪,並自言其寫作目的是想讓台灣人更了解中共,不要再被國、共兩黨精心編造的各種歷史謊言與政治話術,牽著鼻子走,任其擺佈。以下我將介紹幾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395 字、5 則留言,僅發佈於聽‧他們在說歷史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13會員
236內容數
這個專題的文章主要在介紹歷史方面的書籍、影片、網站文章的內容,以及我的讀後心得。我是以非科班出身、非史學圈的讀者做介紹與批評,每個月至少發文一篇,請多多指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楊碧川認為,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當局與國民黨政權長年反共教育的洗腦之下,不論是對台共、中共,還是對全球社會主義運動都相當無知,所以面對中共,台灣人就只能在極端恐共與媚共之間擺盪,並自言其寫作目的是想讓台灣人更了解中共,不要再被國、共兩黨精心編造的各種歷史謊言與政治話術,牽著鼻子走,任其擺佈。
介紹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書,作者通常著重客家先民自中原移居閩粵的遷徙經過、來台以後的開拓史,以及與其他族群發生衝突的重大事件。湯錦台這本《千年客家》讓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我們正確的歷史知識,而是展現作者與一些蒙古族人對中國歷史的觀點。自古至今,從事農耕的漢人與以放牧或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對立深刻,對彼此難得理性客觀的了解。……
一篇絕大多數台灣人不知道的朱自清作品,一個打破華人知識圈虛構出來的「民國神話」的歷史見証──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楊碧川認為,台灣人在日本殖民當局與國民黨政權長年反共教育的洗腦之下,不論是對台共、中共,還是對全球社會主義運動都相當無知,所以面對中共,台灣人就只能在極端恐共與媚共之間擺盪,並自言其寫作目的是想讓台灣人更了解中共,不要再被國、共兩黨精心編造的各種歷史謊言與政治話術,牽著鼻子走,任其擺佈。
介紹客家人、客家文化的書,作者通常著重客家先民自中原移居閩粵的遷徙經過、來台以後的開拓史,以及與其他族群發生衝突的重大事件。湯錦台這本《千年客家》讓我有耳目一新之感……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我們正確的歷史知識,而是展現作者與一些蒙古族人對中國歷史的觀點。自古至今,從事農耕的漢人與以放牧或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對立深刻,對彼此難得理性客觀的了解。……
一篇絕大多數台灣人不知道的朱自清作品,一個打破華人知識圈虛構出來的「民國神話」的歷史見証──朱自清「執政府大屠殺記」!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閱讀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蔣夢麟《西潮》,我有一個意外的收穫,那就是:清朝末年至1927年國民黨北伐成功這段期間,他們對學生運動的見証。二人的記錄,非常難得!除了為我們後人留下一些歷史記錄,也提供我們另一個視角與說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總算有一本,挑明了假設「台海發生戰爭」的小說。 小說以後設的手法,創作五篇在2047年「獨立戰爭」後20年的短篇小說。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再次回到1970年代,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重要的階段,但在戒嚴、白色恐怖時期,「台灣文學」──就算當時不是所謂「台獨」,仍舊具備主體意識、台灣意識,如何才能夠被當局允許? 或許問另一個問題就可以理解:「為什麼談台灣文學研究會自楊逵和鍾理和,以及日治時期開始?」
Thumbnail
前幾篇不斷在說1970年代是台灣文學研究的開端,難道在此之前就沒有台灣文學研究嗎?當然也不是。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電影周處除三害的原型是1980~1990年代的台灣槍擊要犯,剛好呼應中國現在開始面對的經濟泡沫重演。 但是當時的台灣,省長民選、阿扁上任,雖然引入黑道治國,但同時處裡了政治轉型,從外來殖民政權的中國國民黨手中,變成台灣本土政治勢力崛起。鄭太吉當選屏東議長進入政壇,槍殺黑道友人被判刑槍決,然後李登輝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近日“台灣民主”在網路上成為熱門話題,覺得好像可以借這個機會介紹一本好書,大家出版的《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作者小笠原欣幸是東京外國語大學綜合國際學研究院教授。 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系統性地分析1996到2020的七屆總統大選,對年紀和我一樣或比我大的讀者朋友而言,內容都是自己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