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60集|白恐創傷(一) 白色恐怖是刺傷身心靈的利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 / 張睿恩

有些人說:「威權時代已過,促轉會僅需提出總結報告,交付規劃好的轉型工作給各機關部會,即可促成台灣社會集體反思。」但,真的是這樣嗎?

二二八、白色恐怖等政治暴力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過去式,以為賠償、公開道歉就可以撫平受害者的傷口,但對政治受難者及家屬而言,這卻是深植內心數十年,甚至更久的傷痛與恐懼。

政治創傷帶來的影響不只在身體與心理,也影響到人際關係、工作與日常生活,這對「正常」的家庭來說,是無法想像的傷痛。白色恐怖如同刺傷身心靈的利劍,更有許多說不出口的傷痛,需要我們關心。

本集節目邀請到「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遇協會」理事陳慧瑛與楊敦翔,訴說他們的親身經歷與親眼所見,了解白色恐怖是如何讓人、讓社會創傷?

童年記憶和爸爸的受難經驗緊密連結
陳慧瑛小一的時候,爸媽就離婚了,年幼的她還不明白離婚的原因,只知道在爸爸口中,媽媽是一個「肖查某」,會虐待她和弟弟,用針戳她的下體,還會打爸爸,打到爸爸的牙齒全部脫落。在慧瑛的童年裡,爸爸和弟弟是她的全世界,跟媽媽接觸是一種「背叛」。

直到高中,因為繳不出班費,在老師的建議下,陳慧瑛開始和媽媽聯繫並得知「爸爸是政治受難者」。自那時起,她重新思考自己的過去和童年。

主持人管中祥詢問起陳慧瑛和父親的相處點滴,她講起了一種無以名狀的怪異感,例如爸爸極大的控制欲與不安全感。陳慧瑛回憶,爸爸每一天會花兩個小時確認門窗和電器是否關上、外出的時會再三查看證件、睡前會用繩子把子女包起來,甚至會錄下每一通電話,並時常懷疑親戚對他們意圖不軌,反覆地向子女解釋他當時被判刑的卷宗,試圖找出自己受冤的證據,當子女不聽話,則會警告「你會害死全家」。

這些無法說出口的「異常」,對年幼的慧瑛來說,都像是正常不過的日常,直到開始懂事、開始進入青春期,才發現爸爸曾經被壓迫的痕跡,一點一滴的侵入她和弟弟的身體,成為了成長的印記。

政治暴力創傷複雜 到底誰才是受害者?
陳慧瑛說,爸爸畢業於台大政治系,是富有理想的知識份子,即便在六零年代時,「地下組織」已被政府壓制,政治仍然緊縮,但爸爸跟一些朋友還是對政治改革充滿期待。當時,國民黨政府打算開放選舉,增加地方選舉的名額,崇尚民主的知識分子自然有參政、改革的想法。陳慧瑛的爸爸也懷抱著熱情參與助選,但卻遭偽裝成學生的特務舉發。

在民主社會實踐基本的參政權力,卻還是被冠上許多莫須有的罪狀,在當時國民黨政府的佈局下,讓一群年輕有理想的學生,從此背負「匪諜」的罪名。而監禁與刑求在爸爸出獄後,仍如影隨形,刻劃在他的日常行為,也連帶影響子女與家庭的生活。

身為為政治暴力創傷進行心理協助的助人者楊敦翔指出,跟一般的心理創傷個案相比,政治受難者及家屬的創傷是更加複雜且幽微。過去的歷史創傷不只是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對後代都會產生影響,而這也讓他不斷探問:「到底誰才是受害者?」。

對政治受難者家屬來說,創傷之所以無以名狀、很難被指認,是因為在當時台灣的政治環境下,白色恐怖是禁忌、是不能談論,通常子女都是到長大了,被動地知道家裡的處境,才開始細數傷疤,但那些早已烙印在身上。所以,比起一般的心理創傷,政治暴力傷害的似乎沒有根源、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然而,在怨恨父母親的同時,他們也同樣是受害者。

