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通來袂記的:送行「寶島歌王」文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叫著我,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咧叫我
含著悲哀也有帶目屎
盼我轉去的聲叫無停
白雲啊,你若欲去
請你帶著阮心情
送去予伊我的阿母
喔,毋通來袂記的......
第一次聽文夏的版本之前,我已經聽過「黃昏的故鄉」,也知道它是戒嚴時代「黨外」群眾集會必唱曲目。聽這首歌,想到的已是流亡海外的異議份子、坐監無法與家人團聚的政治犯,遠遠不只單純的思鄉之情了。
那是剛解嚴沒幾年,我還在念大學的時候。我聽了「黑名單工作室」石破天驚的《抓狂歌》,並且因此開始勉力學台語。在校門口看了「五洲園」搬演原汁原味的「雲州大儒俠」布袋戲,戲偶古雅如歌的唸白,我一句也聽不懂。我從雲門舞集《我的鄉愁我的歌》原聲帶聽到蔡振南撕肝裂肺清唱「心事誰人知」,不但讓我重新認識了這首歌,也對它連結的生命情態有了更深更遠的想像。
我也去過和平東路上總在放老台語歌的「攤」,那是「後解嚴」時代在博愛特區街頭抗爭現場奔走的運動份子和記者聚會飲酒吃飯的地方。原本被貼上「低俗」標籤的老歌,一下變成了最「前進」的時代標幟。我還在羅斯福路和平東路口的「息壤」看過還沒成名的伍佰和China Blue,他在菸霧蒸騰的地下室唱著台語藍調,我聽得氣血翻騰,最震撼的是他把老歌「秋風夜雨」變成了重搖滾......。
對我這個「天龍國」長大的「外省囝仔」來說,台語始終離我一步之遙,我卻遲遲沒有跨進去,直到它以歌的形式,撲面而來。
我的學長黃威融有一天很激動地說:以後出國留學,在大雪的美國城市熬夜苦讀,此時若聽到文夏的歌,一定痛哭流涕。我不知道文夏是誰,但有他這段話,也夠了。那天我逛唱片行,便專程晃到陌生如外星球的「台語歌」那一區,見到「亞洲唱片」出版了一系列總標題「台灣歌謠傳奇」的合輯,一捲錄音帶才幾十塊,幾乎是西洋搖滾和國語流行專輯的半價。我信手挑了幾捲錄有文夏歌曲的合輯,並不知道自己會聽到什麼。
後來我才知道:高雄亞洲唱片是1950年代中期創業的傳奇廠牌,文夏最早發表的原創作品「飄浪之女」,就是亞洲唱片老闆蔡文華邀約錄製。他們擁有近千首台語老歌的母帶,並且趁磁帶年久劣化之前,和時間賽跑,在八十年代後期全面做了數位轉檔,重新發行原版台語老歌專輯。這件事牽涉的人力物力,光想想都辛苦。然而,證諸那天我帶回家的錄音帶,我該向他們頂禮致謝。
我把卡帶塞進隨身聽,按下 PLAY,二十出頭的文夏悠悠唱了長長的一句「喂~」,彷彿他站在高崗上,要把這一聲「喂」,一路送到大海對面的故鄉。
接著,響起幾把小提琴調弦並不是太準的合奏。那走調的琴聲,居然特別有味道。文夏柔柔地唱起來:
叫著我,叫著我
黃昏的故鄉不時咧叫我
叫我這个苦命的身軀
流浪的人無厝的渡鳥
孤單若來到異鄉
不時也會念家鄉
今日又是來聽見著
喔,親像咧叫我的......
