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筆記卻遲遲無法前進?跟你分享我是如何克服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 Will380 號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
raw-image

對我來說,很想要講一句:「真的是個災難!」來形容前幾個月,那種永遠都無法穩定跟專心的感覺,著實令自己非常難受。

但做人必須要正面積極思考,所以我會說那是一段不斷面對挑戰,然後學會如何破關的階段,現在回頭想想,大概幾個月的時間有吧!?我都在經歷如何找到一套方式來穩定生活的階段。

過去一年來,更換了許多軟體,都沒有穩定、可以長期使用的感覺。這幾個月,心裡默默的跟自己講說:「真是夠了!」帶有一種憤怒、不耐煩的感覺,在那個時候的自己,短時間之內,也還沒有找到更好的方案,就這樣恍惚了一陣子到這幾天,看了一些聞之,終於懂了!

最重要的「關鍵心態」沒有被建立起來,掉入了完美主義的陷阱。

之前已經將第一個階段,偏執的 All in One 心態分享給大家過了,今天趁著想法慢慢地建立起來,跟大家把後半段講完。〔延伸閱讀:半年的尋找,終回歸使用Agenda

減少阻力始能起頭

我覺得,我其實一直現在一種「完整」的概念之中,認為一件事情要完整後,順利的鋪陳下去,才會順風順水。即使內心多次的跟自己爭執,「開始做」跟「繼續建構」兩個孰輕孰重,過去總是做好系統再說,壓倒性勝利。

電腦玩物站長 Esor 的最新文章《[卡片盒筆記法-2] 化繁為簡工作流、寫作流的關鍵第一步如何改變》,這時候的出現,的確給予了我相當的救贖。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在這一篇中被呈現,又出現了幾個重要觀念,來打破:

  • 成功不是來自於意志力,也不是自我克制的計畫,而是一個聰明並減少阻力的工作流程。
  • 專注在核心,然後不要把不需要的事情複雜化。

這兩句話,讓我在回顧過去,發現已經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以為「需要找到一個系統,創建好系統架構後,就可以透過筆記來改變我的人生。」現在想想,真的是好傻好天真。

花了很多時間,參考了很多不同的整理、歸納方法,但又因為自己喜歡「創造」,本來簡單概念,卻也在不斷構築的過程中,成了一個疊床架屋的大房子。

並不是說架構不重要。對我來說,是要有完整架構之後,整體舒適感才真的會打達到一定的水準。

但要開啟一件事情,並持續的下去,重點並不是在架構要有多完整,而是每一次想要採取下一步行動的時候,阻力降到越低越好。

「架構要完整」是一個超級大的阻力。首先,完整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定義,很難實際列出來並且落實;其次,架構這件事情的是動態的,許多筆記術的大師,都是透過不斷的進化,才漸漸成為了自己的獨門心法;最後,不論是在紙本筆記或者數位筆記上面,工具都不會是「完整」的。

為了減少阻力,放掉「完整架構」的概念,超級重要。

令自己專注發揮效益

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換句話說就是我對訊息的接收的廣度跟速度比較好,白話一點就是「很容易被打斷」也可以稱作「分心是我的日常」。

受惠於現在社會的高速流動,身邊所有事物通常都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處在一種有意無意的變動之中,深究自己的身心樣貌,不管是有形與無形的變動,「容易被拉走」成為了我很重要的一個挑戰。

嘗試過許多不同種的方法,讓自己專注成為了一個考驗。想想,這可能也是自己非常需要一個架構的原因,因為太容易動了,所以「在哪裡動」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為什麼我會避免在郵件、即時通,甚至待辦清單中直接完成工作?》點出了一個很大的重點:「如何能夠讓我們不斷地回到專注的狀態?」我自己思考了之後,大致上可以拆分如下:

  • 降低建立與更新的阻力
  • 減少尋找的時間,降低取得成本
  • 一看就懂的訊息,降低再次轉換的需求

最後,將上面的三個原則,統合在固定的地方。

接收的來源可以多種,但是處理的時候我們需要一個「任務筆記」,此時任務筆記需要是統整中心。

目標很明確,當減少過程中會看到的東西,就比較不會造成分心。

拆分任務跟筆記

昨天 Twitter 上面看到一則分享,表列出來 Tasks 跟 Notes 的差別。

任務清單跟筆記的差異,擷取自 Twitter 貼文

任務清單跟筆記的差異,擷取自 Twitter 貼文

認真地仔細看到這個,自己的問題也逐漸守得雲開見月明。原來,過去我總是想著用筆記同時兼顧任務管理,或者是反過來,在任務管理漸長的系統中,想要一起完成筆記。先撇開功能不說,任務跟筆記,本質上就已非常不同。