受難者不只受政治迫害   人際網絡、經濟生活亦受影響
政治受難者不只因政治壓力而斷送自己的美好人生,也影響了人際關係、社會連帶與經濟生活。楊敦翔提及,白色恐怖時期有些是遭牽連入獄,這也使得受難者的家人會因此保持距離而將其孤立。還可能因為判罪,家產被政府充公、特務進駐家裡監督,子女的求學之路、生涯規劃因此,遭受波及。即便後來出獄後,在求職、找對象或是婚姻生活也會因為這個標籤而受到影響。

陳慧瑛說,在童年的時光裡,爸爸總是說著「家裡沒有錢」,但實際上,爸爸承接了爺爺的碾米工廠,後因經營不善而失業在家,嘴上說要積極求職,但都並未實踐。反而在他出獄後,因為懷疑親戚佔他便宜,而鬧上法庭。陳慧瑛坦言,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受政治受難補償基金會的支助。

政治受難者在經濟條件的困境有甚麼?楊敦翔解釋,他們不只求職過程受阻撓,因被褫奪公權,也無法進入公務機關工作。若還擁有一大筆祖產,也會在判刑之後全數被政府收回,經濟落差可想而知;相反的,對原本就窮困的家庭而言,只能領補助過生活。楊敦翔表示,白恐家屬更早經歷M型化的社會,中產階級在他們的群體中幾乎很少看到。

因為創傷而對他人的不信任,也反映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陳慧瑛表示,爸爸禁止任何人到家裡拜訪,而且朋友只有律師與代書。 楊敦翔說,因過去被最信任的人舉報,所以開始對身邊的人充滿戒心和猜測,關係的建立和確認對受難者來說相當困難。

楊敦翔進一步指出,創傷具有延續性,受難者隨著時間的推進,當需要安全感,或人際關係挫折時,便容易湧現刑求、受難的記憶,對社會產生強大的不信任感,無法像一般人一樣擁有健康的心理面對生活。弔詭的是,很多時候,政治受難者也不知道創傷的原因為何,而對助人工作者來說,「信心重就」是幫助受難者家庭的重要課題。

訴說是為了希望告訴同樣處境的人:「我在!」
陳慧瑛身為白恐二代,爸爸身上的監禁記憶像是微血管一般,浸透到她和弟弟的身體裡。從小,她看見了爸爸特別的人際相處模式,讓她在進入青春期之後,不知道如何拿捏人際界線、不容易與人產生信任,讓他遭受霸凌和嘲笑。在幼年需要建立安全感的時候,因為爸爸從不解釋的離開,讓陳慧瑛從小就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孤單和無助。

對陳慧瑛來說,和爸爸的關係又親近又疏離,爸爸從以前對子女的情感綁架,使她的精神和情緒和爸爸有一個緊密的連結。雖然陳慧瑛明白爸爸依舊承受著迫害和社會壓力,但是經過創傷的童年,她也有自己的生活要過,屬於爸爸的傷痛已經無法承擔了,而這對陳慧瑛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但,是甚麼原因讓陳慧瑛願意說自己的故事?她坦言, 每一次的訴說,都需要花時間調適。若是要訴說給願意聆聽的人,如節目訪問或見證會,陳慧瑛都會很樂意分享。但她也表示,在職場或是日常生活中,偶爾會遇到對歷史認知淺識的人,楊敦翔補充,當他開始從事政治受難的助人工作後,他也體會到與社會的隔閡感。

陳慧瑛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除了讓更多人知道政治受難家庭的處境,也希望自己能透過黑暗中的光芒,溫暖相同處境的受難家屬。她說,這是她的使命,即便訴說自己的故事很辛苦,但她想告訴其他家屬「還是有很多人跟你一樣,我願意陪你」。

