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大致整理如下:
小兒神經科門診掛號(醫師觀察)-->安排心理師諮詢(開立檢查單)-->門診醫師開(發展遲緩證明書)-->先帶孩子上早期療育課程-->向區公所申請(早療補助)-->等待醫院排(聯合評估)時間-->若符合條件可由家長決定是否(開立身心障礙證明)-->有身心障礙證明後向區公所申請相關補助。
從發現、面對、就醫到上課治療,是一條頗為漫長的路,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當父母的必須要陪著孩子走下去,要引領他們之前,得先面對自己真實的情緒。
在我大女兒就醫以前,她的脫序行為已經折磨我好一陣子。我陪她去醫院接受心理師諮詢的時候,當心理師告訴我女兒確實有問題的時候,我隱忍許久的情緒再也忍受不住,我哭了,眼淚直流,因為照顧她的隱形壓力真的很大,內心一直想:
「為什麼是我的女兒?是遺傳還是懷孕時有什麼問題?還是我懷老二忽略了她?」
「為什麼」這個詞,它一直在我腦海裡轉個不停。
在流淚的當下,我其實覺得自己很不ok,明明是來陪女兒諮詢測驗的,怎麼可以哭成這樣,太丟臉了。所幸心理師很專業,她或許也是看出來我長期累積壓力,靜靜地聽我說話,適度的給我一些建議,我相當感謝她。
「為什麼」這個詞,在腦海裡若放任不管,會轉成漩渦。負面的情緒後,請不要苛責自己,我們都是凡人,有情緒的發洩都是正常的,有時候就算平靜了,接受這個事實了,在某幾個時刻,那種疑惑與沮喪的想法會跑出來,那都是很正常的。
真的,對自己好一點,發洩後,就繼續陪著孩子,盡早接受早期療育,並且杜絕會影響孩子發展的行為。
像是我之前帶孩子去一間私人心理所做早療,在等待的時候,看見一些家長一直在滑手機,也順便丟給孩子一隻手機,用卡通片打發他們。
我知道有的家長是那種,嚴格到甜食、電視都不可以的,但畢竟每個人環境不一樣,比如跟長輩同住就很難避免這樣的行為出現。(就算不同住有時候長輩講不聽偷偷來也很難避免),而我自己就是那種常被長輩偷偷來的那種。
身為家長,我們應該要想想怎麼樣在有限制的條件下,改變對孩子不利的環境或習慣。
正視孩子的身心狀況後,我強制減少了孩子們看電視的時間,購買新的書籍與益智玩具陪孩子玩,不要想著把孩子丟給早療老師,一周幾個小時對孩子是不夠的。甚至自己本身要強大,要硬起來,讓長輩知道自己教育孩子的理念跟底線在哪(有的長輩會被威嚇,有的會不聽),有那種不聽的長輩,就想辦法縮短長輩跟孩子相處的時間。給孩子樹立規矩,規矩一立,別人拿給他也不敢拿。
陪孩子長大,是一種修行,我知道工作家務已經讓人很累很煩,但現在便宜行事,將來只會影響孩子的發展。
也許孩子不會進步的很快很明顯,他們的進步是緩慢的...漸進的...,用心陪著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堅持下去,某些時刻,孩子們的突破表現定會讓人有一種驚嚇的感動。孩子在進步,家長也要跟著進步,去調整自己、學習新知,檢視自己不足的地方。
孩子和父母是共生體,互相成長,互相都是對方的人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