筆記是需要經過轉化的,而任務清單是用來推進的。

工作愈忙愈要花時間做好知識管理,幫自己擺脫忙碌循環》裡面指出,我想到類似的概念是這樣的:「這同時是一個循環的過程,經過轉化的筆記,或許會發現有需要一些新的任務去驗證,那就可以重新回到筆記的過程之中。」

過往,我常常收集了一堆資訊沒有經過消化,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當下,手機的 Safari 還有四十幾個標籤。收集資訊變成了一個慣性,卻也沒有辦法轉換成個人知識管理架構。

經過一陣子的沈澱與看不同的文章,最重要的癥結即在於此「消化」,消化過後的內容,才是真的屬於自己的,才會成為了個人知識管理(PKM)的養分。

不過這邊特別有一個想法,提出來跟大家分享,PKM 並不一定只能夠在一個地方收納,每個地方都可以有 PKM 的存在,例如我現在正在使用 Agenda 當握任務管理、UpNote 為筆記軸心,兩個地方都應該是可以變成一個是寶庫。

我在這裡寫作,未來六米主理人Will, 👉點這裡訂閱電子報📥是對我持續創作,最好的支持。

— 在前進的道路上,您需要一個「值得信任的好朋友」—

💰 下班後的創富人生,揭秘傘下創業(Side Project)與投資理財心法;
📓 【訂閱】身心筆記電子報,每週二、五,與您分享好入手的身心靈;
🍳 週末加餐【免費發送】獨家觀點每週直送信箱;
👨🏻‍💻 內容創作平台:vocusFacebookInstagramMattersMedium
📪 追蹤未來六米【 LINE 官方帳號】或 ☕️ 加入【身心茶水間 LINE 社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韋觀 • Eyewithouts
82會員
109內容數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韋觀 • Eyewithouts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如果我們自己的狀況不佳,也不能創作出好作品吧!所以先把自己照顧好,有餘力,再去做「利他」的事情,寫文章也是這樣,想要帶給他人價值和幸福的文章,也應該要來自於「能夠把自己照顧好的創作者」,這樣才算是「利他共贏」。
Thumbnail
如果我們自己的狀況不佳,也不能創作出好作品吧!所以先把自己照顧好,有餘力,再去做「利他」的事情,寫文章也是這樣,想要帶給他人價值和幸福的文章,也應該要來自於「能夠把自己照顧好的創作者」,這樣才算是「利他共贏」。
Thumbnail
今天來分享到底Notion筆記,是怎麼拯救快被完美主義逼瘋的我呢?
Thumbnail
今天來分享到底Notion筆記,是怎麼拯救快被完美主義逼瘋的我呢?
Thumbnail
在開始我的百日維新計畫後的第16天,開始進入了瓶頸。 終於在一個禮拜過後我慢慢的調回本來該起床的時間,才能讓自己的寫作流不被打斷。 每次我感到有壓力時,我總是想起一句話 ...
Thumbnail
在開始我的百日維新計畫後的第16天,開始進入了瓶頸。 終於在一個禮拜過後我慢慢的調回本來該起床的時間,才能讓自己的寫作流不被打斷。 每次我感到有壓力時,我總是想起一句話 ...
Thumbnail
這是 Will 第 380 號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對我來說,很想要講一句:「真的是個災難!」來形容前幾個月,那種永遠都無法穩定跟專心的感覺,著實令自己非常難受。專注在核心,然後不要把不需要的事情複雜化。
Thumbnail
這是 Will 第 380 號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對我來說,很想要講一句:「真的是個災難!」來形容前幾個月,那種永遠都無法穩定跟專心的感覺,著實令自己非常難受。專注在核心,然後不要把不需要的事情複雜化。
Thumbnail
抱持著「好事會繼續發生在路上」的信念,轉而投入今天要做的報告,但由於製作這份報告時,我採取的作法是「文本精讀法」對文本中,出現的缺漏(不是文字上的缺漏,而是內容中,對於事件的陳述,過於簡要,而省略細節,出現跳躍式的敘述等)我不想在簡報中,做我的詮釋與補足,於是就如實呈現專書的內容,並加以註記、摘要。
