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如果當年妳多留在諮商室五分鐘,妳,是否就不會選擇自殺?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的無奈。歷經兩次的住院治療,無力感成了她臉上唯一的彩妝,也象徵著在生與死之間長期搏鬥的傷痕。

地方派出所在她離開校園的一小時後傳來消息,『貴校的一位女學生在山壁下的路旁受傷,疑似是自殺...,目前正送往醫院等待救治』。

當我們與系上老師前往醫院的路途中,我看到她騎乘的機車,好端端的立在路旁,我心裡想著:『走出諮商室多久以後,她,才決定自殺?』

~從自殺意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來自德國的學者Laura Paashaus 等人,針對65名多次企圖自殺者做了這方面的研究。研究的結果發現:

43 名參與者 (36.4%)表示,從決定自殺到實際行動的時間小於5分鐘。

52 名參與者 (44.1%)表示,從決定自殺到實際行動的時間小於10分鐘。

87 名參與者 (73.7%)表示,從決定自殺到實際行動的時間小於180分鐘。

此外,無論選擇的時間如何,受測者在年齡、性別或初步診斷方面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而在 5 分鐘內決定自殺行動的參與者,在終生自殺計劃的頻率較低。

43 名參與者 (66.2%)表示,他們最近的自殺企圖是他們一生中最嚴重的自殺企圖。這說明了如果不及時介入自殺防治工作,企圖自殺者的自我傷害狀況很難改善。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相對於社區而言,學校單位在自我傷害的防治上顯得比較有系統。在防治自殺的工作上,心理學人提供以下的建議。

(一)限制危險:收管危險物品

從藥品到美工刀、從繩索到水果刀,只要是能與個案產生自我傷害連結的物品,都應該在第一時間被管制。這除了可降低個案自我傷害的可行性之外,也是身為親友的陪伴者,有效降低個案自殺的具體行動。

「導師與我都知道,小美的包包裡隨時放了一把水果刀,只是,導師收了一把,她隔天又買了另一把…,但至少我們曾努力嘗試過。」


(二)安全計畫:建立合作同盟

自我傷害的防治就一般的組織單位而言,絕對不是單一單位或單一個人可以承受的壓力。過去我在大學服務時期,學務、教務與總務處都是協助高關懷學生的必要合作單位,透過「學生輔導委員會」的定期運作,其實很容易建構各處室間的合作同盟的。

現在,我大多數的時間,都在從事企業組織職場霸凌、危機處理的教育訓練工作。我發現現在的企業組織,也逐漸重視員工的心理健康,對於高關懷員工,主管們也很積極的參與對這些員工的協助策略。但我還是十分強調,面對企業內自我傷害的員工,絕對不是單一單位或單一個人,甚至不是單一的主管可以承受的壓力。企業裡的人資、環安與總務部門,可以透過定期的會議,來預防員工的自我傷害,透過緊急個案會議,來處遇自我傷害的員工。

「當年小美的同學與室友(受過訓練),是第一線的通報者,導師,是第一線的關懷者,校安人員是關懷系統的整合者,教務處解決了小美住院缺課的問題,總務處強化了校內陰暗、高樓等危險場所的安全措施,就連警衛都會在半夜裡再次的巡邏校園…。」


(三)最後防線:核心信任人物

學校的專任輔導人員,無疑是這個角色的最佳人選。我當然知道這個角色的無奈與辛苦,畢竟,我也辛苦過二十個年頭。我當初的作法是與生輔組或教官室保持高度友善的合作關係,真的,教官的耐受能力比我強很多,在學校的時間也會比心理師多。建議在校服務的心理師們,可以與教官或校安人員平時就保持良好的互動,在危機事件發生之際,才能借力使力、相互合作。

最後,對於有自殺企圖的學生,我習慣提供他們我的備用手機號碼,在結束每一次危機諮商之前,我都會向他們表明:「我給你我的手機號碼,如果在下週諮商之前,你真的控制不了自我傷害的念頭,打個電話給我,讓我有一個可以幫助你的機會。」