從一群人到一個協會 用意是靠近受難者及家屬
為了協助更多的政治受難者與家屬,陳慧瑛、楊敦翔和一群朋友成立了「台灣政治暴力創傷跨專業療癒協會」,並偕同促轉會的據點和密集照護的工作夥伴,一起實踐療育工作。

陳慧瑛表示,目前協會剛成立,主要的工作是倡議和監督。他們擔心促轉會的「重建社會信任組」中的療遇工作移交到衛福部後,反而會讓政治受難家庭失去信任。此外,協會還會給予助人工作者支持,也期望能靠近更多的受難者及家屬。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公庫官網其他平台群眾集資相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的沙龍
32會員
283內容數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2023/08/01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老師,釐清歧視性言論裡加分制度與原住民升學保障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檢視,現有的「加分」制度真的公平嗎?為什麼要「加分」?
Thumbnail
2023/08/01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副教授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老師,釐清歧視性言論裡加分制度與原住民升學保障的概念,從歷史的角度去檢視,現有的「加分」制度真的公平嗎?為什麼要「加分」?
Thumbnail
2023/07/31
近日,台大言論自由月及台大經濟系學會選舉也相繼出現歧視性言論,同樣引起社會反彈。在事件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開玩笑過了頭,也有人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及台灣脫口秀炎上文化影響。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周平,從「笑話社會學」討論究竟什麼樣的笑話會傷害到他人?嘲笑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2023/07/31
近日,台大言論自由月及台大經濟系學會選舉也相繼出現歧視性言論,同樣引起社會反彈。在事件的討論中,有人認為是開玩笑過了頭,也有人認為是受到政治人物及台灣脫口秀炎上文化影響。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周平,從「笑話社會學」討論究竟什麼樣的笑話會傷害到他人?嘲笑的分寸又該如何拿捏?
Thumbnail
2023/07/30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Report Story」邀請公庫記者洪育增介紹近日完成的「外籍教師勞權」系列專題報導。
Thumbnail
2023/07/30
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Report Story」邀請公庫記者洪育增介紹近日完成的「外籍教師勞權」系列專題報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一聲槍響,母親倒在了血泊中。父親手持凶器,氣定神閒。而我,一個8歲的孩子,只能眼睜睜地目睹這一切。那一刻,我的世界崩塌了,我再也找不到安全感。 多年後,那個場景仍會突然出現在我的夢魘中。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母親的死不是我的錯,但內心的傷痕卻難以癒合。我無法信任任何人,害怕親密,總感到自己是個沒有
Thumbnail
「一聲槍響,母親倒在了血泊中。父親手持凶器,氣定神閒。而我,一個8歲的孩子,只能眼睜睜地目睹這一切。那一刻,我的世界崩塌了,我再也找不到安全感。 多年後,那個場景仍會突然出現在我的夢魘中。我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母親的死不是我的錯,但內心的傷痕卻難以癒合。我無法信任任何人,害怕親密,總感到自己是個沒有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原載於2014年出版之《媽咪,我們會這樣幸福多久?》推薦序,作者為楊翠老師 這是一個渴光靈魂的自白,也是痛與愛的第一手見證。關於一對母女,如何面對孤獨、創傷與疾病,如何跋涉苦難,走渡險惡,尋求自我療癒與救贖。
