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台灣在2022年4月疫情又有升溫的狀況,這三年的四、五月似乎總是在心驚膽戰中,但生活還是要過,總不能足不出戶,因噎廢食把自己隔離起來,透氣的休閒生活是必要的調劑品。
因為母親越來越老邁,每天都是坐在家中,等吃飯、等睡覺,吹著冷氣,少了天然的氧氣,讓心肺功能越來越差,所以只能利用假日,盡量帶她出去走走。怕足跡重疊?與其提心吊膽,弄得人心惶惶,不如先想好對策,照樣可以能高品質又安全的出遊。
避開人多的地方
這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還是有眉角,不僅不去人潮擁擠的地方,共同出遊的人數也盡量減少,不要呼朋引伴。
用餐時盡量選室外,如果不得已要在室內,就盡量不與陌生人共桌、共餐,或是選擇角落邊邊通風處,口罩先戴好戴滿,要吃飯時才拿下來,也盡量不交談。
越自然開闊越安全
既然是要有氧,就盡量選擇有樹的公園、森林,或是有水的海邊、溪流,親近大自然。因為老人家腳力不足,有時候就只是開車上山,打開車門,讓她可以看看綠意,連住家的頂樓、附近公園、綠廊道都是可以散心的地方。
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盡量不接觸公用物品
老人家需要攙扶,自己的手就是她最好的扶手,如果可以,讓她自己拿著拐杖,甚至推著行李箱,有個支撐都比較安全。
上了廁所、開了門把、拿了紙鈔,都立刻洗手,或用隨身的酒精消毒;盡量找不相鄰的位子坐,如果是短程,扶著老人家站在人少之處,也是一種選擇。
出遊的時間地點,都跟別人反其道而行
連假的時候,盡量不出門,可以挑週日晚上收心時段,賞個夜景也不錯;或週間上班日時間,預先安排休假、調度工作,也讓自己有個喘息機會。
就像清明連假,避開大家會掃墓出遊的路徑,在都會區渡假,反而是一種安全的選擇;但其他的長假,就可以去不知名的小鄉鎮走走,避開風景區人潮。加強衛生措施、注意個人清潔,適度與人群隔開,其實真的沒這麼可怕。
出門但做大家少做的事
除了不在假日去百貨商場購物,也不去網美咖啡廳或人氣旺的餐廳,室內可以選擇
書店、小型超市,室外就去冷門景點,例如老宅懷舊、巷弄散步、綠地閒坐;絕不邊走邊吃,最好可以自己帶食物,就不用人擠人用餐。
人跡較少的鄉鎮或
公路旅行都是不錯的首選,住宿地點儘量選擇沒有中央空調的,或是有採用紫外線進行消毒的房間,避免使用公共物品。
或許你會說,待在家裡就好了,幹嘛這麼麻煩?人生苦短,不要把自己困住了,對於常自己待在家裡卻抱怨太寂寞的長輩,「走出去」是切換生活場景的好機會,陪伴的時間有限,多盡一份心才不會遺憾。
現在還可以出去玩嗎?當然,「玩」是一種心情,而不只是是地點,「疫情會漸漸褪去,但會留下後遺症,許多這些後遺症是心理層面的。」前美國心理醫學會主席
弗蘭克·法里醫師如此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