這是每個心理師的個別信念,至少,我未曾要求過歷屆督導過的實習生跟我一樣。當然,學校的輔導人員也不一定需要這麼做,我相信身為輔導人員,內心裡一定有一套面對危機個案的信念與處遇技巧,遵循自己的內在標準來處遇個案,這樣也很好。

「二十年的大學工作生涯裡,當然有接過幾次學生在緊急狀況時的電話…。但是,小美那天下午並沒有打電話給我…。」


2010年初夏,小美與認識一年的男友回學校看我,告訴我許多這些日子以來的故事,從住院到出院,從出院到急診,從一個人,到現在的兩個人…。現在的她有個穩定的工作,偶爾還應邀擔任髮廊的模特兒…。

當兩人離開校園之際,我下意識的在遠方後頭跟著,直到她們的身影消逝在大學的校門外...。

我眼望著她、心裡想著,如果當年妳在離開諮商室後的三分鐘、五分鐘或十分鐘,我再度邀請妳回到諮商室,哪怕是提供你一杯咖啡都好,妳,會不會選擇不自殺了?

(文:心理學人吳學治心理師/圖:Pexels)

後記:

謝謝妳,當初願意接受我的幫忙,讓我有和妳一起工作的機會;

謝謝妳,康復後願意回來看望我,讓我得到心理工作者的慰藉,

謝謝你,在這一段坎坷經歷之後,讓我更關注自我傷害的個案。

更多文章,請瀏覽:https://sharepsy.com

參考資料:Laura Paashaus等人(2021),From decision to action: Suicidal history and time between decision to die and actual suicide attempt,Clin Psychol Psychother.2021;28:1427–143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心理學人的沙龍
16會員
16內容數
歡迎來到~心理學人 跟著心理學人,一起成為學習心理學的人
心理學人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8/18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2023/08/18
文章摘要: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的大腦地圖 對抗強迫症的三個路徑 強迫的思考與行為,是ㄧ件很煩人的事,有時候,明明自己知道重複想著某種念頭、重複執行某個動作是很不合理的,但腦袋裡卻一直克制不了不再去想、不再去做的衝動…… 從恐懼到焦慮、從執念到強迫 強迫症是「焦慮
Thumbnail
2023/08/18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2023/08/18
活著,好累,能拖就拖 就構造與運作的路徑而言,人類的大腦確實是上帝完美的傑作,但就大腦的動能而言,卻是無比的吝嗇。在可以躺下,絕對不坐、可以坐著,絕不站著,不見棺材、幹嘛流淚的動力原則下,每當外界的訊息量過多的時刻,大腦最佳的選擇就是「躺平」,展現在日常的工作與生活當中的現象,就是拖延。
Thumbnail
2022/06/23
在快要窒息的婚姻裡,尋找走味的愛情?心理學人:六個心理彈性的技巧,有效提昇婚姻的滿意度。 文章摘要: 一、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二、提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心理學人:提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Thumbnail
2022/06/23
在快要窒息的婚姻裡,尋找走味的愛情?心理學人:六個心理彈性的技巧,有效提昇婚姻的滿意度。 文章摘要: 一、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二、提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心理彈性」,一個調節婚姻滿意度的中介變向 心理學人:提升婚姻裡「心理彈性」的六個建議 (一)提昇自我的效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回想約30年前,剛出社會的我,遇到一位來度化我的菩薩孩子,一日深夜,唸資優班的他突然打電話給我,問我:「老師,如果我告訴妳真相,妳會從此厭惡、遠離我嗎?」我回答他:「不會!」他說他一直被性向問題所困擾,覺得自己不正常,想要去自殺,求一個「正常」的來生。我告訴孩子:「自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回想約30年前,剛出社會的我,遇到一位來度化我的菩薩孩子,一日深夜,唸資優班的他突然打電話給我,問我:「老師,如果我告訴妳真相,妳會從此厭惡、遠離我嗎?」我回答他:「不會!」他說他一直被性向問題所困擾,覺得自己不正常,想要去自殺,求一個「正常」的來生。我告訴孩子:「自
Thumbnail
走到「自殺」是最終的結果和結束,一個個體會走到這個終點,通常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起點是心理健康,走不好就走到心理疾病,再走下去沒路、沒資源就只剩結束生命。 在大專院校從事相關工作多年,對此不無一些感觸…
