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評論】如果思想與情感能夠展現台灣精神,需要在意作家書寫的是台文或中文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原文首先刊載於關鍵評論網
現在四十歲上下的青壯年族群,必定皆曾目睹在族群撕裂(誰才是「本省人」?)最嚴重的時期,以中文書寫的中生代作家皆曾被質疑「算不算台灣作家」。
我曾是這樣的一種研究生:面對龐然不知節制的文獻,想辦法找到中譯本就對了——當然這招用在經典著作較可行,文獻愈新,愈難找到;努力偷吃步了幾個月,真吐血怎麼那麼多經典理論沒有中譯本啊?膝反射想的是社會學過於邊緣以致難獲出版社垂青;後來知道,簡中本大概二十年前就出了還出好幾版,於是,我的簡體閱讀能力大抵於研究所時期養成⋯⋯。

我無意探究中國是否重視這個學門,我想說的是,簡體中文市場儘管受法規限制,創作自由遠遜繁體中文市場,但因讀者基數驚人(不考慮其它變因,一本簡體著作面對超過十四億讀者;中國作家富豪榜中國作家富豪榜單計版稅中國作家一年可拿到超過兩千萬人民幣,即便榜末的百萬人民幣,對台灣作家而言亦是望塵莫及),因此活力不遑多讓。

台文與中文

如果「語言是思想與情感的載體」恆真,那麼,只要作家能夠準確表達、讀者能夠正確接收,使用何種語言書寫似乎不是最重要的?

台文系所確實存在這樣一群師生,堅信用台語文書寫才是正港台灣人(不論是羅馬字、漢字或漢羅合用),這情感有點近似於法語之於法國人;然而,真要追本溯源,做為一座命運多舛的移民島嶼,台灣人的語言「論資排輩」恐怕該是滅絕及瀕危的各種原住民語的集合,而非台語(十七世紀,鄭成功帶來福建的泉州、漳州話,融合平埔族語、荷蘭語、西班牙語、日語、英語、北京話而成)。

中文因國民黨推行國語運動成為主要語言,在今天年輕一輩(泛指Z世代)普遍認為中國敵視台灣的氛圍裡,它突然變得政治不太正確;更不用說現在四十歲上下的青壯年族群,必定皆曾目睹在政治操作族群撕裂(誰才是「本省人」?)最嚴重的時期,以中文書寫的中生代作家皆曾遭遇被質疑「算不算台灣作家」的無妄之災。

如果作品能夠引起不同世代、多元族群的共鳴,它就代表著一部分台灣人的情感和精神,當然我們會問作家與這片土地的連結,但使用台文或中文,在我看來,與算不算台灣作家毫無關係。

舉例而言,台灣首位日本芥川賞得主李琴峰算台灣作家嗎?儘管以日文寫作,但她作品的題材與素材多與台灣相關;旅居德國多年的陳思宏,《鬼地方》寫出了永靖小鎮的面貌而屢獲大獎。

