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浚耀、郭柏賢
引言
我們自幼都看過各式各樣的卡通動畫,而對你來說,你至今仍有印象的是哪一部呢?你是否曾想過,這些卡通除了帶給我們歡笑與回憶外,是否也有帶來深入影響的可能呢?
去年(2021)七月,有一些美國家長開始反應,世界知名的動畫《粉紅豬小妹》(Peppa Pig)使得他們的孩子開始有了英國腔。例如這些美國兒童看了《粉紅豬小妹》開始會說英國腔的 "mummy" 而不是美國腔 "mommy";他們會開始使用 "petrol station" 等英式英文的詞彙。甚至此現象在推特上開始有了 "#PeppaEffect(佩佩豬效應)" 等的標籤出現,可以說在歐美世界引起了大量的討論。[1]
我們也有我們的「佩佩豬效應」?
那,該如何解釋這樣的「佩佩豬效應」呢?
首先,美國兒童這種在語言使用當中,除了母語或本身使用的語言之外,還混雜著其他語言變體的情況,在語言學上稱為語碼混用 (code mixing)。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可以用台灣人時常在生活中使用的「晶晶體」來說明,在華語裡參雜著英語的情況就是一種語碼混用。諸如美國兒童因為影音媒體的影響,在美式英語裡混雜英式英語的情況,也是語碼混用的例子。
而,回頭來看台灣,我們處於多語言環境,加上媒體資訊傳播的因素,我們更容易發生華語、本土語言,甚至是他國語言、北京標準普通話[2] 的語碼混用。那麼在這樣網路加速傳播的情境裡,我們是否也有屬於我們的「佩佩豬效應」?
對岸中國的媒體平台興盛,舉凡「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等,在台灣使用者都有相當程度的數量,帶來了無數的中國華語用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少都在語句中說過或聽過諸如「走心」、「牛逼」等等的「支語」,將台灣華語和中國華語的詞彙語碼混用,甚至直接造成語言的轉移。
要注意的親戚:接近我們的是糖果還是砲彈?
你們可能會感到好奇,為什麼我們以前看了那麼多歐美動畫,都沒造成什麼用語上的轉移,偏偏就美國的孩子會受到英國影響呢?其實,正是因為語言相互接近,才更加容易滲進雙方的日常話語裡面。中國在過去幾十年內,常常執行強力的普通話政策,但是福建、廣東這些在沿海地區的電視台,仍然保留比較完整的閩南語、粵語節目,當中都有顯示出針對台灣、香港這類目標地區,利用語言作為軟性工具、實現感情連結甚至文化統戰、政治宣傳的種種目的。[3] 總的來看,台灣跟中國的華語、香港跟廣東的粵語高度相通,台語主流腔調跟廈門話、[4] 台灣客語四縣腔跟梅縣話[5] 基本上也可以互相理解。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是中文、華語內容有帶來比較多影響,不過就算未來我們走向本土語文蓬勃發展的時代,外來的威脅也不會輕易消失——對岸只需要把他們現有的「方言節目」資源加大投放,同樣能造成很大的影響力。想像一下,十年後的台灣,會出現更多偏向福建口音的「台語」嗎?也是有可能的事情。所以,這項議題上的重點,向來不應該是只放在語言選擇而已,也需要對內容本身有所注意。
結語:我們的文化該如何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從以上所說,台灣所面對的潛在危機並不是透過替換語言就可以解決那麼地簡單。到頭來,我們也回來看問題的源頭——當初我們為什麼會被那種內容吸引?外來的東西一定比較差嗎?其實,依照語言學層面來看,語言接觸本身是很正常、沒有特別負面或者正面的現象。看到新的東西,我們往往是根據它的品質、實際幫助的情況來決定接收與否,反而不是因為哪一種語言。中國的網路生態圈裡面也有諸如「知乎」這類有很多優質知識的平台,沒必要因為國家界線,就立即完全否定一切。所以,我們更加需要思考的部份,是如何提升、增加在地的內容呈現,才能在市場上成為有力的競爭者。現在隨著本土語言文化復興的潮流,有越來越多新奇又有趣的在地母語創作(音樂、戲劇、VTuber等等),都值得大家去支持,讓他們慢慢發展茁壯。說不定在未來,我們就會看到台灣的文化開始穩定向外輸出,為全世界的文化交流增添更加豐富的色彩。
參考資料
- Maya Yang. (2021, July 19). Having a go: US parents say Peppa pig is giving their kids British accents. The Guardian. Retrieved February 27, 2022, from https://www.theguardian.com/tv-and-radio/2021/jul/19/peppa-pig-american-kids-british-accents
- 何萬順(2020)。「晶晶體」混用語,反映認同價值觀。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51/article/9727
- 莊梅茜(2016)。方言節目與大陸新時期的地方媒體政治:以《百曉講新聞》為例。傳播與社會學刊,(37),161-189。
- 曹逢甫(2013)。台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語言暨語言學,14(2),457-484。
- 彭瑞珠(2013)。臺灣、大陸、馬來西亞三地梅縣客話比較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 https://hdl.handle.net/11296/53pj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