雯青小組之「在欉青」

2022/03/1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果生命有界限的話⋯⋯我覺得在某種奧祕的引導下,自己的邊界,今年不斷被「突圍」。首先是從講道開始⋯⋯(而且還有第一場臺語講道,練到我想丟掉臺語)。
身為第一代信徒,我的信仰年紀——如果從受洗開始算起的話——是小學。而且長期以來就一直躲在大專的保護傘下(白話文:不用當「牧師娘」),對教會的事工⋯⋯就是有空寫寫稿,以及後來莫名其妙變成主日學老師。
就這樣。嚴格說來,沒有什麼「教會生活」。比較是獨自埋首在學術裡。
以下省略三千字。
現在,則要成立小組。可能對教會生活很熟悉的人來說,應該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對長久以來習慣獨來獨往的我,不知道怎麼就被「突圍」了(其實也不會「不知道」,但這就留給我自己吧)。
那天就糾了幾個,跟著我們家一起來臨安教會的夥伴們,說了我這個想法。大家都好善良,就這樣答應我了(淚),於是,就這樣成立了。這個小組比較特別的地方,是有很⋯⋯多⋯⋯小⋯⋯孩⋯⋯我真心希望可以有這樣一個小組,有點共融的味道。會「突圍」到什麼程度,還真是不知道啊(攤手)。
而大家也相當熱情的,想出了一個實在讓我捧腹大笑(兼自己覺得有點不要臉)的小組名稱:雯青小組。因為這些成員,某種程度上在大專都是受到「漢化」影響許久,既然「文/雯化」都自己出來成立小組了,當然就要叫以「ㄨㄣˊ化」為名⋯⋯「青」的話,指的就是成員們的年紀了。
既然是雯青小組,當然要來很有ㄨㄣˊ化的小組宗旨說明(自己說的)。雯青小組的精神,就是「在欉青」:
在欉(臺語),取其「新鮮」之意,隱喻信仰狀態。可以是指信仰朝向成熟甜美如在欉的果子,也可以是信仰維持一定的新鮮度。
另外,在欉的「在」,也取「在地」的意涵。我們各自從自己在地的生命脈絡出發,彼此分享,在其中反思、建立起神學觀。一種由下而開始的運動,也很有Bakhtin的polyphonic的味道。
在欉的「欉」,指花、樹等植株的主體。植物的意象,一如聖經中許多「園子」的象徵。樹的意象,則像與基督連結的枝子。我們每個人都是枝子,與源頭相連,成為一欉健壯的樹。
青,則沿「青年」。「青」在臺語,也不只指綠色,而是範圍更廣(青大於綠),含納了綠藍色系。我想可以指青的「多樣性」(包括小孩)。tshinn(臺語發音),有新鮮之意,亦呼應在欉的意思(或是我們有很多小鮮肉成員)
目前聚會時間是禮拜結束後,這一季暫訂幾個主題輪替:講道回應/分享、繪本時光、主題交流(安息、原生家庭關係修復、職場與家庭等等)。
好⋯⋯其實這一篇只是想要把「在欉青」給紀錄下來而已(大笑),因為這是某一天早上我蹦出來的想法,但取代不了雯青的平易近人(跟好笑度)。
總之,歡迎路過經過打聲招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bun
    Abun
    文字轉接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