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我們還會聽到一首「明天會更好」嗎?

2022/04/1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篇寫在2020年四月的留言,現在已經是2022年的四月,走過Alpha、Beta、Gamma到現在的Delta不斷變種,台灣在堅守面對疫情的重重關卡,雖然最近疫情跟確診數又升高之勢,但這兩年多來,從對抗到共存,我只想說:台灣,辛苦了!這讓我想起這篇舊文,曾經我們有「明天會更好」、「手牽手」這樣的歌曲,但現在呢?
還是老話一句:純屬閒聊,不負責任!!
昨天晚上九點,公司同事傳了一個訊息過來,說某某某在公司警衛量耳溫為38度,經通報前往三總肺炎門診檢查,因為她二月曾和中國返台朋友吃飯,醫院為求慎重,要入住隔離病房等等。
當下我的感覺是:「X,不會這麼衰吧,我會不會被傳染了。」但是下一秒鐘,不由得對於自己有這樣的念頭感到深深地「羞愧」!身為同事及好友,我應該關心的是她的健康安危,怎麼會先給對方貼標籤,覺得她一定得到Covid-19病毒,並且傳染給我了呢?其實仔細思考一下,會被感染的可能性極低,抑或是不應該自己嚇自己,但是如果我都這麼地不理性,我又怎麼能理解中國那些深處在病毒暴風圈內的人的恐慌與壓力?
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中文版封面
「他意識到,死亡對於他,不僅像他感覺到的那樣隨時都具有可能性,而且是一種很快就會發生的事實。」馬奎斯在【愛在瘟疫蔓延時】這本鉅作裡這樣寫道。對我來說,上次接近「瘟疫」這麼靠近,是在2003年的SARS,當年的人心惶惶、草木皆兵的心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人咳嗽,旁人就有如驚弓之鳥。。。熊爺在群組裡,提到一個問題:為什麼在當時有「手牽手」這樣抗SARS的歌曲,現在武漢病毒爆發至今,「看不到新一代的歌手合作創作,以勵人心?是否沒有組織的能力與高度?年輕人沒有想法了嗎?」
Covid-19爆發疫情期間,有許多「手牽手」的版本問世,例如這個原住民大合唱版,眾歌手也為金曲獎發起一個WFH的版本,許多知名Youtuber也翻唱了「明天會更好」這首歌給大家打氣。新創的歌曲也是有的,但都不是在台灣,像是張學友周杰倫合作的「等風雨經過」、林俊傑與孫燕姿演唱「stay with you」、鄧紫棋的「平凡天使」、李榮浩「同根」,譚詠麟、鍾鎮濤的溫拿五虎「加油」,大陸明星齊唱「讓世界充滿愛」,這些歌的出現,不會到此為止。
1985年,當時台灣發生江南案、十信案、國信案,社會氣氛低迷,於是仿效「We Are The World」的群星共唱模式,邀請各家唱片公司的歌手們一起演唱,原本是加油打氣的歌曲,後來才定調為「反盜版」的公益訴求。
在台灣,每每到了這種歷史關頭的時刻,唱片業界多半會團結起來,創造一首歌曲,而疫情至今仍然沒有這樣的歌曲,關於這問題,我的回答是「現在台灣還不到大難臨頭的時候。」在現在「順時中」的社會氛圍下,似乎還沒到一個需要利用歌曲來凝聚社會民心的時刻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現在台灣的音樂圈,少了一個「意見領袖」。
當說起「We Are The World」時,我們會提到昆西瓊斯或麥可傑克森,講到「明天會更好」時,我們會提到張艾嘉或是羅大佑,講到「歷史的傷口」會提到當時飛碟、滾石、可登、寶麗金四大唱片聯手,講到「手牽手」,我們會提到陶喆和王力宏的發起。。。回顧台灣這些「群星公益歌曲」,一方面表現台灣在社會議題的關切,另一方面彰顯的是唱片圈/公司動員的能力,但是到現在的2020年,關於前者,現在的年輕世代多半崇尚個人主義,對於這種群體主義的大拜拜式演唱,應該會嗤之以鼻吧!關於後者,現在台灣流行音樂圈許多歌手都各自為政,已經沒有所謂的「意見領袖」,別說是唱片公司大老,連個領頭的歌手巨星都在對岸寫歌唱歌上秀而缺席台灣,沒有人出來登高一呼,自然也就沒有這樣的歌曲問世。即使真的錄成了,光是歌手的肖像權及聲音的同意書就會搞死幕後工作人員。
一是現在社會氛圍還沒到絕望,二是年輕世代崇尚個人主義,三是台灣流行音樂圈少了個領頭羊的角色,要在2020年聽到一首像是「明天會更好」或是「手牽手」可能很難,但會不會有?如果真有這樣的歌曲問世,那代表台灣的疫情也已經很嚴重了,我是希望別聽到才好。「不一樣的血肉之軀,在痛苦快樂面前,我們都是平起平坐。」這是林夕為林宥嘉「感同身受」所寫的歌詞,除了感恩某某某的發燒沒事之外,進入21世紀,要利用歌曲來表現某種政治訴求或關懷,可能成了史前人類在做的事情,倒是在瘟疫面前,我們都是平起平坐的感同身受,希望我自己不會忘了這樣的自我反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從明日報新聞台部落格到串流年代,「影音亞空間」其實一直都在。如果你喜歡看一個中年大叔碎碎唸,關於電影、音樂、閱讀及生活的事情,Welcome to my Sub-space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