Thumbnail
走到「自殺」是最終的結果和結束,一個個體會走到這個終點,通常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歷程,起點是心理健康,走不好就走到心理疾病,再走下去沒路、沒資源就只剩結束生命。 在大專院校從事相關工作多年,對此不無一些感觸…
Thumbnail
前陣子研習才聽到的新聞,2022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會議中審查委員問到『為何青少年自殺率高?』,雖然在報導中因提到說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回答:可能與近十年台灣高樓增加有關,而引發社會很大的譁然與輿論。
Thumbnail
前陣子研習才聽到的新聞,2022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會議中審查委員問到『為何青少年自殺率高?』,雖然在報導中因提到說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司長回答:可能與近十年台灣高樓增加有關,而引發社會很大的譁然與輿論。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
Thumbnail
文章摘要: 1️⃣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 2️⃣ 從自殺企圖到自殺行動,要多少的時間 3️⃣ 三個策略,降低校園自我傷害的事件 ~走出諮商室後,她與死亡的距離有多近~ 2008年一個盛夏的下午,當小美結束了這一次的諮商,看似平靜的離開校園之際,略顯疲憊的面容,呈現出近期飽受憂鬱症折磨後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分享這個主題,感謝中山醫學大學的邀請,讓我重新回顧與整理自己從小到大與自殺接觸的相關經驗。 原以為只有在工作場合上,我才有機會聽到,有人向我坦白自殺的意圖,但卻在準備課程的期間,有位網友傳訊息告訴我,他想自殺。當時我很心疼,我試想當我們想自殺時,這種心情卻只能告訴網友,是多麼無助與難受。
Thumbnail
這是我第一次分享這個主題,感謝中山醫學大學的邀請,讓我重新回顧與整理自己從小到大與自殺接觸的相關經驗。 原以為只有在工作場合上,我才有機會聽到,有人向我坦白自殺的意圖,但卻在準備課程的期間,有位網友傳訊息告訴我,他想自殺。當時我很心疼,我試想當我們想自殺時,這種心情卻只能告訴網友,是多麼無助與難受。
Thumbnail
最近校園頻傳自殺意外事件,搞得全國各間學校教職員工生都人心惶惶。 教師和職員擔心學生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也跟著效仿自殺;而受苦中的學生,渴望被看見自己的痛苦,並渴望得到他人的協助,得以解脫痛苦。 在這過程中,學校的輔導人員被賦予重要的任務,不只有防止學生自殺,還要協助培訓學校的教師、職員和同學,共
Thumbnail
最近校園頻傳自殺意外事件,搞得全國各間學校教職員工生都人心惶惶。 教師和職員擔心學生受到新聞媒體的影響,也跟著效仿自殺;而受苦中的學生,渴望被看見自己的痛苦,並渴望得到他人的協助,得以解脫痛苦。 在這過程中,學校的輔導人員被賦予重要的任務,不只有防止學生自殺,還要協助培訓學校的教師、職員和同學,共
Thumbnail
  身為校園心理師的你該怎麼思考呢?讓我們回到實務層面。我個人答案如下:
Thumbnail
  身為校園心理師的你該怎麼思考呢?讓我們回到實務層面。我個人答案如下:
Thumbnail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近期,從新聞上得知許多令人難過的消息,其中大學生的自殺事件讓大家再次回想起心理健康的重要。根據108年的統計,自殺通報達3.5萬人,平均每1小時就有4人出現自殺企圖。如果你身邊,也出現了這樣的朋友,甚至親人,告訴你:「我想死。」你會怎麼想?又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教導兒童「勇敢」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求生與求救都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E 先上個標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解決生命 你的生命能夠解決問題 我個人推薦向專業醫療與心理諮商師求助,而不是打防治專線之類的電話
Thumbnail
教導兒童「勇敢」其實並不容易,儘管求生與求救都是天生自然的本能。 E 先上個標語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只會解決生命 你的生命能夠解決問題 我個人推薦向專業醫療與心理諮商師求助,而不是打防治專線之類的電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