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K研究報告-Big ideas2022-電動車篇#17

2022/04/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動車在近年來可說是流量密碼,過去被視為有錢人的酷玩具,到現在已經是各國汽車政策的發展重點,在挪威,電動車比例甚至已經高達85%以上。電動車的發展要歸功於日漸成熟的電池技術,因此不論是新創或傳統車廠無不積極發展電動車,未來前景一片光明,本篇就來看一下ARK究竟怎麼看這個產業吧~
歡迎關注我的粉絲專業IG我會不定期分享對於市場/成長/心法的想法,希望帶給大家不一樣的思考角度,享受思考、成長的樂趣!如果覺得不錯也要請大家幫我多多分享喔~
電動車售價下降將會開始與傳統汽油車競爭汽車市場

日漸進改進的技術

ARK首先從成本的角度出發,電池是電動車最大的成本,若要與汽油車競爭的話最關鍵的一步是要先降低電池的成本。在電池可以規模化製造後,電池的成本將會下降28%,且磷酸鐵鋰電池較過去的鎳電池有更低的成本且不需要更大的製作工廠。
磷酸鐵鋰電池在同樣的供電量有較鎳電池更低的成本
也因為電池技術的發達,讓電動車的價格從2019年約要五萬美金,將會在2023年與汽油車(以Toyota Camry為比較基準)持平,並能在2025年低於汽油車的價格。
而只有成本降低還不夠,電動車另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充電的效率,得益於規模化的影響,ARK認為在電動車快速發展的環境,充電基礎設施技術也將以飛快的速度發展,每分鐘的充電將可以跑更長的距離。一旦發展成熟,將可以再進一步地針對自動駕駛、娛樂或是車輛安全性進行改良。
充電效率逐漸增加
而ARK接下來將充電效率(每一分鐘可以跑多遠)當作分子,車輛成本當分母,訂了一個電動車表現指數。換言之,比例越高代表表現越好,可以發現整體電動車表現指數已經在2021年有大幅提升,雖然知道下圖主要是要表達電動車整體的表現,但是可能想吹捧特斯拉(畢竟這是讓ARK大紅大紫的公司),當然也是因為特斯拉是該產業的龍頭,因此特別將特斯拉以不同顏色標示出來,可以看到特斯拉一直以來就以非常好的表現輾壓同業,甚至在2026(預估)差距拉得更大,也顯示ARK認為未來特斯拉的技術將可以持續讓同業看不到車尾燈。

朝主流前進

也因為電動車將會慢慢成為主流(不論是技術還是政策上),市佔率將慢慢的瓜分傳統燃油車市場,尤其在這幾年的成長更是顯著。
電動車的快速發展也會讓傳統燃油汽車開始投向電動車的懷抱,ARK認為這將會讓電動車銷售在五年後成長八倍,從480萬美元成長到2026年的4000萬美元。

我的看法

  • 電動車電池於近年因為特斯拉電動車的成功,成為各大車廠競相研發的技術,在特斯拉的4680電池更能讓電動車續航力達到750公里,而近幾天賓士實測其電動車更可達1000公里的續航力。顯示了電動車的發展的確走在一個持續進步的軌道上。
  • 2019年由特斯拉帶動的EV浪潮開始吸引外界的目光,2019年特斯拉全年營收245億美元;2020年為315億美元,到了2021年更是直接到達538億美元,對比特斯拉花了18年達到500億美元營收門檻,福斯花了31年、BMW更是花了78年。除了代表特斯拉以先行者優勢創造出傑出的成果,更代表EV產業的發展迅速。
  • 有關電動車的政策部分當然也是讓產業發展的加速器,例如德國宣布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英國在2035年停售包括汽油和柴油的燃油車、美國在2030年銷售的汽車中有一半是電動車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也顯示了2030年前電動車產業應該都還會是一個穩步向上的格局。
  • 而烏俄戰爭的爆發讓各國發現重度仰賴他國天然能源非常危險,發展多重能源是有必要的,也因此在乾淨能源意識抬頭的狀況下,也讓發展非燃油汽車的趨勢更加明確。
  • 而在電池很重要的原料鋰當然也是兵家必爭之地,2022年的價格當然也是屢創新高,瑞銀集團(UBS)更是將今年的鋰價預測上調17%;澳洲鋰礦商Allkem也預測,電動車需求成長63%。這也難怪馬斯克想要自己開採,他在推特曾表示該元素幾乎遍布全球,基本上沒什麼短缺問題,但是開挖速度實在太慢了。

結論

不論從政策、產業、技術來看,電動車似乎正處在「舒服」的軌道上,而且是剛要起飛而以,對於現在的電動車發展位置,曾有人說正如APPLE於2010年的iphone發展。這也難怪各大車廠無不卯足全力不管如何都要插一腳,深怕像落得像微軟當年痛失智慧型手機市場一樣錯過了電動車大浪。不過這些「特斯拉殺手」是否能推出成本低、續航力佳、充電效率好的電動車,也決定了是否可以讓消費者在預算有限的狀況將電動車納入考量的關鍵。
118會員
88內容數
自從疫情降臨之後,全世界的網路生態及人們的生活型態就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世界的變遷仿佛被按了加速鍵。 而活在其中的我們應該如何追上這個快速改變的時代,又如何不被世界潮流拋之腦後? 本專題所包含的範圍主要為追蹤美國科技股動向,並加入個人觀點。另外,本著希望人們有「成長思維」的觀念,因此不時地會加入心法/成長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