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江之電─深澳線的前世今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受到疫情影響,久未出國的你,是否夢想著能搭上像日本神奈川的江島電鐵列車,享受著電車從蔚藍海岸邊呼嘯而過的風景呢?其實,這樣子海邊的鐵道風景,在台灣也能看見。
這條位在台灣東北角,故事非常悠久的鐵道,沿著北海岸的奇岩與湛藍大海,從礦業小鎮通往黃金山腳。
這條鐵道叫做深澳線,聽來好像很深奧,但他的沿線風光淺顯的讓人很悠閒自在。
踏上深澳線,你會發現美麗的海景,依著東北角的秀麗淺山,曲折在北台灣最迷人的景致間。
同時,你也會走過一段東北角的發展歷程,以及充滿想像的黃金歲月。

深澳線的前前前世─金瓜石線

2014年,因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科館)的啟用,台鐵重啟了那歷史久遠的深澳支線。
這條支線在很久以前,是條由基隆八尺門(現正濱漁港附近)到金瓜石底下水湳洞的輕便礦業鐵路。當時的日本礦業株式會社,為了運送礦砂,將金瓜石一帶挖出的礦石,透過索道運至平地後,再由人力輕便車推動,直達港濱,送往彼岸的日出之國。同時,這條路線不只有送礦產,也會運送來回東北角與基隆的人們。
直到戰後,這條鐵道並沒有因政權轉移而廢止。由臺灣金屬鑛業股份有限公司接手後,持續辦理客貨運的業務,直到1962年後因路線老舊,台金公司財務狀況不佳無力經營,而停止客運的業務。再後來,更因為公路的興建與礦業的衰落,曾經的黃金軌道,便消失於地平線之上。

深澳線的誕生

在那段金瓜石線仍有運行的日子,因為深澳火力發電廠在1960年的設立,而多了一條新支線與生命力。
這條被稱為「深澳線」的鐵道,一改原先的762mm,拓寬為1067mm的台鐵軌距,改接連瑞芳車站,直達深澳電廠。
深澳電廠曾經在台灣的發電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剛完工時有著傲視全球的最先進發電設備,並一度為戰後東南亞最大的發電廠。1967年,深澳發電廠佔台灣電力公司37%的發電量。
然而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加上環保意識提升,深澳電廠在2007年9月30日除役後,本來打算轉型升級,讓這座火力發電廠更有效率,但引起在地人的反彈。
什麼「超超臨界燃煤機組」的效率,無法讓在地人與關心環境的團體認同,乾淨的水域與空氣,是怎樣也無法被替代的。
因此,在歷經一連串的抗爭與討論後,2018年10月,政府宣布停止興建深澳發電廠。取而代之的,是如今仍然備受爭議的桃園觀塘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興建計畫。
2007年,深澳線因電廠的拆除而停止運行。而原先通往水湳洞的客運路線,早在1980年代因為北橫公路的興建而停止營運,曾經行駛於濱海,直通黃金山腳的獨特鐵路風情,早已不復存在。

深澳線的今生

2014年,海科館的啟用為深澳線帶來新生,更於2016年復站八斗子。雖然這個車站僅有個月台,卻因為瀕臨大海,而被媲美不輸東部的多良車站,而有「北台灣多良」之稱。
至於八斗子之後的路線呢?2018年底,八斗子通往深澳的「鐵道自行車」,在舊山線鐵道自行車帶起潮流後也隨之建立,天氣好時,騎在這條路線上會讓人充滿驚喜。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剛開幕之前就來騎過一次,後來又陸續來兩三次,我很期待這條自行車鐵道路線能有更多的可能性,好比增加更多「建基煤礦」相關的介紹,在鐵道周邊增設解說設施等等。否則只會變成一次性地拍照景點,會很可惜。
至於更後面的幾座車站呢?除了海濱車站有被當地社區保存下來,其他早已經不見蹤影,只留下滿滿的遺憾。

深澳沿線車站的故事與特色景觀

海科館站

海科館車站是隱藏在山林間的驚喜,從瑞芳出發轉過180度的大彎,就能抵達這座隱密的車站。或許它的周邊看似沒什麼風景,但事實上卻隱藏著很多故事。
這座車站雖然新穎,但他可是台鐵最北的車站,有著獨特的地位。而走出車站,在附近就有個「容軒步道」,除了能輕鬆站上置高點一覽八斗子乃至遠方基隆和平島,以及另一面深澳岬灣的濱海風光,還能走過舊時北部火力發電廠(如今的海科館)員工宿舍區,發現曾經的生活記憶。
走出海科館站,往海科館所在的八斗子而去,更是有著美麗的海景之外,一整天也看不完的精彩。

