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什麼?─與父母相處的心態

2022/03/0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孝順,從小聽到大,然而,我們真的了解孝的意涵嗎?在時代潮流之下,逐漸不被那麼重視、甚至帶有貶義。孝,到底是什麼?是情緒勒索的理由嗎?是一種束縛嗎?為何華人社會如此看重?在現代的意義為何?筆者試用孝經來一同認識,孝的真義。
孝經的作者眾說紛紜,自漢書藝文志始稱為經,「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意思是,孝,本身是天地之間具有的常理,將有為有守之人的話語集結起來,便稱為孝經。
《開宗明義章》提到,孔子問曾子,以前的君王有個治理人民最好的方法,可以使天下和順、人民和睦,你知道是什麼方法嗎?這方法就是─孝,它是德行的根本、教化就從這裡開始。

一、最基本的孝,從愛惜自己身體開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皆是來自父母親,每一寸肌膚、毛髮,因為有父母親,才有現在的我們這個「身體」的存在,能夠哭、能夠笑,能夠與世上的相遇,能夠有所行動、創造出生命的可能。可以說,父母親是我們的源頭、是生命的起始點、是我得以存在的先決條件,沒有父母,就不會有我。
也許有人看過這些場景,在喪禮的場合,若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親的痛是撕心裂肺,對父母親來說,孩子簡直就是他身體、生命之中的一部分。當孩子受傷時,父母親比孩子還緊張、還擔心,恨不得傷到的是自己。
相比之下,若是父母親先離世,孩子固然會感到哀戚,但他的痛,較不會像父母那樣的持久。
這裡來聊聊自殘這種現象,自我傷害,很常跟家庭背景掛勾在一起,在某些時候作為一種溝通、表達方式。它想說的是什麼?請傾聽我、我想被注意、我想轉移痛苦、我想證明我的存在……。一切來自於「我」,當身體髮膚的概念浮現時,我的困擾不只侷限在「我」自身了,同時把他人─父母,納入意識範圍;而當我們能夠意識到孝的價值,這個價值會成為一個保險桿,在痛苦之前,是難受沒錯,但會繼續尋找其他因應痛苦的方式,而非自我傷害。

二、更進一步的孝,成為一個實踐道德的人,最終彰顯父母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大部分的人聽說過的都是第一句話,第二句較少聽人提起。到了第二個層次,不只是善加保護自己的身體了,而是去問,我如何讓「我」這個存在,能夠發揮到極致?
我,如果去偷竊,那便成為小偷,我,去做買賣,便成為商人。撇去身分,真正能留下來、影響長遠的是什麼?是核心價值,是我的心意,我為什麼而做、為什麼不做、我對他人的幫助、影響、損益,至始至終,這些問題離不開道德。
假使今天父母不在了,一樣有履行孝的的方式,答案便在自身。我是由父母而生的,我的成就、所貢獻到的地方,就同時代表父母照顧到的地方。名,是我立身實踐道德而來的,並且最終,還要讓它繼續流傳下去。
從反面來說,一個社會事件發生,常看到不只是當事人負起責任而已,連帶他的父母親也會有所波及,當然我們希望這社會不要獵巫,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有多重成因。然而不可否認的,家,是人類最小開始接觸的社會場所,能說完全沒有絲毫影響嗎?恐怕也很難。需要時時提醒,一個人的所言所行,不僅僅代表自己一人,也會讓旁人連帶思考自身的家庭教育。
這裡談到的都是自我要求,並沒有他人外加的義務,要做到什麼程度、什麼樣的終點是滿意的,全憑己心,可以說,孝這樣的道德,是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
有人問說,我的父母就是對我很糟,不是理想中那樣好的父母,那要怎樣做到孝?父母的責任在於慈─怎麼好好教養、愛護孩子,而在孩子的角色上,也有自己能夠行動的部分,最基本的,就是至少不要傷害自己、愛惜自己。再進一步能嘗試的方向,是讓自己往更好的人邁進,如此,就能夠超越家庭、家族寫下的輪迴、魔咒,不必原諒父母親、或是等待父母親改變,因為自己,早已具有自我化解的能力。
大雅云:『無念爾祖,聿脩厥德。』
因此,孝的涉及層面是很廣大的,從侍奉父母親開始、到國家、到成為一個人─不是普通人,是有志向、有所發揮、力行實踐道德的人,都是孝的範疇。詩經《大雅·文王》提到:「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先,繼續修持、延續他們德行。」可以發現,這些經典的核心都圍繞著「德行」,也就是好的內在修養、品質,試想,如果人人都可以把美好的德性傳承下去、流傳下來的都是美好的東西,人類不就能不斷進化嗎?社會風氣也會有所改變。
    Anya
    Anya
    只說真話,只放喜歡的東西。順手再紀錄一些,路過的風景。輔導背景,待過教育界、社福團體,現與小孩同在。 願人心安好,世界安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