Thumbnail
抱持著「好事會繼續發生在路上」的信念,轉而投入今天要做的報告,但由於製作這份報告時,我採取的作法是「文本精讀法」對文本中,出現的缺漏(不是文字上的缺漏,而是內容中,對於事件的陳述,過於簡要,而省略細節,出現跳躍式的敘述等)我不想在簡報中,做我的詮釋與補足,於是就如實呈現專書的內容,並加以註記、摘要。
Thumbnail
大部分的朋友和我聊到生涯決定的時候,95% 都會提到說:先找個穩定的工作,再來去發展自己想要的東西。很熟的朋友我會就會問他:你怎麼會覺得「到時候」就有體力去做這件事?這就是框架的一種。
Thumbnail
大部分的朋友和我聊到生涯決定的時候,95% 都會提到說:先找個穩定的工作,再來去發展自己想要的東西。很熟的朋友我會就會問他:你怎麼會覺得「到時候」就有體力去做這件事?這就是框架的一種。
Thumbnail
用公式來培養自己的信念系統,這是 Will 的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 除夕,今天早上起床沒有特別想到要寫什麼,多思考了一下,原來是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紀錄,但是我還沒有好好記錄下來。 這幾年,我陸續遇到一些內心強大的人,不管是在職場上看到的景況,或者是所學習的老師,都讓我甚為感佩。
Thumbnail
用公式來培養自己的信念系統,這是 Will 的作品,歡迎訂閱、轉發、回覆、支持。 除夕,今天早上起床沒有特別想到要寫什麼,多思考了一下,原來是生活中有太多事情需要紀錄,但是我還沒有好好記錄下來。 這幾年,我陸續遇到一些內心強大的人,不管是在職場上看到的景況,或者是所學習的老師,都讓我甚為感佩。
Thumbnail
在我的講座,手機是可以允許的。因為我不覺得限制使用手機,和學生願意聽我多說兩句有絕對關係;我會很理想的把自己該準備的東西備好,也不會介意說學生聽與不聽有什麼損失,我只會認為吸收有用與否在於他們,不在於我。
Thumbnail
在我的講座,手機是可以允許的。因為我不覺得限制使用手機,和學生願意聽我多說兩句有絕對關係;我會很理想的把自己該準備的東西備好,也不會介意說學生聽與不聽有什麼損失,我只會認為吸收有用與否在於他們,不在於我。
Thumbnail
其實從很久之前,我就已經自我覺察到我的專注力越來越不好。 表現出來的狀態大概就是: 每次做一件事情,總是無法專心做到底,從事的過程,只要眼前的事物,出現了可以讓我聯想到其他事物的線索,我就會被這條線索,拉到另一件事情上;然後在另一件事情上,又發現了新的線索,又再度被拉到另另一件事...。不受控的循環
Thumbnail
其實從很久之前,我就已經自我覺察到我的專注力越來越不好。 表現出來的狀態大概就是: 每次做一件事情,總是無法專心做到底,從事的過程,只要眼前的事物,出現了可以讓我聯想到其他事物的線索,我就會被這條線索,拉到另一件事情上;然後在另一件事情上,又發現了新的線索,又再度被拉到另另一件事...。不受控的循環
Thumbnail
事多且忙,心力枯竭。 這個自我梳理的隨筆本應在元旦時候寫的,但在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下,拖延症讓我一直把這篇隨筆拖到了春節工作後的第一個週末。當然也可以不寫,因為按照我現有的邏輯思維慣性來分析,休息時間本就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寫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收效甚微,投入產出比太不可觀,於是,可以不寫。
Thumbnail
事多且忙,心力枯竭。 這個自我梳理的隨筆本應在元旦時候寫的,但在繁重的生活和工作壓力下,拖延症讓我一直把這篇隨筆拖到了春節工作後的第一個週末。當然也可以不寫,因為按照我現有的邏輯思維慣性來分析,休息時間本就是極為稀缺的資源,寫這個東西對我來說收效甚微,投入產出比太不可觀,於是,可以不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