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Will 第 380 號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
對我來說,很想要講一句:「真的是個災難!」來形容前幾個月,那種永遠都無法穩定跟專心的感覺,著實令自己非常難受。
但做人必須要正面積極思考,所以我會說那是一段不斷面對挑戰,然後學會如何破關的階段,現在回頭想想,大概幾個月的時間有吧!?我都在經歷如何找到一套方式來穩定生活的階段。
過去一年來,更換了許多軟體,都沒有穩定、可以長期使用的感覺。這幾個月,心裡默默的跟自己講說:「真是夠了!」帶有一種憤怒、不耐煩的感覺,在那個時候的自己,短時間之內,也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案,就這樣恍惚了一陣子到這幾天,看了一些聞之,終於懂了!
最重要的「關鍵心態」沒有被建立起來,掉入了完美主義的陷阱。
減少阻力始能起頭
我覺得,我其實一直現在一種「完整」的概念之中,認為一件事情要完整後,順利的鋪陳下去,才會順風順水。即使內心多次的跟自己爭執,「開始做」跟「繼續建構」兩個孰輕孰重,過去總是做好系統再說,壓倒性勝利。
- 成功不是來自於意志力,也不是自我克制的計畫,而是一個聰明並減少阻力的工作流程。
- 專注在核心,然後不要把不需要的事情複雜化。
這兩句話,讓我在回顧過去,發現已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以為「需要找到一個系統,創建好系統架構後,就可以透過筆記來改變我的人生。」現在想想,真的是好傻好天真。
花了很多時間,參考了很多不同的整理、歸納方法,但又因為自己喜歡「創造」,本來簡單概念,卻也在不斷構築的過程中,成了一個疊床架屋的大房子。
並不是說架構不重要。對我來說,是要有完整架構之後,整體舒適感才真的會打達到一定的水準。
但要開啟一件事情,並持續的下去,重點並不是在架構要有多完整,而是每一次想要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時候,阻力降到越低越好。
「架構要完整」是一個超級大的阻力。首先,完整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定義,很難實際列出來並且落實;其次,架構這件事情的是動態的,許多筆記術的大師,都是透過不斷的進化,才漸漸成為了自己的獨門心法;最後,不論是在紙本筆記或者數位筆記上面,工具都不會是「完整」的。
為了減少阻力,放掉「完整架構」的概念,超級重要。
令自己專注發揮效益
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我對訊息的接收的廣度跟速度比較好,白話一點就是「很容易被打斷」也可以稱作「分心是我的日常」。
受惠於現在社會的高速流動,身邊所有事物通常都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一種有意無意的變動之中,深究自己的身心樣貌,不管是有形與無形的變動,「容易被拉走」成為了我很重要的一個挑戰。
嘗試過許多不同種的方法,讓自己專注成為了一個考驗。想想,這可能也是自己非常需要一個架構的原因,因為太容易動了,所以「在哪裡動」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 降低建立與更新的阻力
- 減少尋找的時間,降低取得成本
- 一看就懂的訊息,降低再次轉換的需求
最後,將上面的三個原則,統合在固定的地方。
接收的來源可以多種,但是處理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任務筆記」,此時任務筆記需要是統整中心。
目標很明確,當減少過程中會看到的東西,就比較不會造成分心。
拆分任務跟筆記
昨天 Twitter 上面看到一則分享,表列出來 Tasks 跟 Notes 的差別。
任務清單跟筆記的差異,擷取自 Twitter 貼文
認真地仔細看到這個,自己的問題也逐漸守得雲開見月明。原來,過去我總是想著用筆記同時兼顧任務管理,或者是反過來,在任務管理漸長的系統中,想要一起完成筆記。先撇開功能不說,任務跟筆記,本質上就已非常不同。
過往,我常常收集了一堆資訊沒有經過消化,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手機的 Safari 還有四十幾個標籤。收集資訊變成了一個慣性,卻也沒有辦法轉換成
個人知識管理架構。
經過一陣子的沈澱與看不同的文章,最重要的癥結即在於此「消化」,消化過後的內容,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才會成為了個人知識管理(PKM)的養分。
不過這邊特別有一個想法,提出來跟大家分享,PKM 並不一定只能夠在一個地方收納,每個地方都可以有 PKM 的存在,例如我現在正在使用 Agenda 當握任務管理、UpNote 為筆記軸心,兩個地方都應該是可以變成一個是寶庫。
❤
— 在前進的道路上,您需要一個「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揭秘傘下創業(Side Project)與投資理財心法;
📓 【訂閱】身心筆記電子報,每週二、五,與您分享好入手的身心靈;
🍳 週末加餐【免費發送】獨家觀點每週直送信箱;
👨🏻💻 內容創作平台:vocus、Facebook、Instagram、Matters、Medium;
📪 追蹤未來六米【 LINE 官方帳號】或 ☕️ 加入【身心茶水間 LINE 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