八斗子站

通過瑞澳隧道,迎接在眼前的,便是遼闊的大海,一瞬間的心境轉換,猝不及防的很快樂。
濱海的八斗子車站,有著不輸東部多良車站的風光,讓這裡又有「北台灣多良」之稱。
然而,八斗子車站雖稱為「八斗子」,但想從這個車站到八斗子半島,可能不比海科館站近。
這裡除了海,最具討論度的就是深澳鐵道自行車了。利用過往通往深澳車站的舊鐵道為基底,打造出河豚外觀的深澳鐵道自行車,在前陣子是非常熱門的旅遊目的地。
然而周邊其實除了海,沒有太多的東西,鐵道自行車沿線會經過的建基煤礦遺址,是全臺灣第一大的海底煤礦坑,但至少在我自己前往過幾次的經驗中,沒有太多的介紹,也無法直接在現場下車走動。
至於通往深澳電廠的那段鐵軌,已經被拆除,我們也無法一窺那座曾經照亮台灣,也帶來灰黑空氣的龐然大物,所乘載的時代記憶。

瑞濱站

過了深澳站後的三站,都已經不存在實質的用途,甚至站體本身也消失了。像是瑞濱車站,已經被拓寬的公路給取代。
若是觀察瑞濱站原址周邊,會發現這裡沒有聚落。那為何要設站呢?原來,是因為過去這裡有個瑞濱海水浴場,可惜在周邊的港口設施擴建、公路拓寬,以及丟下大量醜陋卻充滿靈魂的消波塊已穩固濱海公路的路基後,這座海水浴場就不復存在了。

海濱站

海濱站可說是深澳站之後的深澳線小站中,保存最完整的。原名焿子寮的這座車站在1989年廢止,卻也在在地社群的維護下,保存了下來。目前仍能見到月台與站房,是很值得開心的。

濂洞站

濂洞站就位在通往金瓜石的水金公路入口,也藏身在魔幻的十三層遺址下方。依山傍水的風光,不免讓人想像當年還有火車行駛至此,會是怎樣不可思議的迷人風景。

做一個金光閃閃的夢

雖然過往那條從八尺門直達濂洞的鐵道,不太可能會有再重啟的機會,但每當來到這一帶,我都不免想像人們坐在台車或火車上,看出去的景象,會是怎樣一生難忘的風光。
這篇文章的標題,雖然我是以「台版江之電」為名,但除了海,深澳線有著太多不同,而這些隱藏在鐵道背後的故事,可是有著遠遠車過江之電的豐富。
我來到金瓜石一帶,站上制高點的觀景台,往深澳方向看過去時,都會做著一個畫面非常生動的白日夢,這場白日夢裡,有輛沿著海行駛的火車,拖著一節節長長的歡樂與好奇,把人們從基隆、瑞芳一帶,帶到那座黃金山頭。
而在那個黃金與它們的產地,一個個金光閃閃的礦砂,經過冒著煙,充滿著生命力的工廠,藉由索道送至陰陽海邊的那輛列車。
嗚的一聲,火車轉向了返程的路途,把一列列金光閃閃的夢,載向那個看不見盡頭的海之彼端,伴隨著柴油的氣味,與東北角海岸的浪濤聲,帶著人們,到一個很遠,很遠的地方。

