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轉向》描繪的那個蒼老又曲折的歐洲世界太迷人,想紀錄的太多,一個不小心閱讀心得就變很長XDD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世界這本大書濃烈又輝煌的一個篇章,應該沒什麼人會反對。哈佛大學歷史教授,《大轉向》的作者葛林布萊在書中這樣形容:「文藝復興擴大了美與愉悅的內容,使其更加豐富,從生命的頌讚,到死亡的思索,不僅強調造物之美,也重視事物毀滅的意義。」
「文化轉變的關鍵,不僅在於文藝復興藝術家重新燃起對異教神祇的強烈熱情,以及對古代神話豐富意義的興趣,還在於動態世界觀的再次抬頭。」葛林布萊教授說,文藝復興的稍縱即逝、情慾能量,以及它的瞬息萬變,讓人們開始領略這種世界觀的美好。
而六百年前,書籍獵人波吉歐在各個寺院徘徊,尋覓各種遺失於時間長河的書籍與手稿時,發現了詩人盧克萊修的作品《物性論》,可以說是一切的開端(之一)。
這是個相當精彩的歷史之旅,作者以流暢又精確的筆觸帶領著我們穿越時間,跟著主角波吉歐的步伐,探訪古老歐洲的迷人與頹廢,以及曾經的歡快與絕望;這也是個相當波折的發現之旅,關於《物性論》是如何重見天日。我很喜歡葛林布萊教授的文字,在鮮活、有趣的故事背後,是嚴謹又博學的文獻與史料支撐,容易親近的同時,又足夠精深。
「尋獲一本失落已久的書,原不是件值得大驚小怪的事,但在這起事件的背後,卻隱含著各種關聯:教宗遭到逮捕與囚禁,異端遭處以火刑,以及文化界突然燃起對古代異教的興趣。這場發現行動不僅滿足了傑出書籍獵人的生命熱情,也讓他在無意間,在完全不了解發生了什麼事的狀況下,促成了現代世界的誕生。」葛林布萊教授解釋。
越理解,我越慶幸歷史這個殘忍多變、難以捉摸又有跡可循的傢伙,沒有讓《物性論》灰飛煙滅。我當然沒有看過《物性論》,可是透過教授生動的文字,我漸漸明白《物性論》無可取代的意義。
《物性論》的作者盧克萊修認為:「宇宙不是為我們而設,與我們的行為無關,更不關心我們的命運;我們只是更龐大之物的一小部分。但我們毋需因此懷憂喪志,相反地,我們應該以驚奇、感激與敬畏之心,擁抱這個世界。」
他寫道,「人類可以做到而且應該做到的,是克服自己的恐懼;人類要接受這樣的事實,那就是自己與自己遭遇的萬事萬物均非永恆,因此,人類應當及時擁抱世界的美麗與愉悅。」
而根據葛林布萊教授的說法,「最能反映盧克萊修對美與愉悅的執著,並且認為這樣的執著是正當且值得堅持的人性追求,就是文藝復興。」
《物性論》可說是文藝復興起點中的起點啊!
介紹了半天,不能忘記提讓一切重新甦醒的主角波吉歐。他也是個故事性十足的人物,夾在宗教與世俗間,為了夢想赴湯蹈火。我覺得最迷人的,是我能透過教授的文字,看見他尋覓上古書籍時發亮的眼睛:
「對波吉歐來說,這不是手稿,而是人類的聲音。從圖書館隱晦角落出現的手稿,不是漫長作品鎖鍊的一環,不是諸多副本之一,而是事物本身,它穿著借來的衣物,或甚至是作者本身,他裹著壽衣,在偶然間出現在陽光之下。」
好想親自認識波吉歐,熱愛閱讀與書籍的人都值得認識一下XDD《大轉向》真的是本很有趣的歷史科普書籍,甚至可以說是一本迷人的冒險故事。那時的歐洲血腥、混亂且動盪不安,卻充滿著各種來自過去又通往未來的聲音,縹緲、神秘且令人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