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什麼新點子,求救朋友他建議來些雜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稱讚我我會很開心,愛我追蹤那是必須。」自2018年南聲生生難也來到第四年,抱歉,發出這篇文我既沒有要下廣告宣傳,也沒有要辦抽獎活動。不過只是在世界閱讀日這天應景寫點什麼,假裝有在慶祝,有在關心世界。


研究所讀到現在,特別是這幾個月,我感覺自己變得無趣。與朋友對話沒有辦法再刻意維持情緒高昂,明明不感興趣的話題也不會為了要讓團體氣氛炒得更為熱鬧而故作關心,剩餘的精力漸漸被轉至到個人生活如何經驗,何以在任何事可以仰賴家人打理,遂往自己身上多攬一些——也就是過更像普通人的生活,擺脫生活小白標籤。因此變得無趣對此刻的我而言,反倒成為進入有別以往生活狀態必須付出的等價交易。


除了無趣,我認為自己也變得無比坦誠,相對在某些場合中,也變得更虛假。沒有所謂一以貫之的態度適用任何時刻,就像樂觀的人不會到死前都不曾閃過任何一次負面念頭。坦誠更加雙標,雙標這詞天性就帶著一身負面,誰雙標誰該打。坦誠在追求政治正確的年代,思維裡有未能連根拔除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並加深它的影響力決策我的一切選擇;團體生活那些看不慣的作為為了表面上的和氣,不敢直率向對方指出錯誤,在私下一吐為快好像滿足什麼,只凸顯我人前人後的虛偽。彷彿任何思想之上都有的「完美」駕馭一切,它會苛責,也會包容。正如同對一本書的所思所感,意識研究生身份,顯得我有責任不能只是難看說難看,好看說好看我就推。作為我發揮的研究標的,已經不能只把自己置身於門外欣賞,潛台詞說明我受研究所課程影響?灌輸?意識形態進一步肯認菁英主義,在特定領域付出愈多,理應在該領域掌握更多話語權。研究者所追求的不該僅僅是「會讀書」這個空皇冠,而是比別人更為強韌經得起批判的心智。所以說寫論文很難,何能成為研究生該有的樣子更不容易。


對於南聲生生難前陣子有段時間未更新,再到四月開始復更,寫與不寫的過渡期說來我是有那麼些難受。我猶豫著該不該簡單整理,發個限時動態讓大家知道:久未動筆,腦袋未維持一定活動習慣,寫出來的東西就只是垃圾。我覺得是垃圾的文章有些不便直說,是怕讓出版社覺得觀感不佳,糟蹋了他們的好意。我習慣回顧,從第一篇開始,那些寫不好的,違心之論的,我會把它們典藏起來,收進個人抽屜內,不見天日。雖然是垃圾,但卻是可回收物。也就是它們不夠格出現在讀者面前,只會拉低南聲生生難水平,我對它的期待只求好,以及更好。之於我它們卻可回收,反覆檢驗自己當時是抱持什麼心情寫,為什麼訊息的編排是這個順序,推論我當時在意的問題是什麼。用字遣詞凸顯技法層面的青澀,人總該在這些可回收底下找到堪用的,藉此長大。寫出垃圾我只會覺得愧對這次閱讀,愧對我能夠重新詮釋文本機會,愧對被我逼著餵食垃圾的讀者們。


不安怪獸緊緊抱著我,長得不醜,我能忍住不被嚇著,但還是受牢固的施力無法好好換氣呼吸。最具體就顯現在追蹤人數無法辦法呈現穩定成長。友人一致告訴我拒絕被數字綁架,我也是這麼想的。「佛系」正式成為我細水長流生存的咒語,多講五次,使人安心的祝福就會降臨在身上。既然如此,故態復萌的顧慮又是為什麼?設計企劃,總會短中長程規劃。我無意讓南聲生生難就只是個玩開心的品牌,就像近期養成的做瑜伽習慣,雙腿併攏兩手攀在腳底板,上半身向前彎曲,腹部靠近雙腿,腳部後方的筋是硬到呼吸都飄忽不定,忍不住曲起膝蓋。沒有辦法,只能隨老師建議,將姿態調整成可以順利吐氣呼吸的狀態,得彎曲膝蓋那就彎吧。追蹤人數破不了三千,那就先從卡很久的25XX來到2600吧。南聲生生難立志成為閱讀品牌,那麼對它要求就不能再是以往的「不該被數字」綁架,故作不去在乎追蹤數,換得的後果就是滯留速度比誰還久,這是自己最明白不過的。