更多鐵道故事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avatar-img
21會員
52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敘事圈 StoryCircle 的其他內容
你吃過「米干」嗎?這個獨特的料理,是傳自於滇緬一帶的美食。在台灣有一個地方,除了可以品嘗到這樣的美味,還能感受截然不同的滇緬文化風情,彷彿來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文化空間。這裡是桃園的龍岡。
除了阿里山鐵道與太平山蹦蹦車,在台灣各地也有許多曾經使用過,但如今已經廢棄的林業鐵道,靜靜地埋身山林間,成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與旅途的驚喜。 本次《敘事圈》Podcast節目,邀請到熱門的旅行Podcast節目《旅行熱炒店》主持人Jerome,由他詳盡的歷史背景介紹與冷門路線分享,帶給我們那些我們所
說到龜山,你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或許會想到龜山島,但對桃園人來說,龜山不是島,而是一個因為很多山,好像沒什麼的地方。 然而,在這次與「桃園回龜山陣線」的總幹事Simon的訪談過後,我才發現,龜山,其實是一個充滿特色,很值得探險的一個所在。
月初的時候,我因為採訪的緣故,又到了一次平溪。坐上柴油火車,行駛在綠林與薄霧之間,感受著平溪的靜謐與綠意,讓人感覺十分愜意。 縱使,這裡沒有阿里山鐵路的高與多變的林相,卻仍是一條我很喜歡的鐵道路線。
梧棲區並不大,卻四處充滿驚喜,而想要感受梧棲的魅力,最好的方法,便是到梧棲老街走一走。其中,位在梧棲老街中心的「梧棲文化出張所」,更是個會讓人很喜歡的小地方。
雙十連假第一天,利用颱風來臨前的天氣正好,呼應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睽違多時的,我又再訪了大稻埕。 因為疫情以及搬回桃園的關係,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到大稻埕,景物依舊,仍舊是讓人不自覺沉迷的漫步調。
你吃過「米干」嗎?這個獨特的料理,是傳自於滇緬一帶的美食。在台灣有一個地方,除了可以品嘗到這樣的美味,還能感受截然不同的滇緬文化風情,彷彿來到了另一個不一樣的文化空間。這裡是桃園的龍岡。
除了阿里山鐵道與太平山蹦蹦車,在台灣各地也有許多曾經使用過,但如今已經廢棄的林業鐵道,靜靜地埋身山林間,成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與旅途的驚喜。 本次《敘事圈》Podcast節目,邀請到熱門的旅行Podcast節目《旅行熱炒店》主持人Jerome,由他詳盡的歷史背景介紹與冷門路線分享,帶給我們那些我們所
說到龜山,你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或許會想到龜山島,但對桃園人來說,龜山不是島,而是一個因為很多山,好像沒什麼的地方。 然而,在這次與「桃園回龜山陣線」的總幹事Simon的訪談過後,我才發現,龜山,其實是一個充滿特色,很值得探險的一個所在。
月初的時候,我因為採訪的緣故,又到了一次平溪。坐上柴油火車,行駛在綠林與薄霧之間,感受著平溪的靜謐與綠意,讓人感覺十分愜意。 縱使,這裡沒有阿里山鐵路的高與多變的林相,卻仍是一條我很喜歡的鐵道路線。
梧棲區並不大,卻四處充滿驚喜,而想要感受梧棲的魅力,最好的方法,便是到梧棲老街走一走。其中,位在梧棲老街中心的「梧棲文化出張所」,更是個會讓人很喜歡的小地方。
雙十連假第一天,利用颱風來臨前的天氣正好,呼應台灣文化協會創立百年,睽違多時的,我又再訪了大稻埕。 因為疫情以及搬回桃園的關係,這是我今年第一次到大稻埕,景物依舊,仍舊是讓人不自覺沉迷的漫步調。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歷史是一面時光鏡子、那麼時光鏡子到了現在就是一種照明與反映現況的融合。台灣曾經走過多達煤礦開發史共經歷了約一百二十五年。這一百二十五年橫跨清代、日治時期、民國時期的台灣礦業造就出台灣從貧困到經濟發達的年代。新北市平溪區的菁桐地區石底大斜坑曾經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礦區,這裡就是能源開發的一個歷史場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隆田ChaCha位於臺南隆田火車站旁,是一個融合產業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教育園區。自2022年開幕以來,園區內保存了豐富的產業遺跡,包括鐵道、考古中心及互動展覽,讓遊客可以透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嘉南大圳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位於群馬縣的橫川車站在北陸新幹線通車以前是從關東前往輕井澤度假的必經之地。雖然現在的橫川車站變成一條地方鐵道的終點站,但從百年前的明治時代開始留下的鐵道技術與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卻被好好保存於此。這次趁著追逐蒸汽火車的機會,我來到了這座被群山環繞、受大人小孩喜愛的鐵道保存園區:碓冰峠鐵道文化村。