我並不認識亞洲唱片的人。不管是誰主持這個母帶轉錄企劃,他(們)對音響一定有過人的執念和講究。這首1960年的錄音,飽滿、生動、溫暖,彷若文夏和他的樂手就在你面前,和你呼吸著一樣的空氣。我怔住了,那是我聽音樂未曾有過的體驗。
歌裡的文夏幾乎還是少年,那悠然的歌聲,卻已堪承載幾代人的悲歡離合。他召喚著的故鄉,色調如此濃烈,既古老又新鮮,既遙遠又貼近。我在那一瞬間,也被文夏贈予了一個此前未曾擁有過的「故鄉」:廣袤、深邃、永恆,它沉默地包容像我這樣的人,沉默地包容任何朝向它的心念。
「黃昏的故鄉」是一首日本曲填上台語詞的「混血歌」,原曲是1958年三橋美智也演唱的「赤い夕陽の故郷」。文夏參考原版歌詞,略事改寫,並把節奏放慢,創造了獨一無二的畫面,這是他的天才。當年錄唱片環境條件相對簡陋,樂手和歌手同步開錄,任何人出錯,大家都要一起從頭再來。那走調的提琴,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揮手放行的,或也可以算是一個「美麗的意外」吧?
從這首歌開始,我窺見了五、六十年代台語歌的盛景。後來我一口氣買了整箱六十張CD的亞洲唱片《台灣歌謠傳奇》大全集(光是文夏就佔據四分之一篇幅),聽得愈多,愈發現自己先前對台語歌的認識是多麼淺薄無知。比方我們總說台語歌「充滿悲情」、「題材不脫江湖浪子和脂粉味」、「幾乎都是東洋翻唱」,都能在這套專輯找到大量反例。那段時期的台語歌,題材多元、樂風奔放,就連「混血歌曲」翻唱來源也千奇百怪,你甚至會聽到文夏唱英文、紀露霞翻唱貓王......。
想想那是政府厲行「推動國語」、打壓「方言」的年代,母語被統治階級視為「低俗、不入流、沒水準」,然而庶民社會的能量自有出路,套用作家阿城的說法,那是一片「自為的世俗空間」。文夏的歌,便是那熱熱鬧鬧的「世俗」,勾連、反映、煽動著千萬百姓的情感。
三十多年前那一天,文夏不只讓我重新認識了我島歌樂的歷史,也刷新了我的世界觀。謹以此文,向遠行的「寶島歌王」致意。
(寫給《財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2K會員
1.7K內容數
馬世芳2017年迄今的部落格,2021年遷至方格子。包括音樂文字、廣播節目側寫、隨筆、食譜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馬世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今天有夢一樣的經歷。 若你問我,台灣近當代音樂史上最讓我牽掛的樂器是哪一件? 我會說:1986 年 陳明章 和 許景淳 為《戀戀風塵》錄製電影原聲帶,30 歲的阿章師用的那把台製木吉他。 今天我見到它了。不只,我還摸了它。不只,我還彈了它。 溫習一下,不朽的《戀戀風塵》:
和生祥一起完成《臨暗》專輯的「瓦窯坑3」只存在了一張唱片的時間。這張專輯的歌,在生祥後來的生涯中很少演出,即使公開演唱,也多半是簡配的編制,離原編曲很遠。
主辦單位給我四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算過,大概可以講一千字。最後,我用了四分二十八秒。
要是不說,你一定以為這些歌是整個樂團熱熱鬧鬧一起錄的。其實,裡面都只有一個人。詞曲編錄唱奏,從頭幹到底,校長兼撞鐘。(本文內附 KKBOX 優惠鏈結)
晚上終於有空和夫人一起看 Bob Dylan 演出實況 "Shadow Kingdom"。也只有他老人家能把一個所謂「線上演唱會直播」設計成這樣了,那彷若擱淺在時光深處的,煙霧繚繞的,座上有著走私客、騙子、匪徒、美女的小酒館,大概就是這位八旬老人走闖江湖六十多年一再回歸的靈魂故鄉。
今天有夢一樣的經歷。 若你問我,台灣近當代音樂史上最讓我牽掛的樂器是哪一件? 我會說:1986 年 陳明章 和 許景淳 為《戀戀風塵》錄製電影原聲帶,30 歲的阿章師用的那把台製木吉他。 今天我見到它了。不只,我還摸了它。不只,我還彈了它。 溫習一下,不朽的《戀戀風塵》:
和生祥一起完成《臨暗》專輯的「瓦窯坑3」只存在了一張唱片的時間。這張專輯的歌,在生祥後來的生涯中很少演出,即使公開演唱,也多半是簡配的編制,離原編曲很遠。