Thumbnail
展讀施又熙《向著光飛去》系列小說,最深刻的感受,是故事中的人物不斷在說話,相互說話,也對自己說話。這可以說是一部「說話」、「聆聽」與「見證」進行式的小說,更是一則關於轉型正義中的創傷療癒與主體救贖的寓言。
Thumbnail
展讀施又熙《向著光飛去》系列小說,最深刻的感受,是故事中的人物不斷在說話,相互說話,也對自己說話。這可以說是一部「說話」、「聆聽」與「見證」進行式的小說,更是一則關於轉型正義中的創傷療癒與主體救贖的寓言。
Thumbnail
白色恐怖受難家屬二代陳慧瑛,同時也是助人工作者,她分享屬於自己的故事,見證受難者家庭所產生的心理創傷連帶影響周遭,包含職場及人際網絡,反思國家政策及社會造成受難者家庭的困境......
Thumbnail
白色恐怖受難家屬二代陳慧瑛,同時也是助人工作者,她分享屬於自己的故事,見證受難者家庭所產生的心理創傷連帶影響周遭,包含職場及人際網絡,反思國家政策及社會造成受難者家庭的困境......
Thumbnail
二二八-這場政治性屠殺事件中,難以估計的台灣地方菁英和一般老百姓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失蹤或死亡。受難家屬們雖然存活,也面臨失去親人、經濟頓失依靠、持續遭國民黨監控打壓等嚴苛困境。 此文以「交織理論」討論《幽暗角落的泣聲》記錄的受難者經驗,如何受到威權政治體制、性別、階級等社會因素的交織,而有所不同。
Thumbnail
二二八-這場政治性屠殺事件中,難以估計的台灣地方菁英和一般老百姓被中國國民黨逮捕、失蹤或死亡。受難家屬們雖然存活,也面臨失去親人、經濟頓失依靠、持續遭國民黨監控打壓等嚴苛困境。 此文以「交織理論」討論《幽暗角落的泣聲》記錄的受難者經驗,如何受到威權政治體制、性別、階級等社會因素的交織,而有所不同。
Thumbnail
有些人說:「威權時代已過,促轉會僅需提出總結報告,交付規劃好的轉型工作給各機關部會,即可促成台灣社會集體反思。」但,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有些人說:「威權時代已過,促轉會僅需提出總結報告,交付規劃好的轉型工作給各機關部會,即可促成台灣社會集體反思。」但,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講座】關係、對話、創傷療癒 【日期】2021年9月21日 【講師】周志建 老師 中秋之夜,不烤肉,爸爸要回宿舍了!我決定參與這場特別的講座。之前在台東都蘭聽到有關暴力創傷的部分,今天更多的分享,夥伴們的無私分享自身的故事,也讓我邊寫筆記,邊哭。原來,每個人都不容易,不簡單的過去呀!即使到了很年長,
Thumbnail
【講座】關係、對話、創傷療癒 【日期】2021年9月21日 【講師】周志建 老師 中秋之夜,不烤肉,爸爸要回宿舍了!我決定參與這場特別的講座。之前在台東都蘭聽到有關暴力創傷的部分,今天更多的分享,夥伴們的無私分享自身的故事,也讓我邊寫筆記,邊哭。原來,每個人都不容易,不簡單的過去呀!即使到了很年長,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隨著臺灣民主奇蹟地越發成熟,歷史的探究挖掘也變得越明朗;就好比說,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便是旨在還原歷史真相、平復司法不公、開放歷史檔案以及追究不當黨產等問題;或許在許多人眼裡,促轉會或者像共生音樂節這樣公開談論白色恐怖的作為好像很沒必要、認為過去的東西就是過去了,有什麼好談的? 但其實,它確實該談。
Thumbnail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 然而要開啟不同立場者之間的思辨與對話,在有限的歷史真相與當前社會對立的環境中,實屬不易,而文學與藝術確實以其自身的力量提供新的提問跟想像。
Thumbnail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陳俊宏 然而要開啟不同立場者之間的思辨與對話,在有限的歷史真相與當前社會對立的環境中,實屬不易,而文學與藝術確實以其自身的力量提供新的提問跟想像。
Thumbnail
之前聽 「法律白話文運動筆記」辦的「法白開撩|誰的正義?一位政治受難者家屬的非典視角」,由施又熙老師主講,講述一段非典型的政治受難者家屬的經歷。
Thumbnail
之前聽 「法律白話文運動筆記」辦的「法白開撩|誰的正義?一位政治受難者家屬的非典視角」,由施又熙老師主講,講述一段非典型的政治受難者家屬的經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