Thumbnail
第一條橫斷臺灣的車行公路:中部橫貫公路自1960年以來時常面對天災的考驗。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臺灣在1999年集集地震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橫貫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也柔腸寸斷,短時間恐怕難以再次走完。這篇文章希望趁此機會整理中橫公路的歷史與舊線跡,謹此記下太魯閣道路的美麗與哀愁。
Thumbnail
玖村車站位於廣島市近郊,是一個熱門的鐵道攝影地點。從玖村車站往北走,可以看到古樸的連續石造隧道,提供攝影愛好者獨特的拍攝點。建議攝影愛好者可以到此一遊,體驗非電氣化時代的懷舊鐵道風景。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分歧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宜蘭線過去因複雜的地形導致運轉效率低落,臺鐵便在1970-1980年代陸續展開路線截彎取直與雙線化工程。但日本時代留下的部分土木構造卻沒有因此消失,仍等待的冒險者前來發掘......。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如果歷史是一面時光鏡子、那麼時光鏡子到了現在就是一種照明與反映現況的融合。台灣曾經走過多達煤礦開發史共經歷了約一百二十五年。這一百二十五年橫跨清代、日治時期、民國時期的台灣礦業造就出台灣從貧困到經濟發達的年代。新北市平溪區的菁桐地區石底大斜坑曾經是日治時期台灣最大的礦區,這裡就是能源開發的一個歷史場
Thumbnail
台灣縱貫鐵路於日據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通車;因路線(山線:竹南→彰化)受地形影響,曲線小、坡度大、隧道長且多、列車牽引噸數與行車率大受影響;大正8年(1919年)爆發「滯貨事件」,因而決定興建海岸線鐵路來疏運
Thumbnail
隆田ChaCha位於臺南隆田火車站旁,是一個融合產業歷史與當代藝術的教育園區。自2022年開幕以來,園區內保存了豐富的產業遺跡,包括鐵道、考古中心及互動展覽,讓遊客可以透過沉浸式體驗理解嘉南大圳的文化意義。
Thumbnail
對現代許多臺灣人而言,臺鐵的環島鐵路網就好像打從出生以來一般的理所當然。但是,過去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花蓮與台東之間的鐵路是獨立於環島路網之外的存在,而管理這條鐵路的營運中心就在今日的花蓮鐵道文化園區,其前身則可追溯到日本時代的花蓮港鐵道出張所。
Thumbnail
位於群馬縣的橫川車站在北陸新幹線通車以前是從關東前往輕井澤度假的必經之地。雖然現在的橫川車站變成一條地方鐵道的終點站,但從百年前的明治時代開始留下的鐵道技術與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卻被好好保存於此。這次趁著追逐蒸汽火車的機會,我來到了這座被群山環繞、受大人小孩喜愛的鐵道保存園區:碓冰峠鐵道文化村。
Thumbnail
第一條橫斷臺灣的車行公路:中部橫貫公路自1960年以來時常面對天災的考驗。2024年4月3日花蓮發生臺灣在1999年集集地震後發生規模最大的地震,橫貫太魯閣國家公園的中橫公路也柔腸寸斷,短時間恐怕難以再次走完。這篇文章希望趁此機會整理中橫公路的歷史與舊線跡,謹此記下太魯閣道路的美麗與哀愁。
Thumbnail
玖村車站位於廣島市近郊,是一個熱門的鐵道攝影地點。從玖村車站往北走,可以看到古樸的連續石造隧道,提供攝影愛好者獨特的拍攝點。建議攝影愛好者可以到此一遊,體驗非電氣化時代的懷舊鐵道風景。
Thumbnail
旗津原來真是一座島,但高屏溪的大量泥沙北漂,竟讓島嶼成了陸連島,一直到1967年要建高雄二港挖開通道,旗津又變成一座島。 現在陸路要去旗津很方便,就是走1984年通車全長1670公尺的過港隧道。這是台灣唯一的海底隧道,所以有人認為台灣的「極低」點就在這過港隧道裡,這邊在水面下14公尺是海底,隧道在
Thumbnail
踏春行旅要到高雄旗津享用新鮮海產或欣賞海岸公園景致,除了搭乘渡輪,最方便的,莫過於自行開車或騎機車通過高雄過港隧道前往。這座臺灣唯一的海底隧道,除了是促進地方觀光的交通亮點,更是我國工程建設的重大成就。就讓我們透過國家檔案,一同瞭解過港隧道的建設歷程。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應用服務組協同研究
Thumbnail
從縱貫線八堵站分歧至蘇澳的宜蘭線鐵路將在今年迎來通車百週年!宜蘭線過去因複雜的地形導致運轉效率低落,臺鐵便在1970-1980年代陸續展開路線截彎取直與雙線化工程。但日本時代留下的部分土木構造卻沒有因此消失,仍等待的冒險者前來發掘......。