對作家來說,使用自己最為嫻熟的語言進行創作,是不必要進行政治聯想的。

當代華文小說二十家

王德威「當代華文小說二十家」中有八位台灣作家入列,天文天心祖籍山東臨朐、蘇偉貞祖籍廣東番禺、平路祖籍山東諸城、李渝祖籍安徽、駱以軍祖籍安徽無為,若真以「本省人」標準看,只施叔青、李昂姊妹可算台灣作家?坦白說,這種政治審查已經過時,比起「省籍」,當代文青或許更在乎是作家有否投降式地對中國輸誠。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36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泯滅天使盪遊誌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78會員
113內容數
眼底是一幕幕倒退風景。 虛無中降生、無愛裡長成,泯滅天使屬於更高維度的未來,卻困於現在。他有一張潔淨的臉,上個世紀曾經愛笑,而後,刀槍劍戟無情剟傷以後,千瘡百孔的軀殼裡他復甦,準備用靈魂四散的光與焰火,滌洗世界。 如果寫作有更多可能--懺情又異質,纖細卻爆裂,我將化身泯滅天使,重建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泯滅天使唱遊地 的其他內容
《如懿傳》的如懿和《還珠格格》的皇后是同一人,但前者「蘭因絮果」的深情打動無數觀眾,後者一逕使壞只讓觀眾想動手打人,這就是做為「歷史改編劇」視角的不同,造成截然不同人物設計導致的結果。
偶爾伸展肢體 積澱所有營養感覺自己花一樣綻開 到最乖張 期待誰偶然間停下 擁抱那顆心焦枯乾涸 直至花瓣萎黃 又是個夕陽西下多麼尋常 夜裡嚴實裹緊棉被 告訴自己並不太 冷
對於沒有獎項烘托、名人加持、行銷銀彈支援的本土大眾小說作家而言,竭力寫成八到十萬字出一本書,卻只收到幾千塊版稅,是常有的事(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寫不下去的人這麼多)。
我寂寞,在極漠 放棄駐留,停止呼救 振起歛翼多年的雙翅 飛向彼方更高更遠 不回頭,不再等誰試探性開屏 施展魔咒、拘禁魂魄 不再陷溺 金斧頭銀斧頭 沒有一把是我從小拿到大的斧頭 你沒有
沈信宏所言「成為你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被他人評價所影響。」或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但,當國家(黨)出面干預「男人該是什麼樣子」,這對性平進程的大開倒車,絕對值得我們戒慎恐懼。
一開始我也不想這樣的 我只是想唱歌 唱給你聽,唱給樓上的房客聽
《如懿傳》的如懿和《還珠格格》的皇后是同一人,但前者「蘭因絮果」的深情打動無數觀眾,後者一逕使壞只讓觀眾想動手打人,這就是做為「歷史改編劇」視角的不同,造成截然不同人物設計導致的結果。
偶爾伸展肢體 積澱所有營養感覺自己花一樣綻開 到最乖張 期待誰偶然間停下 擁抱那顆心焦枯乾涸 直至花瓣萎黃 又是個夕陽西下多麼尋常 夜裡嚴實裹緊棉被 告訴自己並不太 冷
對於沒有獎項烘托、名人加持、行銷銀彈支援的本土大眾小說作家而言,竭力寫成八到十萬字出一本書,卻只收到幾千塊版稅,是常有的事(因此可以理解為什麼寫不下去的人這麼多)。
我寂寞,在極漠 放棄駐留,停止呼救 振起歛翼多年的雙翅 飛向彼方更高更遠 不回頭,不再等誰試探性開屏 施展魔咒、拘禁魂魄 不再陷溺 金斧頭銀斧頭 沒有一把是我從小拿到大的斧頭 你沒有
沈信宏所言「成為你自己,接納自己所有的東西,不被他人評價所影響。」或許是我們一生的功課,但,當國家(黨)出面干預「男人該是什麼樣子」,這對性平進程的大開倒車,絕對值得我們戒慎恐懼。
一開始我也不想這樣的 我只是想唱歌 唱給你聽,唱給樓上的房客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在台灣,對現代詩歌傾注熱情的詩人,多半有共組詩社和合資出版同仁詩刊的經驗,尤其剛出道的與尚在強勢媒體副刊闖出名號的新銳,維繫或經營同仁詩刊雜誌,自然成為他們大顯身手的最佳舞台。奇妙的是,當新秀詩人獲取聲名之後,往往要面臨一面問題,他們的詩歌裡是否飽含台灣文化主體性,以此為使命起點傳揚台灣詩歌的精神。
Thumbnail
1970年代台灣文學研究仍得設定中國框架,框定台灣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才得以在當時進行。 因此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雖然看起來是在討論寫實主義和鄉土視角,但實際是在壓抑/醞釀台灣的主體意識,也因此余光中才扣得上工農兵文學帽子,余光中的狼來了在說鄉土文學是共產黨、是台獨才那麼有殺傷力
Thumbnail
1970年代是戰後台灣文學研究的主題多著重在日治時期,因為1949-1970年代外省籍作家為主流,台灣文人要不只能如鍾肇政《文友通訊》窩起來寫,要不就是經歷長期失語(無法寫「國語」),作品數量有限。
Thumbnail
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臺灣戒嚴時期文學主題以及四個文學團體的因應方案。透過介紹不同的作家與他們的作品風格取向,突顯出在戒嚴政策的底下,文學界選擇了與政府前呼後應、曲折避開,或直球對決的不一而足的態度。
Thumbnail
一、換語言佮文字是誠悲慘的代誌   以早,日本人來矣!台灣人換讀日本書,講日語。50年了後,另外一个政權來,逐家閣愛改學講華語,寫華文。彼當陣仔的台灣人誠可憐,尤其是佇寫文章,寫東寫西的人,愛換另外一種語言,是真慘的代誌。   我自2019年開始,佇部落格寫「逐工寫一段」,開始用漢字寫台文,
Thumbnail
台灣常常對於自身的『量體』有很多錯誤的評估。舉例來說,像『反攻大陸』、『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就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幻想。但在文化語言上,有些島民不知哪來的自信,覺得自己有美國般強大的政經能量,有能耐和中國搶奪中華文化的話語權?還可以讓全世界的以 2300 萬人台灣華語為主,而不是 14 億人支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