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閱讀日特輯】一起閱讀吧!進入書中書的世界

【世界閱讀日特輯】一起閱讀吧!進入書中書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雖然世界閱讀日已經在昨日落幕,但如此大的書迷盛會一定也會在社群上掀起一波熱潮,就讓我們繼續在這邊同步分享愛書人盛況。
我真的非常喜歡跟書有關的書(好饒舌XD)舉凡場景發生在圖書館、書店,透過紙頁穿梭時間與人生,或看著作家侃侃而談自己對書的態度,甚至自己來做書?!都忍不住想買回來看。

raw-image

世界閱讀日由來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了《唐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和英國文豪莎士比亞逝世的日子(同為1616年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也稱作世界閱讀日,是全球性閱讀盛會,鼓勵大眾享受閱讀外,也對著作版權與文化發展有貢獻的人表達感謝。
每年在社群上更發起了「拿起你手邊的一本書,翻到第56頁,將第5個句子當做你的狀態發表」做為響應。

選在4/23世界閱讀日這天,替大家選了我個人看過也非常喜歡的「書中書」做特輯。只要是跟「書」有關的小說、散文、歷史、評論、繪本,按照主題性來做分類,來找找看是否有你喜歡的吧~
當然書海茫茫,一定也有我沒講到的好書,就輪到你們推坑我,延長我的書單囉!

raw-image
raw-image

小說

透過書本,來抵抗黑暗與極權的希望之光。

【閱讀X反戰】

《巴黎圖書館》珍娜.史嘉琳.查爾斯
《偷書賊》馬格斯.朱薩克

【閱讀X反烏托邦】

《華氏451度》雷.布萊伯利
《圖書館戰爭》有川浩

【閱讀x意料之外的人生】

透過書頁穿越,我過的究竟是自己,還是他人的人生?
《午夜圖書館》麥特.海格
《靈魂穿越手稿》亞歷斯.蘭德金
《AJ的書店人生》嘉布莉.麗文
《書頁中的永恆》伊琳娜.瓦耶荷(歷史)

raw-image
raw-image

散文&評論

當閱讀成為畢生志業...

【閱讀x閱讀人視野】

《給未來的讀者》李惠貞
《我想為你推薦一本書》花田菜菜子
《恍惚書》鄧小樺
《小道消息》張亦絢
《我在書店等你》三浦紫苑

【閱讀x寫書人】

《身為職業小說家》村上春樹
《鬥陣寫作俱樂部》恰克.帕拉尼克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郭強生
《簾幕》米蘭.昆德拉

【閱讀x賣書人】

《情熱書店》池內佑介
《疫情釀的酒》 書粥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松浦彌太郎

raw-image

繪本

畫著畫著就...不小心在書裡的世界了

【閱讀x腦洞大開】

《什麼都有書店》吉竹伸介
《愛書人》珍.蒙特


這次閱讀日特輯也是將手邊的愛書好好做了一個歸類,發現書名中出現最多次的關鍵字是「圖書館」與「書店」,不愧作為千百年來承載書籍的所在地。能活在自由選書與閱讀的世界,書蟲們感到由衷幸福!
當然也不只在閱讀日這天才展開閱讀,望天天都是好的閱讀日,盡情享受你手邊的書吧!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12會員
115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在山上走久了就會知道,心裡的空間被打開,就會有更多的物事住進來,有時自己不小心走進自己內心裡面,整個人就會變成一座山。
東野圭吾掀開屏幕,盡可能地將社會上不會重視的細節,也極有可能在定案後無人追究正當性的案件化作故事,如同作家吳曉樂在序言中提到,這樣的題材即是「現實愛能莫助,創作綽綽有餘」,也讓故事一再提醒我們單單一個判決並無法解決所有事情,更多是留下來的人們生命中的空缺。 延伸補充
如果要為三月書單下一個關鍵字,應該就是「時間」。科幻元素最愛用的、現代觀點重新審視的、歷史長流所應證的。 透過「腦」這個載體,包裝成「科幻」,這些書吹起我們腦內風暴以外,更省思了時間帶給我們人與人、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約拿.博格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行銷教授,他所著的書本本暢銷,各類行銷人無一不把他的經典奉為圭臬。我們都嚮往跟大師學習,然而就如他在《如何改變一個人》中所說的:「人們要是感到別人在逼迫或試圖說服自己,通常會反抗並堅持己見。」 為什麼有些「大師」講得頭頭是道我們不買單,而約拿.博格卻辦到了?
當時間一但被量化後,就會發現它多麼的短,短到我們可能還在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沒了,但也會長到你覺得很多事情都得等我狀態更好了,我才可以去做的未來式;短到你覺得非得要在一個年齡期限內達到里程碑而塞滿所有行程表,卻也長到讓你誤會一天可以當48小時來用。
主角伊莉莎白.馬許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你讀過的歷史課本上不曾出現過她的名字,然而她卻能經由海路,足跡遍及四大洲,走得比那個時代的女性都還要遠。 她的一生,也正是動亂世界史的縮影。
在山上走久了就會知道,心裡的空間被打開,就會有更多的物事住進來,有時自己不小心走進自己內心裡面,整個人就會變成一座山。
東野圭吾掀開屏幕,盡可能地將社會上不會重視的細節,也極有可能在定案後無人追究正當性的案件化作故事,如同作家吳曉樂在序言中提到,這樣的題材即是「現實愛能莫助,創作綽綽有餘」,也讓故事一再提醒我們單單一個判決並無法解決所有事情,更多是留下來的人們生命中的空缺。 延伸補充
如果要為三月書單下一個關鍵字,應該就是「時間」。科幻元素最愛用的、現代觀點重新審視的、歷史長流所應證的。 透過「腦」這個載體,包裝成「科幻」,這些書吹起我們腦內風暴以外,更省思了時間帶給我們人與人、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
約拿.博格作為一個世界知名的行銷教授,他所著的書本本暢銷,各類行銷人無一不把他的經典奉為圭臬。我們都嚮往跟大師學習,然而就如他在《如何改變一個人》中所說的:「人們要是感到別人在逼迫或試圖說服自己,通常會反抗並堅持己見。」 為什麼有些「大師」講得頭頭是道我們不買單,而約拿.博格卻辦到了?
當時間一但被量化後,就會發現它多麼的短,短到我們可能還在思考自己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就沒了,但也會長到你覺得很多事情都得等我狀態更好了,我才可以去做的未來式;短到你覺得非得要在一個年齡期限內達到里程碑而塞滿所有行程表,卻也長到讓你誤會一天可以當48小時來用。
主角伊莉莎白.馬許真的就是一個小人物,你讀過的歷史課本上不曾出現過她的名字,然而她卻能經由海路,足跡遍及四大洲,走得比那個時代的女性都還要遠。 她的一生,也正是動亂世界史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