我的一切,特別是在文學這一塊起步的好晚好晚,朋友們都開始步入「正常」新人生階段,我還在體驗校園生活,試圖學習削皮蘿蔔不要傷到手。失敗次數多不勝數,申請駁回已是常態。別急著看到這裡就想著要對我說聲加油,我覺得我一直都很加油,失敗不會是一輩子(如果是那也不能怎樣),我確實也欠缺更多經驗積累。我無意把南聲生生難定位成我的「孩子」,它幾乎就是在眾多閱讀帳號中的「我」。偶爾發表一些出人意表的言論,像是外星人。對跟風有點心癢但又覺得好麻煩,就是外星人。這樣的外星人,有些個人堅持的書帳,接下來的日子繼續請大家多多指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南聲生生難
84會員
173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南聲生生難的其他內容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4/01
在書店工作遇到外國人的機會愈來愈高,前幾天就有一位先生希望能夠協助他找一些只看圖就能懂意思的繪本或是漫畫,說是想買給他的孩子們看。 我們在童書區繞了很久,一開始我以為他要的是台灣的繪本,就挑了比較多聯經出版的繪本給他,後來他拿他挑到的伊勢英子繪本給我,才知道並不局限於台灣的作家或台灣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27
定義什麼是「隨筆」是進入這本書首要重點。松浦彌太郎提出至為關鍵的解釋,認為隨筆紀錄的是我們對於不熟悉事物所參透的「秘密」。那份理解的經過往往是動人且誠摯,而閱讀隨筆的人們一來也是在享受這份情緒上珍貴的感動。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2025/03/18
譚劍的書我讀得不多,唯一一本是《姓司武的都得死》,加上一直以來我都是陳浩基的書迷,這些因素不禁讓我產生一種「香港作家的寫作技能樹不點個推理是不是說不過去?」怎麼都能寫得那麼戲劇性,那麼令讀者手不釋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回顧南聲生生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得從2018/8/19個人帳號的這篇限時動態說起。
Thumbnail
回顧南聲生生難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得從2018/8/19個人帳號的這篇限時動態說起。
Thumbnail
「稱讚我我會很開心,愛我追蹤那是必須。」自2018年南聲生生難也來到第四年,抱歉,發出這篇文我既沒有要下廣告宣傳,也沒有要辦抽獎活動。不過只是在世界閱讀日這天應景寫點什麼,假裝有在慶祝,有在關心世界。
Thumbnail
「稱讚我我會很開心,愛我追蹤那是必須。」自2018年南聲生生難也來到第四年,抱歉,發出這篇文我既沒有要下廣告宣傳,也沒有要辦抽獎活動。不過只是在世界閱讀日這天應景寫點什麼,假裝有在慶祝,有在關心世界。
Thumbnail
抱持著「好事會繼續發生在路上」的信念,轉而投入今天要做的報告,但由於製作這份報告時,我採取的作法是「文本精讀法」對文本中,出現的缺漏(不是文字上的缺漏,而是內容中,對於事件的陳述,過於簡要,而省略細節,出現跳躍式的敘述等)我不想在簡報中,做我的詮釋與補足,於是就如實呈現專書的內容,並加以註記、摘要。
Thumbnail
抱持著「好事會繼續發生在路上」的信念,轉而投入今天要做的報告,但由於製作這份報告時,我採取的作法是「文本精讀法」對文本中,出現的缺漏(不是文字上的缺漏,而是內容中,對於事件的陳述,過於簡要,而省略細節,出現跳躍式的敘述等)我不想在簡報中,做我的詮釋與補足,於是就如實呈現專書的內容,並加以註記、摘要。
Thumbnail
我對「人脈」這種現象很不以為然;不是因為不稀罕這件事,是我不認為「人脈」的經營會優先於自然發展「人際關係」。就好像我今天跟一個人相處不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利益可以「交換」,就是別人並不是一個有什麼樣價值的物品。
Thumbnail
我對「人脈」這種現象很不以為然;不是因為不稀罕這件事,是我不認為「人脈」的經營會優先於自然發展「人際關係」。就好像我今天跟一個人相處不是因為這個人身上有什麼樣的利益可以「交換」,就是別人並不是一個有什麼樣價值的物品。
Thumbnail
老師,我想告解一件事。 一件困擾我很久,以為調整好越來越好卻在最近又發現故態復萌的事。
Thumbnail
老師,我想告解一件事。 一件困擾我很久,以為調整好越來越好卻在最近又發現故態復萌的事。
Thumbnail
因為人幾乎不會憑空做出一件從未放在腦中所想過的事,10 月也會傳達我認為為什麼即便人做不到這麼理想,也不要放棄思考的原因。
Thumbnail
因為人幾乎不會憑空做出一件從未放在腦中所想過的事,10 月也會傳達我認為為什麼即便人做不到這麼理想,也不要放棄思考的原因。
Thumbnail
讀書是為了要賺錢、搶學分是因為要畢業、要分數是因為有付出、生小孩是因為要成家。但好像卻沒有人願意說:學東西可以不用靠學分、讀大學不是為了考研究所、拿學歷不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方便。
Thumbnail
讀書是為了要賺錢、搶學分是因為要畢業、要分數是因為有付出、生小孩是因為要成家。但好像卻沒有人願意說:學東西可以不用靠學分、讀大學不是為了考研究所、拿學歷不是為了以後找工作方便。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