主辦單位給我四分鐘左右的時間,我算過,大概可以講一千字。最後,我用了四分二十八秒。
要是不說,你一定以為這些歌是整個樂團熱熱鬧鬧一起錄的。其實,裡面都只有一個人。詞曲編錄唱奏,從頭幹到底,校長兼撞鐘。(本文內附 KKBOX 優惠鏈結)
晚上終於有空和夫人一起看 Bob Dylan 演出實況 "Shadow Kingdom"。也只有他老人家能把一個所謂「線上演唱會直播」設計成這樣了,那彷若擱淺在時光深處的,煙霧繚繞的,座上有著走私客、騙子、匪徒、美女的小酒館,大概就是這位八旬老人走闖江湖六十多年一再回歸的靈魂故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是唐代詩人戴叔倫所創作,描述偶遇故友心情的詩。當你與故人重逢是怎樣的心情呢?今天分享六首以好久不見為名的歌曲
一直喜歡聽老歌!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說我是聽沈文程先生的歌長大的完全不是誇飾。臺語金曲是我童年的很大一部分,我大概在認識沈哥(亂叫人)的名字之前就已經聽過他的很多首歌了。以前家人常播的電台與喜歡開車時播的音樂,有許多都是沈哥的作品,因此今天能看到本人、聽到現場表演,真的很開心❤️ 以下將分享參加演唱會的一些感想。   一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RSUG1zib0  這首《倆忘煙水裡》是電視劇「天龍八部」的片尾曲。   由霑叔作詞,顧嘉煇先生譜曲,是當年膾炙人口的劇集,當然,這首曲子也成為當年的大熱。   啊?   問我怎麼放這首?而不是香港精神《獅子山下》?   
  若說一首歌,曲是皮,那詞就是骨了。   前幾天看見脆友介紹的「如髮」正是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的作品,故事是講述一名雛妓過盡千帆,最後,走上了青燈古佛為歸屬。   空靈,雅緻。   話不多說,就來聽聽這首盧凱彤與麥浚龍的歌曲。   噢,個人偏心,所以只放盧凱彤現場版,請不要揍不專業介
Thumbnail
天秋月又滿,城闕夜千重。還作江南會,翻疑夢裏逢。風枝驚暗鵲,露草覆寒蛩。羈旅長堪醉,相留畏曉鐘。是唐代詩人戴叔倫所創作,描述偶遇故友心情的詩。當你與故人重逢是怎樣的心情呢?今天分享六首以好久不見為名的歌曲
一直喜歡聽老歌!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一直喜歡聽老歌! 也許聽老歌時,其實是想回想那段時間裡屬於自己的青春回憶。
  的確,鄭宜農不是「典型的台語歌手」,她的歌也不是「典型的台語歌」,她的歌給許多人一種似乎是將「文青語言」翻譯成台語之後的「潮潮的」、「流行的」產物。但又有多少的歌手會願意像鄭宜農這樣在成長的過程中把這些台語人揹負的東西一點一點拾起?直到她能做出一張(人們覺得不夠典型的)純台語專輯?
Thumbnail
可以說,台灣 70、80 年代的民歌運動受到文夏的鼓舞,用自己的語言唱家鄉的歌曲、用家鄉的記憶寫台灣的文化;當年出名的歌手像是:蔡振南、鳳飛飛、鄧麗君、江蕙都曾翻唱過文夏的歌曲。
Thumbnail
別毀了台語文的優雅 楊渡 台語文的議題引發另一個人的回響,他的觀點跟我雷同!所謂「欲速則不達」,「愛之適以害之!」 愛的方法不對,只會溺死對方! 從沒有爭議的書面字開始,再擴大到生活用語,這樣循序漸進,至少障礙會減少很多! 許夢青是鹿港詩人,生於1870年,卒於1904年,只有35歲。他自幼受漢
Thumbnail
說我是聽沈文程先生的歌長大的完全不是誇飾。臺語金曲是我童年的很大一部分,我大概在認識沈哥(亂叫人)的名字之前就已經聽過他的很多首歌了。以前家人常播的電台與喜歡開車時播的音樂,有許多都是沈哥的作品,因此今天能看到本人、聽到現場表演,真的很開心❤️ 以下將分享參加演唱會的一些感想。   一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